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60 0
2014-12-05

3435.氢、氦元素可能同时形成于正负电荷的聚变

2014.12.5

据说宇宙射线中百分之八十九的成分是质子和氢原子核,百分之九的成分是氦原子核或阿尔法射线,百分之一是离子态锂、铍、硼,百分之一是电子等其他基本粒子。我个人认为宇宙射线中的离子态锂、铍、硼,可能是宇宙射线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衍生物。

宇宙射线主要来自恒星表面的核聚变,聚变初始材料应该是来自太空中广泛分布的正负电荷,因此才能避开宇宙射线的撞击,维持恒星表面的持续核聚变过程。而正负电荷的聚变首先形成光子,继而聚变为化学元素,首先形成的就是氢、氦原子核,它们很可能是同时形成的,并且正反氢、氦原子核各占百分之五十,与星球性质不同的百分之五十氢、氦原子核受到排斥,形成了宇宙射线。

核裂变过程中阿尔法射线的存在说明氦粒子在原子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我称其为氦核。所有氢以外化学元素的第一层核外电子的数目为2,显示了氦核存在的可能性。而氦3的原子量与氢同位素氚的原子量相同,两者的差别微乎其微,完全可能同时形成。也只有同时形成,氢、氦原子核才可能同时成为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

我的上述看法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却不无道理。银河系的大多数二级恒星是伴随银核的形成,由银核形成时产生的反物质,也就是宇宙射线聚变而成的,完全符合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我的星系形成和发展理论依据的就是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正负电荷的聚变可能形成电中性光子和一定比例的偏电荷光子,正是偏电荷光子的存在形成了质子与中子的差别,正反物质的差别。而不同物质的星球可能对相反偏电荷光子具有排斥性,相同偏电荷星球对相同偏电荷光子具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反物质恒星,看不到正物质恒星。分析强放电现象和灯光、弧光的光子性质及衍生物性质,应该可以验证我的上述推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