前几天,我多少有点愤愤不平地对老妈说,
有些人非得戴着口罩来北京,带着口罩参加开幕式。
老妈呵呵一笑,说:天挺热的,多给他们提供点矿泉水和吸管。
我也笑了。
其实中国人并不怎么在意这种貌似羞辱的行为:
你来既然了,穿件什么T恤,带个什么标志,带个口罩,喊个口号,都是无所谓的事。
重点是,你做的这些,究竟像不像你自己想的那样,真正是你相信的东西。
如果你只是按照别人的思想在做事情,那不是和我们这些“被洗脑”的爱国者一样了吗?
也许也有差别,那就是和我们有时无法获得真相不同,
你们是故意闭上眼睛,不看这个世界的真相的。【猫爪按】

报道称日本代表团将携500口罩赴北京
2008年07月30日09:34 环球网 赵学亮
继美国奥委会向美国代表团发放口罩后,有报道说日本奥运代表团也要携带500个口罩来京,以防备北京受污染的空气。但绿色和平组织官员表示,北京已几乎达到申奥时所做出的所有环保承诺。
日本《朝日新闻》28日报道称,日本奥委会日前对400多名奥运选手的呼吸器官进行检查后发现,约一成选手具有可能发生气喘的体质,若吸入粉尘将造成哮喘发作,因此日本奥委会决定让选手携带500个防尘口罩前往北京。
曹林:大国的宽容与自信让口罩自惭形秽(好像有点敏感了,人家不过就是说有些哮喘运动员嘛)
2008年08月01日07:21 东方早报 作者:曹林
近来中国人很有点郁闷,借“抵制开幕式”杯葛北京奥运的政治表演没人玩了,但又有人打起了“口罩”的主意。继美国奥委会向美国代表团发放口罩后,日本《读卖新闻》昨日报道说日本代表团也要携带500个口罩到北京,以防被北京受污染的空气影响——倘若不备口罩,恐怕一些户外竞技,如马拉松以及单车竞技的运动员会受不了。
别人邀请你到自家做客,你却戴着口罩去赴约,这显然对主人很不礼貌很不友好。对这种带着羞辱意味的不礼貌行为,作为主人的北京没有愤怒地反击,也没有拒绝这样的客人,而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气度,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表示:“没有必要考虑戴口罩的问题,如果一定要戴口罩,那就是给你的行囊当中多增加了一点分量,我想它是用不上的。”
宽容外国人戴口罩的行为,并相信他们根本用不上,自信能让戴了口罩的外国人后悔口罩增加了行囊的分量——这个幽默、机智、巧妙的回应体现了东道主应有的胸怀和大国的心态。这种表达中包含着这样一层自信:你可以戴口罩来参加北京奥运,这不是对北京的羞辱,而是你对北京空气的不了解。
这个回应也表现着中国人在面对西方批评上巨大的态度转变。面对西方人借奥运对中国的批评,中国人曾充满了“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误解”、“为什么中国人想做点事别人就是不让”的愤怒感和挫败感,曾带着受害者的情绪愤怒地反击和激烈地抵制——可经过半年多在奥运问题上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国人渐渐习惯了西方的批评,渐渐学会了理性、宽容地与西方人交往;明白了中国要习惯在别人的抗议声中办奥运,习惯在世界挑剔的目光下成长,没有哪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伴随着如潮的抗议声。
就拿外国人带口罩参加北京奥运这件事来说,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借机给中国难堪。中国崛起触及了其实质利益,他们带着抵触、不满和怀疑情绪,认为一个在意识形态上与他们不同的大国崛起后会给世界带来很大的威胁,于是借奥运这个舞台杯葛中国。二是对中国不了解。他们许多人从未来过中国,对中国很多是通过媒体报道和电影形象了解到的,其中充满着误读、误解和夸张——比如外媒就经常渲染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实正如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官员所言:“北京其实已经几乎达到申奥时所做出的所有环保承诺。”北京已经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根本不会影响到运动员比赛,但许多外媒仍在不断渲染北京污染问题,于是运动员会产生戴口罩参赛的想法。
显然,这一切都源于缺乏沟通。对于误解只有通过加强交流和沟通来消除:你对中国崛起有抵触情绪,好,作为东道主我们会通过展现开放的政府、成熟的国民和文明的环境消除你的抵触。你对北京的空气环境很不放心,好,你可以带着口罩来,但北京会通过清新空气和达标的环境消除你的戒心,让你摘去口罩,让你后悔带口罩。如果你体验过北京的空气后仍决定戴上口罩,那才是北京的耻辱。
根本不用愤怒地反击,在这份大国国民的自信和宽容面前,那些口罩会自惭形秽。
美国奥委会批评自行车选手戴口罩抵达北京
2008年08月06日14:02 环球时报 美国特约记者 王启超报道
美国奥运代表团自行车队5日抵达北京。几名队员戴着把口鼻捂得严严实实的黑色口罩,走出机场,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刺眼。他们是在北京奥运会行将开幕之际首次公开戴上口罩的运动员,这一行为遭到了美国奥运官员的批评。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5日报道,为了保护本国运动员,美国奥委会专门给他们配发了特制的口罩。美国奥委会运动生理学家韦尔博建议运动员们在飞机上或者一下飞机就戴上口罩。结果有两名美国自行车选手在飞机上就戴好了,另两人在抵达机场后也戴上了口罩。另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日报道,共有6名队员戴了口罩。一名美国自行车队的发言人否认队员们的行为是一种有组织的抗议。她表示,不需要作任何声明。
(奇怪,为何在飞机上就带好了,不吃不喝吗?)
《纽约时报》报道说,很显然,美国奥委会的官员们对自己队员的行为感到不悦。他们批评说,戴口罩下飞机可能会使主办国感到尴尬。美国奥委会发言人达里尔·赛贝尔说:“我不是科学方面的专家,但是在机场戴口罩似乎并无必要。”
《每日电讯报》援引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主席林奎斯特教授的话说,除非运动员本身有病或空气质量特别糟糕,否则对于短期参赛者来说,并没有戴口罩的必要。“就我自己来说,我不会戴口罩,无论我是不是运动员。”早些时候,林奎斯特教授还曾批评西方媒体夸大了北京的污染,并把北京的雾和水蒸气混为一谈。
澳大利亚代表团称不会戴口罩参加开幕式
2008年07月31日16:46 大众网-齐鲁晚报 特派记者 王健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约翰·科茨表示,“澳大利亚代表团不会戴着口罩参加开幕式,因为我们的医生认为那样做并没有太多益处,而且样子也不好看。”
对于北京的环境问题,澳大利亚女子曲棍球队队长妮基·赫德森的看法是,“这座城市的能见度没问题,所谓的‘污染指数’并没有给我们造成不适。当然,这里的温度有些高,但我们完全可以适应。”约翰·科茨也表示,“我们不会戴着口罩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医生认为这么做并没有太多的益处,而且样子也不好看。”
(显然有些高,妹妹你是从南半球来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