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宏观调控不是市场监管 不能用法律手段
这是一篇2005年的文章,但是用来评价现在一些措施,仍然是很适合的
□ 钱颖一/文
2004年中国的宏观调控达到了目的,年底时的各项宏观指标趋于稳定。但是这次宏观
调控却历尽艰辛。宏观调控给企业带来了困难,给地方政府出了难题,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中央政府更是辛苦。这一点政府已经明察,因此提出了今后要改善宏观调控。
那末症结在哪里?我以为,虽然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过26年,宏观调控的概念自1985年的“巴山轮”会议上提出至今也近20年,但是我们还未完全认清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分别,进而还未有效地区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这两种非常不同的职能。
去年5月,当代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来访中国,正值政府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出台。他在北京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对此作了一句话的评论:中国出台了这么多措施,没有一项是宏观政策,全部都是微观政策。此言一针见血。
在现代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指的是总量,如政府的总支出和总收入、货币的总供给、GDP的增长率、劳动就业率和失业率,以及影响整体市场的价格参数如利率、汇率等等。不仅仅企业属于微观范畴,而且某一行业(比如汽车、房地产)、单个市场(比如钢材、电)都属于微观范畴。这一概念上的区分直接引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职能的分野:宏观调控指的是政府有关财政、货币、汇率等调整总量的政策;而市场监管指的是政府对企业、行业或单个市场的规制。当卢卡斯听到政府旨在对原材料、房地产、银行贷款方向等的限制措施后,由此评论自然不足为奇。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的手段是不同的。市场监管,比如对银行的监管、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对电信业的监管、对土地的监管等等,涉及某个企业,某个行业,某个市场这样的微观层面,因此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这三种手段都是适用的。而宏观调控则不同。
不少人认为改善宏观调控就是少用行政手段,多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我觉得这种提法不妥。首先,宏观调控是不能用法律手段的。虽然我一直主张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但那是在微观层面。事实上,我不知道有哪个市场经济中的政府是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其次,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之分并未触及问题的本质。宏观调控政策当然是由政府的行政部门制定和执行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行政手段。但是政府应该是对宏观经济总量做调节(价格的或是数量的),而不是对微观经济活动做干预。
目前,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对投资项目的控制。在市场经济中,单个项目投资是微观问题,是企业、银行的事。投资项目审批既不属于宏观调控,也不属于市场监管,它不是政府的事。政府的宏观调控应该管的是投资总量,手段是财政、货币政策。在计划体制中,政府直接管投资项目的审批。既然管了上项目,就也要管下项目;既然让地方政府管了上项目,就也要迫使它下项目。通过控制投资项目来实现宏观调控,造成“自我辩解”的恶性循环。如果宏观调控不再通过对投资项目审批的控制来实现,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就走向成熟了。
宏观调控中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能“一刀切”。这话似是而非。首先,宏观调控是政府对经济总量的调节,对总量当然是“一刀切”的,无论是在数量上(财政收支、货币供给),还是在价格上(利率、汇率),都是如此。其次,市场经济的精髓就是同一商品(比如同等风险的贷款)的价格(比如利率)要一律,因为它反映的是同一稀缺资源在全社会内的机会成本。根据这一“一刀切”的价格,企业和银行自己作出不是“一刀切”的数量决定——上不上项目,贷不贷款。这是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的机制。如果由政府去决定不“一刀切”的数量,虽然立即见效,但是不可能有效率。
宏观与微观不分、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不分来源于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下,政府对经济无所不管。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职能必须做相应转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与市场监管职能通常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实施,前者通常是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后者则是其他部门。政府职能转变归根到底是政府治理结构改革的问题。政府治理不仅仅涉及到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涉及到政府内部的组织结构。
