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09 0
2010-05-12

世博开幕10几天了。作为5月世界上最大的盛会,全球媒体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注。过去我们老说,外国媒体经常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对中国充满了误解。这个问题不妨换一个角度理解:一位中文说的很溜的德国汉学家曾经说过,误会往往是文化交流的开始(点这看他到底是怎么说的)。看看人家是怎么误会咱的,或者说看看他们的有色眼镜褪色了多少,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



  简单归纳一下,外媒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大致分这么几种:



  念旧派:


  路透社援引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杰弗里-瓦瑟施特伦的话说:“中国政府举办世博会的一个目的,就是借助这种大规摸的展会,充分向世入展示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一个强大的国家,从而彻底洗雪昔日‘东亚病夫’的形象。”



  说实话,要不是这位教授提醒,我都忘了咱们先辈还有这么一外号呢。不说他是活在19世纪,也起码是活在20世纪前半叶的。用咱们的话讲,这叫不与时俱进。然而他无知不代表咱可以任意鄙视他。为什么一个历史学的教授动不动就说咱一百多年前的外号呢?为什么咱们做过那么多令世人瞩目的大事,却改变不了他们的印象呢?看看现在的欧美影视剧,华裔乃至亚裔在里边的样子,跟几十年前区别不太大,还是一副贼眉鼠眼像。如果世博真如这位教授说的,能洗刷我们的形象,倒也算是一个好的开端。



  无奈派:



  “我懂中文,但看周立波实在笑不出来”



  说上面这话的人是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他长期报道中国新闻,熟悉中文,算是个中国通。然而中国通不等于上海通,当他看到这么原汁原味,透着海派特有智慧的,在此之前不常见到的节目时,就有点傻眼了。从这个意义来说,多几个周立波,多让老外傻眼几回,也许才是真正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



  惊叹派:


  英国《金融时报》:上海用15年完成了伦敦150年的事



  英国人有这个感叹不奇怪。以前听过一个笑话,一个英国人说,我离家10年,回去后依然能找到想去的地方。另一个中国人说,我离家半年,再回来就找不到家门了。中国的城市建设速度在全球数一数二,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又有世博的加成,城市面貌一日千里是可以想象的。只是这种中国速度带来的利弊,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上海人喜欢的是老上海,而非日新月异的新上海。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但是否能让每个人更幸福呢?



  计算派:


  新加坡《海峡时报》:“上海世博会赢利将超过北京奥运会,是后者的3.5倍。包括游客消费在内的世博会整体经济利益可能高达1000亿元。世博会期间,仅游客消费一项就足以使之成为比北京奥运会更赚钱的项目。” [详细]



  英国《每日电讯报》:“如果观众人数持续低迷,那么上海将无法进入观众人数最多的世博十强之列。同时,中国政府也可能面临4亿英镑的运营赤字。”[详细]



  以上两组数字均来自《环球时报》的报道。对于花费如此之巨的一项大活动,大家肯定会对其收支情况津津乐道。各路专家通过各种参数,算出或赔或赚的好多笔账。其实,世博会的盈亏,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未必特别关心。我们只是赚取工资,如数纳税,希望用税收举办的世博能够办好。世博的赚与赔,不应在一两年内做评判。于国来说,中国是否能借世博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于己来说,每一个中国人是否能真正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可能是世博真正的意义所在。


(文/李岩) 转自:http://cul.sohu.com/s2010/1546/s27205158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