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628 3
2008-08-11

不完全竞争的根源是什么?

市场效率的限制?

不完全竞争的经济成本?

对土地征税会产生什么影响?

望各位大虾帮帮忙,小弟今年夸专业考经济的研究生,这几个问题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8-12 12:05:00
随着房产市场的出现和不断扩大,导致土地资源大量转化为商品和进入市场。原先没有市场化之前,土地并不显现其价值,一旦进入市场,有了需求的拉动,土地价值就开始出现并上升。土地资源在市场化之前可以说是“沉睡的金矿”,其价值谁也没意识到,尽管政府财政的钱总是不够花,但尚未市场化的土地是不值钱的。可是,市场化就像点石成金那样,政府控制的土地一下子就形成大量的滚滚而来的财源。这种财源的上升随着需求而增长,尤其当老百姓对住房的需求进入大量增长的阶段时,房地产的价格也开始迅速增长,政府发现自己简直就成了亿万富翁,一小块土地动辄可以拍卖出上亿元来。于是,一方面是失地农民和房奴们的怨声载道,另一方面是房地产开发商和政府收入的迅速膨胀。这就是土地的市场化带来的最直接的不公平结果。

  然而,市场化果然能够点石成金吗?我们看到,这样的土地市场化实际上是以大量的行政拆迁和强行征地为背景的。也就是说,在政府需要出钱时,就采用完全行政化的标准进行交易,在政府需要收钱时,就采用完全市场化的交易方式。一方面是极端的行政主导,另一方面则是极端的市场化。极不对称的这两种方式居然能够并行不悖,但是却达到了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收益的结果。难怪能够点石成金和财源滚滚,原来就是依靠这样畸形的“为我所用”的市场化。

  当政府集中控制了土地权之后,所有的个人、单位和农民都不得自己转让土地,而须由政府统一控制,实行专营。这种方式形成了政府独家经营的垄断格局,形成了竞相依附于权力的市场交易机制,这种买卖力量的非对称结果造成了高昂的土地价格。高价格则必然造成高额垄断利润,尤其在需求大于供给和需求替代弹性不大的条件下,这种垄断价格就更高,垄断利润则会更大。这样的政府独家垄断经营土地的模式,使市场出现了高度的不对称供求力量,均衡力量被打破,购买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在一般的土地私有化经济中,商品房及其土地基本上依靠市场定价,无数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形成大量的分散化的土地交易机制。这种机制的特点是交易双方具有大致相等的市场谈判力量,可以进行双向多边的自由选择。这样的交易机制下形成的市场价格,主要是由市场的供求双方经过充分自由的选择和反复权衡比较来决定的。

  在同样的需求条件下,如果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多边竞争格局转化成了垄断专营格局,价格势必会大大提高。这是由于垄断者具有操纵供给的能力,因而就具有了操纵价格的能力。这样的价格决定机制,显然是朝着有利于垄断者利益的方向倾斜,其不合理性与不公平性是明显的。这样的市场需求放开、而供给专营的土地市场化带来的结果,显然是会导致严重的供求失衡问题,导致需求方不得不接受供给方的高价。因此,改变土地的高度集中和垄断模式,实行土地的分散个人所有制模式,是使土地合理市场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土地问题实质上是不完全市场化或实行市场垄断的结果,其他类似的还有证券市场或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石油市场,电力市场,通讯服务市场,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及其产品市场,都是这样的不对称放开的市场化机制。也就是说,需求市场全部放开,下游市场放开,实行商品化的完全竞争,但对于产品和服务供给则实行市场专营垄断。正是这样不对称的市场化机制,才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公平交易,垄断部门倚仗其惟一性、特许权和产品不可替代性,导致大量的竞争部门创造的价值,大量的个人所得,都通过这些不公平交易途径,流入了垄断者及其依附部门的口袋。消除不公平的结果,首先需要消除不公平的交易机制,这是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3 17:18:00
哥儿们,这让我很难明白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3 18:12:00
以下是引用wgq19870108在2008-8-11 17:55:00的发言:不完全竞争的根源是什么?

有人能单方面显著影响市场供给量或需求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