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改变生产模式 2014-12-10 01:44:59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赵笛
工业4.0并不是刚出现的一个概念,早在2013年4月,德国便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工业4.0近期引起关注,源于李克强总理今年10月访问德国时签订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希望在工业4.0方面和德国加强合作。
虚拟网络与实体物理系统融合
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发布《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于2013年12月发布 “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
实际上,工业4.0又可以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相对于前三次工业革命而言的。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网络、计算机、信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交织产生新的价值模型,在制造领域,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 (Cyber-PhysicalSystem,CPS)”——这就是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
简单而言,CPS就是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各行业,其核心就是通过应用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互联网,将虚拟系统信息与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完成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
据悉,德国工业4.0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即CPS)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即将德国的机器人、制造成套装备、IT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核心产业整合到工业4.0体系内,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
工业4.0全球竞争早已开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虽然其他发达国家并没有明确提出“工业4.0”计划,但与之类似的各种变革在各国已悄然展开。
美国方面,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美国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实施“再工业化”。
美国通用公司提出的 “工业互联网”与德国的“工业4.0”类似,即将智能设备、人和数据连接起来,并以智能的方式利用这些交换的数据。AT&T、思科 (Cisco)、通用电气(GE)、IBM和英特尔(Intel)已经在美国波士顿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以期打破技术壁垒,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
在日本,长期积累的机器人技术,已广泛运用到了工业生产中。机器人、无人搬运机、无人工厂等先进技术和产品,是本田公司得以建成世界最短的高端车型生产线的必要条件。2014年,日本经济产业省继续把3D打印机列为优先政策扶持对象,计划当年投资45亿日元,实施名为“以3D造型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制造革命”的大规模研究开发项目。
正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国,积极融入和布局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大势所趋。早在201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入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时签订了 《中德合作行动纲要》,重点提及希望在工业4.0方面和德国加强合作。
工业4.0(德国国家战略)编辑工业4.0(Industry 4.0)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中国首套工业4.0流水线也已经亮相第十六届中国工业博览会。[1]
中文名
工业4.0
外文名
Industry 4.0
性 质
高技术战略
属 性
国家战略
国 家
德国
目录1简介
2内涵
3目标
1简介编辑“工业4.0” 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德国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该战略已经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2]
2内涵编辑“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在国内,工业4.0的转化网站已悄然上线。其中,家纺类的转化网站----不俗网已崭露头角,建立了家纺类个性化与定制化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下,家纺流通行业将逐渐消失,传统家纺生产企业将不再为库存所累,家纺产业链分工将被聚合。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3] 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务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3目标编辑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拥有领头羊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德国拥有强大的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很高的能力水平,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也有很专业的技术,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德国在制造工程工业上的领军地位。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即信息物理系统)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会使德国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4]



王立中答李靖炎先生
先生对于拙文提出了一些批判意见 ,有的意见我欣然接受,有的意见则不同意。现将不同意见的答复公开,请方家教正。
