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8-8-28 08:05:00
以下是引用wsbsmn在2008-8-27 18:45:00的发言:

这个方式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输入量是价格, 放大电路是需求定律,输出是竞争,反馈电路是没有 为1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可以推出

1: 价格不是竞争前提的唯一要素

2: 竞争就对自身发展存在修正作用

3: 价格可以在竞争的作用下围绕某个东西上下波动,

4: 竞争本身是有终极(稳定)状态的,我认为应该是自由竞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8 8:11:3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8:25: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8 7:42:00的发言:

无法验证成立与否,与“现实中肯定不成立”,不是一回事。

我是指,现实中根本没有“其他条件不变”这个前提,我怎么能说那个数学等式有过成立的情况呢。

比如您的当年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3-1 16:27:00的发言:

反对新古典的人提出的解决办法并不高明,它所引出的问题比解决的要多。

像张五常,吉芬商品被消灭的同时,“需求曲线”也被消灭了。按照“严格的其他条件”不变,需求曲线只能是一个点。

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很惭愧,这么多年了,才理解到当年您随手贴上的理论。

不过我的消费者效用理论的理解也因为这段时间的阅读提高了很多,为此再次感谢各位和我争论的朋友。

感谢sungmoo对我启发性的指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8:31:00
以下是引用wsbsmn在2008-8-28 7:47:00的发言:sungmoo,你现在还这么认为?

是的。

逻辑含混的理论,连验证都无法进行。

(不过,对以前的贴子要纠正一处概念错误:“内禀的”是intrinsic,“内洽的”是self-consistent,两者不是一个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8:35: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8 8:25:00的发言:我是指,现实中根本没有“其他条件不变”这个前提,我怎么能说那个数学等式有过成立的情况呢。

我是指: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的意义是含糊的,我们连“现实中有没有这个前提”,都是无法判断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8:49: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8 8:35:00的发言:

我是指: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的意义是含糊的,我们连“现实中有没有这个前提”,都是无法判断的。

我的意思是,

无论现实中有没有这个现象,至少是没有这个前提的;

既然没有这个前提,那么就算有现象,这个公式也是错误的。

换言之,它(数学上的那个)在被提出的那一刻,已经决定了,在现实中,他肯定是错误的。

因为它本身就不够“健壮”,至少在新古典框架下是这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9:03:00
以下是引用leeleel在2005-3-4 20:01:00的发言:

原来我一直觉得张五常说的“需求曲线不能向上倾斜”很荒谬,理由也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那个时候在这一点上我是非常自信的。

后来有几篇文献让我惊出一身冷汗。这些文献并没有推翻我以前的看法,之所以暗自吃惊,是因为发现自己其实根本不了解张五常这个假说背后的原因。这几篇文献中有两篇是牛人的作品:Friedman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Alchian的"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此外还有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回头再看张的三卷本《经济解释》,才发现张的说法其实很有道理:现实中需求曲线是不是向上无所谓,关键是他从需求曲线不向上这一点出发,推导出来的prediction对于现实世界有解释力。这其实和主流理论的方法论在根本上没什么区别:主流理论从偏好出发,需求理论依赖于对偏好的假设,比如凸偏好——在现实中,有没有偏好不是凸的呢?

不知道。但是从这里出发,主流经济学相信,可以推导出有解释力的Prediction,那就够了。张也是这样理解的:现实中需求曲线可能向上,但从向下的需求曲线能推导出对现实有解释力的假说,那在理论中就让他向下吧。再说,不要以为偏好看不见,需求量就看得见——需求量也看不见呢,看见的是交易量。

张五常的这个假定本身是否合理,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但是必须注意,张五常这样说,在方法论上是有道理的。这其实和新古典一样,也是把经济学“科学化”。所以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一开头,就先谈了一大段方法论。一谈到经济学科学化,人们总是容易想起数学。对了,数学。上述文献,如果和克莱因的两本书—《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和《数学:确定性的终结》对照着读,对于数学、经济学,以及数学在经济学大量应用等,都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对大部分人来说,你读完以后,一定会说,啊,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我们原来听到的或者看到的那些支持经济学数学化的,和反对经济学数学化的,原来都没有说到位。

当然,我还是喜欢以前写paper的张五常,喜欢他的前一本《经济解释》,虽然他对后来的三卷本《经济解释》显然更为满意。张说他写完第一卷以后,非常自得。其实第一卷里好些东西,都并非他的创造。随便举两个例子:方法论的部分就直接和上述两篇文献有关系,讲需求的部分,则看得出Fridman价格理论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影子。只是因为最初《经济解释》是在报上连载,因而参考文献就没列了。当然,张本人对这些东西都非常熟悉,也根本不用查书,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还是不同意张的看法:他似乎觉得他比弗里德曼说得更清楚。其实弗里德曼说的,那才叫清楚。