区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与市场监管职能有利于合理地横向划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它是政府治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https://bbs.pinggu.org/thread-90457-1-1.html&star=1#752733
还有这篇东西。
当初把铁本这个项目砍下来的时候。 中国的国有企业也同时又类似的大项目投放,还有复兴集团也进军钢铁行业。 但是被砍下来的都是这些民营企业的项目。
复兴集团那项目则是把超过50%的股票让出邀请国有企业参与,才保存下来。
钱颖一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许小年去年的一篇内涵一致的文章,找了出来:
又一篇看的人痛快淋漓的文章(红色处为我认为很精辟的地方):
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标近年来屡见不鲜,各种各样的“既要…,又要…”,看上去全面公允,实则以一厢情愿的幻想代替不可避免的痛苦选择
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目标冲突,利益纠缠,踉跄而行的宏观调控又一次来到岔路口上。经济景气下降原本是政策想要实现的目标,真到效果初现时,人们却又惊异不安起来,近日各种议论见诸报端,援引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理由,吁请政府缓行宏观调控。
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由来已久,并非始于宏观调控之时。虽然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关,从本质上讲,中小企业的融资不是宏观经济问题,而是微观结构性障碍所致。与此相类似,出口企业目前经历的主要是转型的痛苦,如果说宏观因素的话,外部需求疲软的影响更大,即便放松国内的宏观调控,恐怕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对于微观问题,需要寻求微观解。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子在于金融机构的缺失,在于金融改革的落后。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由其业务性质决定,银行不可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信贷有着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贷给小企业10万元还是贷给大企业10亿元,贷款成本差不多,银行都要投入人力、财力和时间,调查分析借贷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历史,而这两笔贷款的收益则相差1万倍,银行理所当然地会“嫌贫爱富”。第二,中小企业没有太多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品,对于这类客户,银行往往敬而远之。第三,中小企业多为民营,若贷给国企出现坏账,一般认为是银行业务人员的工作失误;贷给民企而无法回收时,经办人则有可能面临经济犯罪的指控,这种风险的不对称已成为银行业的一个潜规则
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中,成本-收益的不对称以及风险-收益的不对称决定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具有内生的制度必然性,而当前的宏观政策不动利率而控制贷款数量,对中小企业如雪上加霜,在人脉和关系上处于天然劣势,它们很难拿到贷款额度,不得不求助于地下信用机构,承受几倍甚至十几倍于官方利率的借贷成本。
中小企业的融资靠大量的、民营的、小型草根性金融机构来解决,目前东南沿海60%-70%的民间利率正说明了社会上存在着对这种金融服务的巨大需求,同时也反映了这类金融机构的严重短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民间草根性金融机构的合理性就在于它们能够解决大型银行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以及风险和回报的不对称。贷款业务的最大成本是信息成本,贷款的风险也来自于信息的缺乏。小型的草根性信贷机构因贴近中小企业,熟悉当地情况,获得和分析信息的成本远低于营业部设在城里的大银行。笔者曾碰到一位民营信用社的业务员,每天骑着自行车在乡间闾里走访他的客户,“别说客户的生意和收入,连他家今天冰箱里有什么东西我都知道”。有如此充分的信息,难怪这家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低得出奇。
“凡是存在的,都是不合理的”,70%的民间利率的不合理性显而易见,但这不是宏观调控的过错,对民间金融机构的过度管制堵塞了融资渠道,利率和信贷数量的行政管制则分割了市场,造成了资金成本的极大扭曲。在利率和信贷市场化的环境中,相信即使宏观再紧缩,利率也不会高到70%的地步。中小企业融资的解决方案因此应该是放松管制,加速金融机构的创新,推进微观层面上的改革,而不是将微观问题宏观化。
能否暂缓宏观调控,待中小企业渡过眼下的难关后再启动金融改革?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通货膨胀比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更为紧迫,一旦放松宏观调控,通胀立即抬头。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你到底想要什么的问题,是成本和效益的权衡,牺牲几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以控制通胀,还是容忍通胀继续上升以保持增长?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宏观调控不可能同时兼顾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标近年来屡见不鲜,各种各样的“既要…,又要…”,看上去全面公允,实则以一厢情愿的幻想代替不可避免的痛苦选择。例如既要保证成品油的供应,又要抑制物价的上升;既要维持汇率的稳定,又要防止流动性过剩;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又要保持经济的增长。说穿了其实就是一句话,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