1、李靖炎(下同)【首先要把概念确定下来。公有或私有首先指的是生产资料,例如土地、山川,而不是生活资料(金煊:概念定义最好出自权威处,为大家公认和约定俗成。不可自以为是解释一通。李王二人的讨论皆不严肃。);其次,私有指的是个人所有,村落或家族的集体所有,即是公有。(金煊:村落或家族为集体单位,其财产当然是公有。如果几个人或集体是由每个人个人出资办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则仍然是私有,因为一个个的合作社互相独立,它必然保留商品生产,每个合作社(工厂)的工人集体,如马克思所说,都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工人集体就是一群资本家。追求自己劳动的增殖,因而会“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按指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缺点”。 马克思描述的公有制中,社会的全部生产资料是社会所有成员共同所有的,不存在个人拥有其中相对应的一份产权或生产资料的情况。个人拥有其中相对应的一份产权或生产资料本质上说,仍然是私有制,每个股东都是老板资本家。)因此,说原始时代私有是普遍的,完全脱离实际,公有制才是普遍的。(金煊:请列出资料出处,说明当时没有私有制经济和财产。现代研究认为,人类社会最初阶段是游牧社会(对应于马克思一个阶段中的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私有公有混合制才是普遍的常态。混合所有制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共同的现象。单一的私有或公有制形式看来都不正常。)在云南,山林的村公有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甚至改革开放后。我们研究所在花红洞时,两个村子的党支部组织村民盗伐国有山林,出售给什么单位,却不砍伐他们自己的山林。两个村子为争夺水源或山林而都做是常有的事,但是争夺的结果依然是某个集体的公有,而不是某个私人的所有。】(金煊:在云南,山林的村公能否定私有经济就不存在?以偏概全了。)
王立中答(下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区分不是绝对的。例如,一个资本家卖掉厂房机器,买进大批粮食囤积居奇卖高价。(金煊:买进的大批粮食已经变成商品,不应当看成是生活资料。)不能因为他拥有的是生活资料而具合理性。
拙文原来有关于中国原始公有制一节。后来感到文章的篇幅太长且资料尚不完备,将之删除了。中国曾经存在过的原始公有制,(金煊:资料来源确凿?中国专家的定论多是跟风不可靠。)均具备两个条件:自然资源富足、地域封闭。和北美的易洛魁人、古澳洲人的条件是完全一致的。
2、马恩所指的是,在共产主义时代生产资料,例如工厂,为全社会所公有,不再为各个资本家所私有。只能说在未来由于产品的极大丰富,私人掌握生产资料以牟利已经全无可能,那时就只能是共产主义社会,即生产资料为社会所公有的时代。(金煊:推论没有必然性。工业由手工劳动(前工业时代)到蒸汽机时代(工业1.0模式)、电力时代(工业2.0模式)和信息时代(工业3.0模式),已经发展到智能时代(工业4.0模式)。共产主义违背了人性,限制了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和经济生产的发展,加上没有民营经济的补充,物质极其匮乏。在民主社会主义社会,随着技术进步,私人掌握生产资料不再以牟利为目的,而是为了自我经营兴趣的实现,自我创新的实现和生活的需要。随着三D打印机的出现和工业4.0模式的出现,多数企业不要工人就只剩下一个老板或仅有少数工人,任何人自己都可办工厂做老板。几乎所有的制造信息等企业都是单个一人企业,自主投资自我计划设计自我经营管理,没有必要成为公有制企业,共产主义的实现已经全无可能。每个企业的生产资料为社会中心所公有管理调拨更没有必要。)在这一点上,马恩并没有什么错误。错误的是,他们在蒸汽机时代或电力时代,就想靠产业工人幹革命而实现共产主义。二十世纪全世界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已经证明这实际上只是一种违背“两个决不”的历史唯物主义论断的乌托邦思想,是一种过分夸大革命暴力的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金煊:革命暴力并不错,错就错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设想上。)
答: 社会产品无论多么丰富,都不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因为每次需要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所以在纳米时代到来之前,实行按需分配的公有制是不可能的。而到了纳米时代按需分配的公有制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此马克思的公有制原本就是一种乌托邦。(金煊:正确。物质的生产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3、这种说法完全违背实际。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所以能够赢得极大量左翼知识份子的心,正是因为它有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而且相当彻底。只是其革命的实践越来越葚地暴露出了‘革命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却日益证实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虽然从今天来看,历史唯物主义也需要进一步予以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的关系方面。但是这只是进一步发展,丝毫也不意味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被否定!(金煊:没有根据的乱说。例如剩余价值论在工人中就没有市场,更不要说是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企图包罗万象,因而矛盾百出。历史唯物主义早已经和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内容一样被彻底否定了,丢弃在历史的垃圾箱里。)
马克思主义的粉丝是失地农民失业游民和破产的手工劳动者。 “起初劳动者只在以平常的工资要求他们做超过平常的工作、或者让他做平均的工作量而付给他异常低的工资,他才觉得受到剥削。如果他得到的工资足以使他能够按照本阶级的传统的生活要求过一个适合的生活,这个工资和他的劳动产品的价格成什么比例,他倒不大在意,他的雇主的财富日益增长在他看来完全是合法的。”《伯恩斯坦文集》P83
“在英国,工人阶级简直不带抽象思维的倾向,在他们之间‘一天的公平劳动,得一天的公平工资’这一口号,毕竟比‘充分劳动所得的权利’的思想根深蒂固得多。”同书P29。“托尼认为,社会制度的调整必须与道德目的相一致,英国社会主义就是一种道德社会主义。英国社会主义者将这种价值判断放在对资本主义的‘道德反叛’上,而不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和历史决定论。”刘成等《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缘起与演进》重庆出版社P154。“工党领袖艾德礼也承认‘英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大部分受到《费边社会主义论文集》作者与其后人的思想影响’”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P202
“在我们看来,1948年法国工人运动的中心、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应当是…路易.勃朗及其追随者,”《伯恩斯坦文集》P29…而不是马克思派。“在1870年以前,…随着第一国际的建立,…大部分受蒲鲁东主义、路易.勃朗、布朗基等的影响”。刘成等《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缘起与演进》重庆出版社P183。“1871年以后,…法国的 社会主义运动未真正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同书P184。“(1905年),统一后的法国社会党仍然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书P185
