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新兴市场贸易下滑主因 英国《金融时报》 
金奇 
今年新兴市场贸易额下滑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由中国造成的趋势。当然,中国本身的下滑数据压低了整个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但影响还不止于此。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日益降低,而同时其制造业进口也开始直线下滑。
研究公司牛津经济(Oxford Economics)
计算得出,2012年至2014年间中国每年对全球商品贸易增长的提升约为0.5个百分点,而今年第一季度则拉低了大概0.7个百分点(见图表)。

这标志着,自2008/09金融危机以来(除了2012年的偶然情况),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首次产生拉低影响。中国也与美国形成对比,后者在今年第一季度将全球贸易增长提升了0.7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称,中国因素将对可预见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主要由于中国贸易疲软,我们对全球贸易增长的预测也大幅降低,”牛津经济的经济学家亚当•斯莱特(Adam Slater)称。
“如今我们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将仅增长2.6%,较2014年的4%有所下滑,也仅是长期平均增速的一半左右。的确,这样的全球贸易预测增速,似乎更像是全球衰退时期、而非复苏时期的预测增速,”他补充道。
本周公布的5月韩国出口数据是中国负面影响的最新体现。数据表明,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出口额下滑了10.9%,这是6年来首次出现两位数降幅。韩国贸易部在声明中称,随着中国公司将其中间产品供应本地化,韩国对华出口连续第4个月下滑。
尽管中国对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低迷已是既成事实,但制造业进口下滑则是最新出现的趋势。牛津经济计算的中国制造业进口额3个月移动平均值显示,3月数值同比下滑24%(见图表)。

这不仅导致了德国和美国投资品的订单下降,也加剧了最近几个月新兴市场出口下滑的趋势。瑞银(UBS)策略师巴努•巴韦贾(Bhanu Baweja)用瑞银最新的3个月移动平均数据展示了,在挑选出来的34个新兴市场中,所有经济体均出现进口下滑,同时只有2个地区(中国内地和香港)呈现出口增长。
总的来说,官方数据显示,今年3月新兴市场出口额同比下滑13.5%,与2月的同比下滑1.7%相比,降幅大幅加大,创下自2008/09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降幅。据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收集的初始数据显示,新兴市场出口疲软的情况一直持续至4月(如果韩国的表现也是某种预兆的话,也许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到5月)。
这一趋势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咎于价值效应:大宗商品和石油价格降低,压低了新兴市场的出口商品价值,同时美元走强对那些货币相对美元贬值的新兴国家的出口商品价值形成下压。不过,还有更多的结构性不利因素也在发挥作用。
简单来说,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了十几年的活力正在消失。巴韦贾称,基于瑞银66个国家样本的数据,新兴市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中值接近3%,与2001-2002年衰退时期的水平类似。巴韦贾称,以加权平均值来看,新兴市场GDP增长率于2014年中期降至4%以下,并于今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3.5%。
斯莱特也表达了对新兴市场下滑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的担忧。“全球经济过去成功摆脱过新兴市场危机和制造业增长疲软时期的影响,但是这一次做到这一点可能没那么容易,这是因为如今通过提高私营部门杠杆来刺激需求的空间较小,”他称。
该警告颇为中肯,因为上一次新兴市场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时——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市场汇率计算,新兴市场占全球GDP的比重仅为23%。如今,这一比例为35%。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