当涉及到目标选择时,宏观政策就已超出了纯经济学的范畴,利益博弈成为影响政策的重要因素。实行扩张性宏观政策没有问题,发票子,给补贴,无论多寡,好处人人有份,个个称赞政策英明。紧缩就不同了,房价地价下跌,地产商和地方政府收入减少,于是有暂缓调控的呼声;上市公司盈利下降,股市牛去熊来,股民和市场人士也盼望暂缓;企业经营困难,税收和就业形势严峻,商会、协会和地方政府上书,同样是众口一词地恳请暂缓。倘若跟着民意走,宏观政策必然变成单边的,只许扩张,不许紧缩,就像我们的股市一样,只许上涨,不许下跌。
回顾1993年-1994年的高通胀期,那时的情景与今日何其相似,除了中央政府,几乎没有人警示通胀的危害,即使CPI通胀已达20%以上。为什么只怕经济增长放慢而不怕通胀?这又和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有关。地方长官关心的是本地的税收与就业,也就是本地的经济增长,而不必承担高增长的风险——通货膨胀,控制通胀是中央政府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以及局部和整体的利益,我们再次提出建立宏观政策的听证会制度,再次呼吁加强政策制定部门特别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直接向全国人大汇报,不再作为内阁的一部分,行长任期与政府任期错开,立法保证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全权。中央银行在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独立地做出关于货币政策的最终决定。
当前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宏观和微观交织,国内与国外互动。我们需要准确判断,理清头绪,既不能将微观问题宏观化,用宏观政策扶助企业;也不能将宏观问题微观化,用行政管理的方法治理通胀。通货膨症的定义原本清晰无误,“通货”即流通中货币,“膨胀”就是增长速度过快,“通货膨胀”指货币超发引起的物价全面上涨,是个总量问题,是个货币现象,从紧的货币政策此时万万不可放弃。
微观层面上的问题要从改革上找答案,解除管制,开放投资领域,特别是重要的服务业如金融、电讯、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媒体娱乐等,加速资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创造就业机会,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降低能耗和排污,尽快实现我们谈了多年却鲜有进展的经济转型和企业转型
文章来源:08年7月22日 《财经》
鉴别质量好坏,评价效率高低,是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中国所谓宏观调控,其实质是政府越俎代庖,企图替市场做本应由市场做的事情
我认为凡事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政府对土地供应量进行控制即所谓的地控为例进行说明:按照上述文章的观点,政府不应该对土地供应量进行控制,而由市场来决定,果真如此,碰上前段房地产热的时候,由于土地供应量大增,住房的开发面积也将激增,当然房价能够降下来,但对经济的冲击将十分巨大。由于市场的盲目性,特别象我国市场经济刚开始不久的国家,这种盲目性更大,什么行业热时,资源会一下子向这方面集中,如房地产热时,资源配置会一下子向房地方面集中,造成钢筋、水泥等建材企业利润暴涨,从而大量投资,即资源大量向房地产方面集中,但这是不可持续的,当开发商发现市场并不需要那么多房子时,造成了房源大量积压,从而引起了连锁反应,造成开发商倒闭,钢厂倒闭,水泥厂倒闭。如果政府控制了土地供应量,虽然房价升了很高,由于住房开发面积有限,不至于生产钢筋水泥的企业大量扩建。当然政府究竞怎样控制土地供应,土地供应量是多少,难度较大,但是如果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决策者水平较高,我想对经济的平衡较快增长还是有利的。
我想如果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土地由市场供应,相信情况很可能与我国不同,会好些:一是国民理性些,不象中国的百姓那样很容易被人忽悠。就象我姐姐一样,由于前段时间股市很热,不知她从哪儿听来的,说买基金永远不会亏损的,不管我怎么说,她就是不相信,买了一大堆,几乎将所有的积蓄都拿去买,可现在呢?如果所有的人都疯了,那就是形势,就是市场,使得整个市场也不理性,而一些理性的人呢也跟着市场走,理性的人也知道市场哪天会支撑不下去,但他们不知道具体在哪一天,不过他们会比我姐姐跑得快呢。二是银行放贷水平高,银行家往往知道,即使目前房地产很热,建材企业利润很高,但他们知道这不长久,不一定会将钱贷给这些行业,也会有效制约这些行业的过快增长。三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水平高些。如格林斯潘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政府或许不知道土地供应量年增长多少是合适,但确定一个比例,这不比例不是最好,但能够做到稳妥,应该不太难,实际效果很可能比市场的决定供应会好些。
我想中国目前的情况以市场为基础对资源进行基础性配置,并辅以一定的计划控制还是可行的。
土地政策又如何兼顾房价和粮食安全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政策多目标的最可能结果就是一只鸟也打不到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346391-1-1.html&star=1#65191