在德国,19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民主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想并不占优势,自由主义却在手工业工人中产生了很高的影响力。”同书P108。深受工人拥戴的是反对马克思革命路线,寄希望于国民议会,把君主立宪作为自己理想的前自由党领袖费迪南.拉萨尔。莱茵区工人热情接待这位鼓动家,用歌唱欢迎他并给戴上花环。他主张通过工人自愿组织的合作社使工人成为企业主。1863年全德工人联合会成立,拉萨尔担任主席。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P169-174直到1878年10月21日反社会党人法公布12年期间,反社会党法促使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13年,艾伯特接任社会民主党主席,已经完全承诺议会主义和渐进社会改革的观点。艾伯特为首的一派在党内是多数派。马克思主义的考茨基伯恩斯坦中间派在政治观点上与艾伯特派并没有什么不同。刘成等《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缘起与演进》重庆出版社P114-120
1919年2月,国际社会党代表(各国社会民主党右派)会议召开决定恢复第二国际,史称伯尔尼国际。1921年,各国社会民主党中派在维也纳召开的代表会议,史称维也纳国际。1923年,两个国际在汉堡召开合并大会,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其中以伯尔尼国际起着主导作用。刘成等《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缘起与演进》重庆出版社P50-51。马克思主义派在社会党国际中占少数。1959年11月,以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哥德斯堡召开一次特别会议为标志,各国社会党彻底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刘成等《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缘起与演进》重庆出版社P143。有的西方学者将“哥德斯堡纲领”与英国工党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之一的C.克罗斯的《社会主义的未来》(在该书中,克罗斯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五点原则,即政治自由主义、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平等的信念,为大多数西欧社会民主党所接受)并列为社会主义的里程碑。此后,各国社会民主党人制定的自己的纲领中,远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政治学说。)
答:我并没有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认为马克思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尚没有完成,只是半成品。除了寄去的拙文指出的缺陷以外,这里再指出一个缺陷。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 的个 体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7页)那么,这些“有生命 的个 体存在”的条件,只能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二个前提。马恩都认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而马克思只研究了物质生产,没有研究人自身生产。这样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马克思的“第一大发现”就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一半,从而造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的缺陷。详见拙文《马克思主义研究(1)共产主义是建立在两种生产“有计划”的基础上》http://blog.kdnet.net/boke.asp?aima57en.showtopic.43498.html
拙文主要的观点:只有消灭了旧分工, 人类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控制着物质生产,以及实现了人 自身人工生产,人类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控制着自身生产,——实现了两种生产的“有计划”,才可以建立共产主义。拙文完成于2006年,虽然有些观点陈旧了,但是主要观点今天还坚持。两种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有其同一性,——均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均生产出人的替代物,使人从两种生产的过程中超脱出来,实现了人的彻底解放。人的解放包括经济的解放和人自身的解放。经济的解放只解放了人手、人脑,比较而言人自身的(人化)解放(包括妇女的彻底解放)才是更深层次的解放。只有人的彻底解放,才有人的真正自由,共产主义就是人 的“自由王国”。人类不能保留人自身自然这一“必然王国”的死角而进入共产主义。因此,人自身的解放才是人类的彻底解放,就是说,只有人自身生产发生根本变革才能解放全人类。而这一变革只有在纳米时代才能完成。
人类自产生到今天,人自身生产是以婚姻家庭的形式进行的。家庭是私有制社会的细胞,只要家庭存在,私有制便不会消灭。马克思很少提及消灭家庭,在这一点上尚不如空想社会主义。
春城先生撰文指出:私有制不是万恶之源,按男性血统下传的继承制才是“源”,私有制是“流”。详见春城 文《应重新认识父系的起源与 私有制的关系》http://blog.kdnet.net/boke.asp?aima57en.showtopic.367254.html
(金煊:所以,私有制永远不会被消灭。)
4、斯大林主义国家的根本问题是在资本主义还“决不会”灭亡的历史时代,(金煊:结论从何处来,即资本主义被消灭时的参数为何?一个社会形态还有生命力就不会被代替?马克思的臆断你也信!)在急需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国度,硬要用革命的暴力对抗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非要人为地消灭资本主义不可,当然就只好搞血腥的无法无天的专政。这种‘无产阶级专政’,嘴上说是专资产阶级的政,但是在资产阶级被消灭以后,实际上是专所有人民的政,(金煊:说得好!我早就说过,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就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特别是专党内的那些对‘伟大领袖’有威胁的人们的政。所以列宁去世后,他的战友们几乎被斯大林杀得精光。然而在十月革命前,真正死在沙皇手下的布尔什维克,其实屈指可数!
答:没有马克思的公有制在先,就不会产生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连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都没有搞清楚,怎么能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呢?(金煊:说得好!当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责任。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错了。这在世界上已经是定论,在中国还有不少人不接受,不知道还要争吵到猴年马月?)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