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918 1
2008-08-09
大国之梦,2008

  在“人大经济学论坛”的“真实的经济学世界”版块里看到一篇文章,题为《2008,大国之梦开始破灭》。看到该文后,觉得有必要思考一些问题,写一些东西。于是,就信手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标题为“大国之梦”,那么,其中的关键词为“大国”。那么,何为“大国”呢?

  大国可以说是“地大之国”,也可以说是“人多之国”,但其更多的含义是指“经济大国”。

  看过央视《大国崛起》记录片的朋友可能都会这样的理解。弹丸之地的葡萄牙,西班牙是大国,更多的是从经济角度来进行衡量。对于经济学中诸多的指标,用什么来进行衡量呢?答案无庸置疑:GD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但与“大国”这个概念相对的经济学指标主要为GDP,相信这个观点没有人会反对。因此,“大国”首先是经济总量上的大国,即GDP的大国。

  正如《大国崛起》中所表达的观点一样,在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的时候,大国的另外一个含义即为“政治大国”。政治大国,包括地缘政治大国,指的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国际关系的协调者与国际规则的制订者。

  还有“军事大国”、“科技大国”,“文化大国”等要素,但我想,经济、政治是“大国”的必要条件,而“科技”、“文化”等是否为必要条件仍有待分析。现举例说明如下:

  1.      日本

  日本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欧盟除外),但一直以来,世界各国从来都没有把日本视为一个大国。于是,当日本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时,朝鲜人嘲笑道:日本一直都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2.      卢森堡

  2001年全球人均GPD排名上,卢森堡排名第一。但显然卢森堡不是大国,尽管人均GPD较高,其经济总量仍小得可怜。

  然而,需要提起注意的是,无论是GDP还是政治影响力,都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其它国家比较的结果。

  “大国之梦”,说明中国还没有成为一个大国。在看了北京奥运开幕式表演中弹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我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大唐帝国,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让我感到了由衷的自豪。它是中华5000年文明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页之一,于是就在开幕式现场得到了演绎。在近现代中国落后之后,追求“大国崛起”之心就一直没有停过。大国之梦,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

  大国之梦,就是成为大国的梦想。我们判断梦想是否能够实现,应该来说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述:

  1.      现实的情况

  2.      未来的趋势

  现实情况是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基础,只有正确认识现阶段的基本情况,才能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测是否能成为大国的标准即为以上我所讲述的经济、政治。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从南方的雪灾到四川的地震,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是,根据以前的历史数据以及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各分析机构对中国今年GDP的增长预测都在10%以上(或者10%左右)。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德国(除欧盟外)成为仅次于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强国,考虑到美国、欧盟、日本(因为这些都是经济上的大国)经济发展也不顺利(其今年的GDP增长速度预测都在3%以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仍将成果喜人。

  2008年上半年,中国积极参与世界交流。中国更积极地参与到世界贸易组织多哈谈判中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之一。7月11日,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使用否决权否决了美国提出的有关津巴布韦的制裁提案,首次为与中国利益不相干的第三国行使否决权,更加积极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力量。

  因此,从2008年的现状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仍将处于一个高速水平,政治影响力仍将扩大。可以说,2008年,中国仍坚定地向着大国的梦想迈进。

  但是,2008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国际通货膨胀加剧,房地产与股票市场大幅度下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众多的困难。但是,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大国的指标是一个相对概念,尤其是GDP。

  2008年是一个全球通货膨胀加剧的一年,通货膨胀在美国、日本等国家也较以往严重许多。房地产与股票的下跌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美国更深受次级债危害。因此,在这种对比下,2008年中国仍将继续缩小与大国理想的差距。

  注:以下简要说明自己的许多不成熟的观点,不详细论述:

  1.      “大国”的核心概念是人口数量

  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制造业,而制造业是以管理水平、科技水平等为限制的。由于中国底子薄,因此发展空间巨大。到达一定的高度后,继续发展的动力将受到限制。而管理水平、科技水平的直观表现即为人均GDP,即为人均GDP的增多,是管理水平、科技水平提高的表现。而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数量,在人均GDP为美国、日本一半时,经济总量是其3倍。

  经济总量大,就能花大钱,办大事。就好比无数的小拳头,汇成了大拳头,一拳打出来就打死人了。

  2.      制造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制造业是实际价值的创造者,股票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渠道。

  3.      文化大帽子不恰当

  不少人总喜欢以“中国人喜欢沉浸在历史”等话语来对中国文化进行一个定义。我反对这样的定义,一来是没有任何人有这样的权力对文化加以定义,二来是这种文化在今天的中国是否改变尚未可知,三是这种文化对于经济、社会等的影响复杂而非简单的一个必然结果。

  工科出身,讲求眼见为实。虽然说哲学里说“眼见不为实”,但我仍不敢对未来进行任何的预测,一来是水平有限,二来该问题的确太过复杂,任何人的言论都只是一家之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8-9 20:46:00

我也来讲几句

本人在日本读经济学博士,昨天看到开幕式,感觉到了中国在强大。周围的日本人也称赞。

一切感动和赞美的语言,就不多说了,还是看看存在的问题,因为在只有自信的同时看到不足,我们才能不断进取。

最近看到因为人民币的升值和银根紧缩,很多中小企业倒闭,最近接待了一批国内的企业家来参观,他们谈的最多的就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和人件费的上升,生产困难。

对于企业家来说,他们很不愿意人件费上升。而我认为,人件费必须上升,否则,就是中国工人用自己的血汗再为外国人服务。

据我的统计,日本在劳动部门的分配要达到60%,再资本市场的分配是40%。而我们的国家呢,劳动部门分配只有30%,资本市场也没有70%,其实很多一部分就落到个人腰包里去了。所以在中国出现贫富悬殊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中国的收入再分配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过去日本是终身雇用,很少谈贫富悬殊问题,近年来由于非正规就业,打工者增多,日本的贫富悬殊也在扩大中,其结果很快影响到消费部门。很多非正规就业者由于对老后生活的担心而不敢消费。

中国必须要减少非正规就业。新的劳动法的出台是适合时机,要继续保障非正规就业者。

还有一个二元化的问题,二八现象不仅仅表现在股票市场,生产部门也出现了这种现象。有的产业很好,而有的产业非常糟糕。合理安排产业转变是一个核心问题。适当的时候国家要财政补贴。

还有一个技术积累的问题,很多宏观的书上讲到经济成长的时候都会强调这一点。日本的几家大公司,都是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经验的积累的过程。中国的企业也很注重这一点,但是还不够,要每天都想到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