房价与粮食安全在一定程度是两个矛盾的目标,我想是能够制订一些政策,包括土地政策与税收政府做到兼顾房价与粮食安全的。
这个政策就是大量开发小套房,让大套房成为奢侈品,目前一刀切的做法就是90平米的住房要占开发总面积的70%以上,让市场大量供应小套房,从而实现在开发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住房的套数大增,满足了更多家庭的住房需求。我想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可以让开发商主动向市场提供小套房的。
举个例子,为了保护耕地,市场只能向居民提供180平米的住房,假设有两户居民都想买房,一户是富人,一户不是,如果市场只开发180平米一套的住房,被富人买了,他获得的满足是100,而另一户没有房子住,他是痛苦的,获得的满足是0,如果实行一定政策导向,使得这180平米的建筑面积开发成两套,一套是120平米,每平米售价是1万元,另一套是60平米,每平米售价5千元,这时不富者也能买得住房啦,虽然小些,但有个安身之所也很满足的,这时或许两人获得的满足感各是90呢,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大大增加了。由于房屋套数多了,即供给增加了,自然房价就能得到有效的抑制,而耕地又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我想凡事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土地政策又如何兼顾房价和粮食安全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政策多目标的最可能结果就是一只鸟也打不到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346391-1-1.html&star=1#65191
房价与粮食安全在一定程度是两个矛盾的目标,我想是能够制订一些政策,包括土地政策与税收政府做到兼顾房价与粮食安全的。
这个政策就是大量开发小套房,让大套房成为奢侈品,目前一刀切的做法就是90平米的住房要占开发总面积的70%以上,让市场大量供应小套房,从而实现在开发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住房的套数大增,满足了更多家庭的住房需求。我想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可以让开发商主动向市场提供小套房的。
举个例子,为了保护耕地,市场只能向居民提供180平米的住房,假设有两户居民都想买房,一户是富人,一户不是,如果市场只开发180平米一套的住房,被富人买了,他获得的满足是100,而另一户没有房子住,他是痛苦的,获得的满足是0,如果实行一定政策导向,使得这180平米的建筑面积开发成两套,一套是120平米,每平米售价是1万元,另一套是60平米,每平米售价5千元,这时不富者也能买得住房啦,虽然小些,但有个安身之所也很满足的,这时或许两人获得的满足感各是90呢,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大大增加了。由于房屋套数多了,即供给增加了,自然房价就能得到有效的抑制,而耕地又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我想凡事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90平米的住房要占开发总面积的70%以上
这做法是非常愚蠢,本身就是一个把房价推高的信号,告诉大家,超过90平方米的房子越来越少了..
况且按照你的做法, 富人会干的事情是把两套房子都买下来, 最终结果穷人还是没有房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2 6:28:11编辑过]
90平米的住房要占开发总面积的70%以上
这做法是非常愚蠢,本身就是一个把房价推高的信号,告诉大家,超过90平方米的房子越来越少了..
况且按照你的做法, 富人会干的事情是把两套房子都买下来, 最终结果穷人还是没有房子.
我觉得“90平米的住房要占开发总面积的70%以上”的做法在短期内是非常明智的,我在政策出台前个人就有这种想法了,目前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部分原因是这个政策起了一定的作用。
前段时期房地产市场热时,从供需方面看,正常需求增大是基础,由于土地供应有限,则房屋建筑面积数量供给有限,房价上涨,炒房盛起,从而进一步使供需矛盾加剧,一些潜在的消费者害怕未来房价会越来越高也提前购房,这样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从开发商角度看不管开发大套房和小套房都能很好的销售出去,由于开发大套房利润大,所以开发商大都开发大套房,从而很多居民买不到小套房,钱少的无法买房,多点的被迫花更多的钱买大套房,从而银行按揭负担重了,未来收入不稳定时存在还不起银行按揭的风险。这样即使买了房子的了居民也承受着怕还不起按揭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未来出现整个国家经济下行时,可能会出现中国式的次级债危机。我所在的地区在小套房政策出台前几乎都是开发140平米以上的大套房,根本买不到小套房。在房地产火热,小套房供应严重不足,规定一些刚性很强的一刀切的做法是必要的,能够迅速实现向市场推出小套房,让更多的,急需住房的人购得了住房,也使炒房者失去了炒作基础。
对政府来说,使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是他们的目标,你富人有钱可以买大套房,但也应该让不那么有钱的中产阶段买得起小套房,让贫穷者租得起更小的位置偏点的廉租房,要象胡主席说的那样,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有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
当然一刀切的做法不能长期使用,否则也会引发系列问题,我认为未来的政策导向要使大套房成为奢侈品,富人你有钱你买大套房,但你的单价要比小套房贵得多,富人多出的这部分钱是被国家以税收等形式收去,而国家应该用这些从富人收来的钱用来建廉租房或用于对穷人的住房补贴,实现社会的效率与公平。
富人本身是少数,但是当资源缺少到你刚才说的那程度, 富人却往往是会这样干的.
