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6054家,比2012年末增长4.5%;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3599.14亿元,比上年增长6.7%。2013年全年,全国旅行社共组织国内过夜游客12855.72万人次、40842.95万人天,分别比上年下降10.5%和5.9%;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游客为14519.50万人次、33829.29万人天,分别比上年下降10.9%和11.9%。
图1:中国纳入统计的旅行社规模及其增长

旅行社总体盈利能力较弱,2012年,全国旅行社营收3,374.75亿元,利润总额仅31.16亿元,利润率仅0.92%。上市公司中,中国国旅、中青旅2013年旅行社业务的毛利率也仅为9.94%和7.90%。
目前传统的旅行社面临多方面挑战:(1)旅游者消费习惯的改变(旅游消费需求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自助游兴起);(2)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预订方式的变化,网络预订、移动端预订渐成趋势;(3)旅游法规完善对过往某些盈利模式(零负团费、购物回扣)的规范。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旅行社亟需转型。未来传统旅行社转型的方向包括:融入在线旅游、移动旅游大潮;充分利用网络营销、移动端营销;向数据型旅游服务公司转型;利用数据采集、挖掘优势为消费者提供定制旅游。
《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国纳入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的星级饭店共计13293家,其中有11687家完成了2013年财务状况表的填报,其财务数据显示:全国11687家星级饭店,拥有客房153.91万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017.7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292.93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6.0%。在11687家星级饭店中:五星级饭店739家,四星级饭店2361家,三星级饭店5631家,二星级饭店2831家,一星级饭店125家。
截至2013年底,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和中端酒店市场的总数达到12727家,与2012年底相比增加了2803家,增长幅度为25.89%,客房总数达到123583间。
从酒店市场结构看,目前中国酒店业呈现哑铃式结构,即高端和经济型过度发展,中端品牌发展不足。
高端酒店:一线城市供给渐趋饱和;由于二三线城市增值空间大、易获得贷款、对周边房地产拉动效应明显,洲际、雅高、喜达屋、希尔顿等国际联号开始争夺二三线市场;
经济型酒店:在连锁标准化,规模扩张及品牌塑造方面走在市场前列:2014年中国酒店投资与管理集团规模50强排行榜中,前5强有4强为经济型酒店为主题的酒店集团;2014中国连锁酒店品牌30强排行榜中前6名全部为经济型酒店品牌。
中端酒店:发展潜力大,已成为当前市场投资热点,发展速度迅猛。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中端连锁酒店约为800家,仅占市场的2%,而发达国家的中端连锁酒店占中端酒店比重超过50%,因此发展的空间还很大。随着经济发展、消费需求升级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传统星级酒店集团以及经济型酒店巨头们纷纷致力打造中端品牌(如锦江集团的“锦江都城”、如家的“和颐”、华住的“全季”、铂涛的“麗枫“等等)中端酒店市场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洗牌和重整序幕拉开。排名靠前的中端酒店品牌门店目前开业数也不过100多家,离中端酒店行业繁荣大发展尚有差距,任重道远。
图2:全国样本星级酒店客房平均出租率(%)

图3:全国样本星级酒店单房平均收益(元/间)

根据STRGlobal的数据,截至2014年9月,所有级别的酒店需求涨幅均高于供给增长,使得各级别酒店的入住率较去年同期呈现了自1.54%至6.45%不等的提升。其中超高端酒店入住率增长幅度最大,为6.45%,奢华酒店的入住率保持了3.07%的增长。高端、中档偏上、中档及经济型酒店的入住率涨幅较小,分别为1.54%,1.61%和1.75%。每间可售房收入方面,截止2014年8月底,只有高端酒店市场的该绩效指标呈现了下降,其他各级别市场的每间可售房收入均表现出小幅上涨。其中,涨幅最大的是超高端酒店市场,为3.7%,使收益达到511.30元人民币;中端及经济型酒店紧随其后,该指标增长1.3%,每间可售房收入为160.40元人民币;高端酒店以2.0%的降幅使该市场的每间可售房收入回落至360.29元人民币。
图4:中国酒店业发展趋势

国内酒店业当前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其带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却又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三公消费缩减、酒店业投资过度以及物业人工成本上涨的挑战。未来中国酒店业市场格局将由目前的哑铃型向中端酒店发展壮大后的橄榄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