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值对新兴市场并非良方英国《金融时报》
艾伦•贝蒂 乔纳森•惠特利 伦敦报道
随着过去几年新兴市场与世界经济一同放缓,它们的出口商一直艰难地寻找全球需求之源。理论上说,这些国家货币普遍贬值(本周贬值还急剧加速),可能对他们有帮助。
然而,没有理由相信真会如此。货币贬值既可能是一剂良药,也可能是经济低迷的苦果。而且,货币贬值带来的竞争力好处很有可能不敌信心的下降和债务负担的加重。
问题的一部分在于,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新兴经济体整体来说弊大于利。花旗研究(Citi Research)的新兴市场首席经济学家戴维•卢宾(David Lubin)称,大宗商品出口国的损失已超过了进口国的获利。
“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时,很难对新兴市场保持信心,”他说。“新兴市场属于大宗商品出口型资产类别,当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时,面向新兴市场的投资就会受挫。”
即使像土耳其这样的大宗商品进口国也在遭受损失。卢宾指出,土耳其经常账户从进口低价石油中获得的收益,已经被资本账户损失的投资部分抵消。土耳其里拉在今年第一季度有所升值后再度下滑。
2010年,在大宗商品出口国巴西,该国部长们曾抱怨美元走弱使该国处于不公平的劣势地位,但当前走弱的巴西雷亚尔也没能带来预期的收益。这表明,对巴西和其他国家而言,仅货币贬值是不够的。由于无法吸收足够投资以提高生产率、加强竞争力上,货币贬值带来的好处都被抵消了。
当然,要从汇率的短期波动中总结教训是有风险的,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是如此。过去两个月里,间歇性的、极端的流动性短缺已使所有资产的价格跳动不安,这表明驱动货币价值的头寸配置和杠杆等近乎不可知的因素正在发挥比以往更大的作用。然而,无论什么决定汇率,新兴市场货币贬值更可能的是凸显当前经济的脆弱性,而非推动未来增长。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缺乏结构性改革,已使这些经济体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出口机会。更概括地说,出口已经不再是近年来新兴市场扩张的引擎,这或许是因为从低成本劳动套利中获得的来自全球化进程的收益正在耗尽。
在本周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咨询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指出,多年来,新兴市场出口增速一直疲弱,低于整体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报告总结称:“我们不能指望在本世纪最初10年支撑新兴市场惊人出口增速的推动力,还能在未来几年为增长提供同样的支撑。”
因此,事实证明,美元走强带来的更多的是威胁,而非机遇。这一现象并不新奇:新兴市场经济体和资产价格历史上就受到过美元升值的冲击。之前几十年,主要渠道是主权债务。在美元升值时,本币债务增加,使在海外以美元借款的ZF(他们还常常将本币与美元挂钩)受到打击。资本市场的加深加宽意味着大量主权债务变成了本币债务。但私营部门借款则是另一回事。有“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本周警告称,新兴市场企业迅速增多的债券发行可能造成了严重的货币错配。
这方面数据缺乏,意味着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还不得而知。国际清算银行表示,到2014年年中,跨国银行向新兴市场发放的跨境贷款总额增至3.1万亿美元,主要是美元贷款。2009年至2012年,来自新兴市场的非银行私营部门借款者发行了近3750亿美元的国际债务证券,是危机之前4年间的两倍多。而这甚至是在危机期间发人深省的经历之后发生的。危机期间,美元大幅升值导致新兴市场企业出现数百亿美元的亏损,其中一些企业因此破产。
我们无法预知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可能造成多大损害。然而,贬值弊大于利的可能性太大了。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