我觉得“90平米的住房要占开发总面积的70%以上”的做法在短期内是非常明智的,我在政策出台前个人就有这种想法了,目前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部分原因是这个政策起了一定的作用。
前段时期房地产市场热时,从供需方面看,正常需求增大是基础,由于土地供应有限,则房屋建筑面积数量供给有限,房价上涨,炒房盛起,从而进一步使供需矛盾加剧,一些潜在的消费者害怕未来房价会越来越高也提前购房,这样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从开发商角度看不管开发大套房和小套房都能很好的销售出去,由于开发大套房利润大,所以开发商大都开发大套房,从而很多居民买不到小套房,钱少的无法买房,多点的被迫花更多的钱买大套房,从而银行按揭负担重了,未来收入不稳定时存在还不起银行按揭的风险。这样即使买了房子的了居民也承受着怕还不起按揭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未来出现整个国家经济下行时,可能会出现中国式的次级债危机。我所在的地区在小套房政策出台前几乎都是开发140平米以上的大套房,根本买不到小套房。在房地产火热,小套房供应严重不足,规定一些刚性很强的一刀切的做法是必要的,能够迅速实现向市场推出小套房,让更多的,急需住房的人购得了住房,也使炒房者失去了炒作基础。
对政府来说,使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是他们的目标,你富人有钱可以买大套房,但也应该让不那么有钱的中产阶段买得起小套房,让贫穷者租得起更小的位置偏点的廉租房,要象胡主席说的那样,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有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
当然一刀切的做法不能长期使用,否则也会引发系列问题,我认为未来的政策导向要使大套房成为奢侈品,富人你有钱你买大套房,但你的单价要比小套房贵得多,富人多出的这部分钱是被国家以税收等形式收去,而国家应该用这些从富人收来的钱用来建廉租房或用于对穷人的住房补贴,实现社会的效率与公平。
你忽略了房地产项目一个特点. 为什么所有城市在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分出了穷人区,富人区,中产阶级区呢?
在一个针对富人开发的项目里面, 你强行安插大批中产阶级消费的住房. 住会让中产阶级更加倒霉. 一个是配套设施,一个是单位价格.
而且小套房就能够切断抄房的根基吗? 我对于这点表示非常怀疑, 因为抄房最好抄的偏偏就是小型套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2 7:43:03编辑过]
富人本身是少数,但是当资源缺少到你刚才说的那程度, 富人却往往是会这样干的.
一家三口住120平米的房子应该是可以了,不至于到丈夫、妻子、小孩各买一套独居,当然这种情况也会是有的,但相信是少数的。
你忽略了房地产项目一个特点. 为什么所有城市在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分出了穷人区,富人区,中产阶级区呢?
在一个针对富人开发的项目里面, 你强行安插大批中产阶级消费的住房. 住会让中产阶级更加倒霉. 一个是配套设施,一个是单位价格.
而且小套房就能够切断抄房的根基吗? 我对于这点表示非常怀疑, 因为抄房最好抄的偏偏就是小型套房.
如果未来取消目前一刀切的做法,并且有促进开发商主动向社会供应小套房的政策出台后,很可能要分出穷人区、富人区、中产阶级区的。
可以用税收政策对住房销售单价进行调节,如:在开发环节,大套房的税收负担比小套房的重得多,在住房持有环节,大套房要缴纳较重的物业税等等。
抄房者炒小套房或许真的更容易,但他们也是要把手里的房子卖出去,一样的,相同建筑面积的房子,套数多了,购房者不是更快的获得了满足吗,结果同样是急需住房的人可以更快的获得满足?
一家三口住120平米的房子应该是可以了,不至于到丈夫、妻子、小孩各买一套独居,当然这种情况也会是有的,但相信是少数的。
我所看到的,是把两套房子买下来,都打通了. 在设计这些项目时候,就已经做了对应的设计.
