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3 16:09:00的发言:“经济学的解释”常常把当事人的行为表述为“求最优化”——决策是最优的。
这种思路未必“符合实际”,但它是建立理论的视角。
如果一门理论的解释全凭“当事人自己愿意”,该理论什么都可以解释,什么也都没解释。
这里不是“没有现象,到处找现象”。
而是你的逻辑应该尽可能“容纳”更多的现象,而不只针对某一种现象。
1:“经济学的解释”常常把当事人的行为表述为“求最优化”——决策是最优的。
这种思路未必“符合实际”,但它是建立理论的视角。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1如果人的决策都是最优的,其实大家合力的作用就是没有最优, 2: 如果都是最优的话,大脑的活动就是一种程序话的东西,那么大脑复制品早就就出来的. 3 建立理论的确可以按照这个方式建立,但是未必是最佳视角.
2:如果一门理论的解释全凭“当事人自己愿意”,该理论什么都可以解释,什么也都没解释。
这里面有个问题, 理论解释是否就是解释者本身的意愿, 不管他开始愿意不愿意,那么最后他还是接受了,也就是说变成了他的意愿,否则他把这个解释发表出来干什么?
当一个解释无法得到所有人共识的时候,争论就会出现,那么就要看你的解释是否得到大家的认可, 如果得到认可也就变成了大家的意愿. 这个不是没有解释,而是现有认知程度上达到共识的解释, 但是这个解释未必就是对的,所以才有不断的进步, 但是你不能说什么都没有解释.
3:你的逻辑应该尽可能“容纳”更多的现象,而不只针对某一种现象。
这是一个方法问题,通常逻辑或者理论的出现离不开个别现象的出现, 如果你解释通了,你可以语言在什么状态下什么应该出现, 如果按照设想出现了说明你的解释是合理的, 才能包容更多的现象,当然不排除开始逻辑就很大的,但是这样子的例子毕竟是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3 16:26:2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