这就是为什么说 90/70 平方米政策很愚蠢.
你强行在一个富人区里面, 推行了70% 是90平方米以下的. 但是普通人还是照样买不起, 因为这里面和其他地区是价格比是1比2 甚至 1比3了.
而一个本身针对响应小户型的项目, 自然就会100% 90平方米以下的.
如果未来取消目前一刀切的做法,并且有促进开发商主动向社会供应小套房的政策出台后,很可能要分出穷人区、富人区、中产阶级区的。
可以用税收政策对住房销售单价进行调节,如:在开发环节,大套房的税收负担比小套房的重得多,在住房持有环节,大套房要缴纳较重的物业税等等。
抄房者炒小套房或许真的更容易,但他们也是要把手里的房子卖出去,一样的,相同建筑面积的房子,套数多了,购房者不是更快的获得了满足吗,结果同样是急需住房的人可以更快的获得满足?
推行物业税政策也好,提高交易税也好, 降低小套房的交易成本也好, 这些我都赞成. 但是用行政指令手段去强制规划, 就太好笑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2 8:31:07编辑过]
我所看到的,是把两套房子买下来,都打通了. 在设计这些项目时候,就已经做了对应的设计.
这就是为什么说 90/70 平方米政策很愚蠢.
你强行在一个富人区里面, 推行了70% 是90平方米以下的. 但是普通人还是照样买不起, 因为这里面和其他地区是价格比是1比2 甚至 1比3了.
而一个本身针对响应小户型的项目, 自然就会100% 90平方米以下的.
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对政策加以补充修正解决的。
当然普通人可能照样买不起,但总有一部份人从买不起到买得起了。
嘿嘿,难道这种简单的常识决策层不知道?实际上,决策层里面现在也有大量的海龟专家做高参。为什么还要用微观调控代替宏观调控?形势所逼,不得不为而已。这个和美国决策层最近在次贷危机中作做的理由一样。如果决策层真的按照钱、许所开的药方去搞调控,恐怕经济早跨了。以几位争论的70/90平政策为例,如果这种以法律手段为后盾的微观调控手段都被钻空子,得不到执行的话,又怎样指望空疏的货币、财政政策得到严格的执行呢?
其实,中国的问题早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结构下,西方经济学的药方大部分都作用有限,流于空谈。(事实上,按照西方经济学家根据理论和模型作出的预测,中国已经崩溃很多次了。关于中国崩溃论的争论,其实是对西方经济学的合法性的严重威胁。)。记得网上有个热贴,里面有一句话,值得讨论: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系列可见的制度、规范,更是隐藏在其下的对这些制度起着支持作用的文化和精神。如果不将市场经济置于坚实的民主和自由的文化基础之上,市场经济不仅可能是短命的,而且可能是有害的。
嘿嘿,难道这种简单的常识决策层不知道?实际上,决策层里面现在也有大量的海龟专家做高参。为什么还要用微观调控代替宏观调控?形势所逼,不得不为而已。这个和美国决策层最近在次贷危机中作做的理由一样。如果决策层真的按照钱、许所开的药方去搞调控,恐怕经济早跨了。以几位争论的70/90平政策为例,如果这种以法律手段为后盾的微观调控手段都被钻空子,得不到执行的话,又怎样指望空疏的货币、财政政策得到严格的执行呢?
其实,中国的问题早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结构下,西方经济学的药方大部分都作用有限,流于空谈。(事实上,按照西方经济学家根据理论和模型作出的预测,中国已经崩溃很多次了。关于中国崩溃论的争论,其实是对西方经济学的合法性的严重威胁。)。记得网上有个热贴,里面有一句话,值得讨论: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系列可见的制度、规范,更是隐藏在其下的对这些制度起着支持作用的文化和精神。如果不将市场经济置于坚实的民主和自由的文化基础之上,市场经济不仅可能是短命的,而且可能是有害的。
美国采取什么措施了,你漫漫说.
再和90 70 好好对比一下, 在发表你后面的伟论.
“最优产业结构”是市场自发活动的结果,是在无数市场参与者的趋利活动中形成的,它不可能被任何个体(包括政府)所事先预知,当然也就不可能作为政策的目标。
说的不错啊
我认为凡事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政府对土地供应量进行控制即所谓的地控为例进行说明:按照上述文章的观点,政府不应该对土地供应量进行控制,而由市场来决定,果真如此,碰上前段房地产热的时候,由于土地供应量大增,住房的开发面积也将激增,当然房价能够降下来,但对经济的冲击将十分巨大。由于市场的盲目性,特别象我国市场经济刚开始不久的国家,这种盲目性更大,什么行业热时,资源会一下子向这方面集中,如房地产热时,资源配置会一下子向房地方面集中,造成钢筋、水泥等建材企业利润暴涨,从而大量投资,即资源大量向房地产方面集中,但这是不可持续的,当开发商发现市场并不需要那么多房子时,造成了房源大量积压,从而引起了连锁反应,造成开发商倒闭,钢厂倒闭,水泥厂倒闭。如果政府控制了土地供应量,虽然房价升了很高,由于住房开发面积有限,不至于生产钢筋水泥的企业大量扩建。当然政府究竞怎样控制土地供应,土地供应量是多少,难度较大,但是如果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决策者水平较高,我想对经济的平衡较快增长还是有利的。
我想如果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土地由市场供应,相信情况很可能与我国不同,会好些:一是国民理性些,不象中国的百姓那样很容易被人忽悠。就象我姐姐一样,由于前段时间股市很热,不知她从哪儿听来的,说买基金永远不会亏损的,不管我怎么说,她就是不相信,买了一大堆,几乎将所有的积蓄都拿去买,可现在呢?如果所有的人都疯了,那就是形势,就是市场,使得整个市场也不理性,而一些理性的人呢也跟着市场走,理性的人也知道市场哪天会支撑不下去,但他们不知道具体在哪一天,不过他们会比我姐姐跑得快呢。二是银行放贷水平高,银行家往往知道,即使目前房地产很热,建材企业利润很高,但他们知道这不长久,不一定会将钱贷给这些行业,也会有效制约这些行业的过快增长。三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水平高些。如格林斯潘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政府或许不知道土地供应量年增长多少是合适,但确定一个比例,这不比例不是最好,但能够做到稳妥,应该不太难,实际效果很可能比市场的决定供应会好些。
我想中国目前的情况以市场为基础对资源进行基础性配置,并辅以一定的计划控制还是可行的。
言下之意,市场参与者多是昏蛋,其决策需要精明的政府把关,果真如此的话,计划经济就不会破产了
还记得2004年针对钢铁和水泥的宏观调控吗,那时政府口口声声声称“钢铁产能过剩”,2006年和2007年以及2008年钢铁价格的持续上涨,对当年的所谓宏观调控,已经给出了足够的否定性的判断了
土地政策又如何兼顾房价和粮食安全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政策多目标的最可能结果就是一只鸟也打不到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346391-1-1.html&star=1#65191
房价与粮食安全在一定程度是两个矛盾的目标,我想是能够制订一些政策,包括土地政策与税收政府做到兼顾房价与粮食安全的。
这个政策就是大量开发小套房,让大套房成为奢侈品,目前一刀切的做法就是90平米的住房要占开发总面积的70%以上,让市场大量供应小套房,从而实现在开发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住房的套数大增,满足了更多家庭的住房需求。我想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可以让开发商主动向市场提供小套房的。
举个例子,为了保护耕地,市场只能向居民提供180平米的住房,假设有两户居民都想买房,一户是富人,一户不是,如果市场只开发180平米一套的住房,被富人买了,他获得的满足是100,而另一户没有房子住,他是痛苦的,获得的满足是0,如果实行一定政策导向,使得这180平米的建筑面积开发成两套,一套是120平米,每平米售价是1万元,另一套是60平米,每平米售价5千元,这时不富者也能买得住房啦,虽然小些,但有个安身之所也很满足的,这时或许两人获得的满足感各是90呢,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大大增加了。由于房屋套数多了,即供给增加了,自然房价就能得到有效的抑制,而耕地又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我想凡事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粮食问题和住房问题在中国是两个矛盾的问题,逻辑很简单:
为什么会有房价的持续上涨,原因往简单了说不过是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原本是农村的人来到城里,城市住房需求大大增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在农村老家并非没有房子住,也没有理由认为他们来到城里后要求住比在农村老家更大的房子,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并非没有地,实则我们的土地开发制度出了问题。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每征用一块郊区的土地用于住宅建设,开发商或政府(具体的制度安排按下不表,这是另一个话题)需要到农村购买相应面积的农民宅基地,复垦为耕地,或者开垦相应面积的荒地。
以上方案并非我原创。
言下之意,市场参与者多是昏蛋,其决策需要精明的政府把关,果真如此的话,计划经济就不会破产了
还记得2004年针对钢铁和水泥的宏观调控吗,那时政府口口声声声称“钢铁产能过剩”,2006年和2007年以及2008年钢铁价格的持续上涨,对当年的所谓宏观调控,已经给出了足够的否定性的判断了
市场具有盲目性这已经是共识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都是这样的,只不过市场制度完成的国家这盲目性小些。就是因为市场具有盲目性,才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宏,如果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宏观的调控的两大手段,而中国的土地国有制使土地成为一种调制手段成为了可能。成为了现实,土地调控是最直接最严厉的调控手段。政府调控土地并不同于过去的计划经济,过去的计划经济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济,而现在政府只是对一些新的投资项目进行一些调控。其实政府将土地作为调控手段,还有利于经济区域平衡,在土地供应方面可以向中西部倾斜,有利于企业向中西部转移。
对钢铁水泥进行调控,并不是说政策就一成不变了,等一批新建的钢铁企业上马,并且开始正常生产后如果发现钢铁价格还在不断上涨,则可对钢铁企业的调控再放松些。就象货币政策一样,先调高一些存款准备率,一段时间后发现放贷规模没有控到位,可以再调高些,如此反复,当然货币政策调整要容易得多了。
中国目前的市场完善程度就好比刚学会游泳的一群小孩,并不能放手让其自行到大江大河里游,还是要有老师家长看着,等他们游到熟练时再大胆的放手让他们与大浪搏击。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粮食问题和住房问题在中国是两个矛盾的问题,逻辑很简单:
为什么会有房价的持续上涨,原因往简单了说不过是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原本是农村的人来到城里,城市住房需求大大增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在农村老家并非没有房子住,也没有理由认为他们来到城里后要求住比在农村老家更大的房子,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并非没有地,实则我们的土地开发制度出了问题。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每征用一块郊区的土地用于住宅建设,开发商或政府(具体的制度安排按下不表,这是另一个话题)需要到农村购买相应面积的农民宅基地,复垦为耕地,或者开垦相应面积的荒地。
以上方案并非我原创。
按目前的现实就已经是矛盾问题了,只不过这对矛盾可以解决而已,而不象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不可兼顾.目前的住房开发,生产用地,基础建设用地等等都在大量的占用着耕地,不加以以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中央出台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总是被地方"下有对策"给松动了,好象江苏铁本就是一个例子.
宅基地复垦为耕地不失为一种可考虑的办法,但具体执行效果会怎样很难说,可以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不过可能恢复到原样很难,老房子是老祖宗留下的,很多人不一定会卖的.
市场具有盲目性这已经是共识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都是这样的,只不过市场制度完成的国家这盲目性小些。就是因为市场具有盲目性,才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宏,如果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宏观的调控的两大手段,而中国的土地国有制使土地成为一种调制手段成为了可能。成为了现实,土地调控是最直接最严厉的调控手段。政府调控土地并不同于过去的计划经济,过去的计划经济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济,而现在政府只是对一些新的投资项目进行一些调控。其实政府将土地作为调控手段,还有利于经济区域平衡,在土地供应方面可以向中西部倾斜,有利于企业向中西部转移。
对钢铁水泥进行调控,并不是说政策就一成不变了,等一批新建的钢铁企业上马,并且开始正常生产后如果发现钢铁价格还在不断上涨,则可对钢铁企业的调控再放松些。就象货币政策一样,先调高一些存款准备率,一段时间后发现放贷规模没有控到位,可以再调高些,如此反复,当然货币政策调整要容易得多了。
中国目前的市场完善程度就好比刚学会游泳的一群小孩,并不能放手让其自行到大江大河里游,还是要有老师家长看着,等他们游到熟练时再大胆的放手让他们与大浪搏击。
对市场“盲目性”的“共识”,不知道是谁代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达成的
即便如此,市场的所谓盲目性带来的效率损失,也没有理由认为比政府的所谓“宏观调控”造成的效率损失大
事实上我想你应该并没有仔细看前面钱颖一和许小年的三篇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