前面几个帖子里谈到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问题,以及“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究竟哪些让它变,哪些不变——都不变,那就需求量也不变了嘛,还是有些要变的],都由很明确的交代。真是牛人。而且,我也喜欢弗里德曼不吹牛的风格。

齐白石的画好,可是他总说,他的诗才真好,画比不上诗。张大千也说,他的厨艺才是真正的上乘。呵呵。

------------------------------------------------

我和这位leeleel真是有点猩猩相惜的感觉了。[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9:2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3-7 7:03:00的发言:

忽视理论的内洽性。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这类问题上争来争去了。我的观点是,理论“在被事实推翻之前”(我从来没有反对对理论的这一要求),必须有内洽性或者说是内禀的(这是我一直要求的),内在逻辑的不一致可以推出任何你想要的结论(乃至“经得起检验”)。如果张的理论其内禀性还不如主流的,他就根本没资格用他所谓的理论替代主流理论。我可以明确地说,主流理论已经足够好,至少比张的好,虽然它肯定有它的不足。(当然如果你不尽熟悉主流理论及其方法,就不必谈这个了)

前面我已经讲过我的例子,而且已经强调非要那样的人摆在你面前的话,我也没办法也不值得。请你也找一个主流理论无法解释而只有张能“解释”的反例。(所谓“角点解”一类的东西并没有推翻主流的根本方法,只是在数学上做了推广)

还是那句话,需求曲线向下,谁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真正把它说清楚乃至形成理论,不是那么容易的。忽视理论的内在逻辑只会封堵自己的经济学之路。

能否把自禀解释一下呢?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3-7 7:13:00的发言:

我可以明确地说,主流学说在承认名义收入的前提下,没有如此的含混。如果以为“含混”而“富于解释”的理论是可取的,那就错了,因为“含混”可以让你解释一切。

所以我们要是考察一般均衡,是否就避免了“收入”的干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9:26: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8 8:49:00的发言:我的意思是,无论现实中有没有这个现象,至少是没有这个前提的;既然没有这个前提,那么就算有现象,这个公式也是错误的。

我的意思是,如果“这个前提”在表述上模糊不清,这个前提“在现实中有没有”都是无法判断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9:28: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8 9:22:00的发言:所以我们要是考察一般均衡,是否就避免了“收入”的干扰了?

干扰的关键来源是,“实际收入”的定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9:30: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8 9:22:00的发言:能否把自禀解释一下呢?

在一个理论中,“其他条件不变”可以随意解释,这本身就不“自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9:35: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8 9:28: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8 9:22:00的发言:

所以我们要是考察一般均衡,是否就避免了“收入”的干扰了?

干扰的关键来源是,“实际收入”的定义。

在两人交换中,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自身生产,也就无所谓“实际收入”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9:38: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8 9:03:00的发言:张五常的这个假定本身是否合理,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但是必须注意,张五常这样说,在方法论上是有道理的。这其实和新古典一样,也是把经济学“科学化”。

这是为张老先生申辩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如果想看方法论一类的书,个人以为,尽可能别去看张老先生的东西,因为比他好的东西很多。至少天文学的进展本身就是理解“科学”方法论的很好的实例。

假定“合不合理”,该如何理解呢?至少要概念清晰,逻辑明确吧?

“这个假定”如果含混不清,或者指出了连理论上都不可能存在的“一条”需求曲线,在方法论上又有“什么道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9:40: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8 9:35:00的发言:在两人交换中,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自身生产,也就无所谓“实际收入”啦?

你所说的“实际收入”与前面许多人说的不一样。

前面的人,想从价格变化去谈“实际收入”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9:45:00

“主流”经济学里,对“实际收入”的理解的不同,出现了两种“替代效应”:Hicks替代,与Slutsky替代。

而许多人既不想采用主流的概念,又想谈“实际收入”,但又不给出“实际收入”的具体含义。大家如何知道谁在说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9:55: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8 9:45:00的发言:

“主流”经济学里,对“实际收入”的理解的不同,出现了两种“替代效应”:Hicks替代,与Slutsky替代。

而许多人既不想采用主流的概念,又想谈“实际收入”,但又不给出“实际收入”的具体含义。

大家如何知道谁在说什么呢?

我是让您给吓得不敢说这两种替代了,呵呵。

我想希克斯替代更为真实,但是不好度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10:00:00
能不能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明,方法论的讨论,没有具体的内容,比较麻烦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10:0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8 9:38:00的发言:

这是为张老先生申辩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如果想看方法论一类的书,个人以为,尽可能别去看张老先生的东西,因为比他好的东西很多。至少天文学的进展本身就是理解“科学”方法论的很好的实例。

假定“合不合理”,该如何理解呢?至少要概念清晰,逻辑明确吧?

“这个假定”如果含混不清,或者指出了连理论上都不可能存在的“一条”需求曲线,在方法论上又有“什么道理”呢?

据我所知,张五常处理理论的方式,包括处理假定的方式,一个原则是在逻辑自洽的基础上,看理论解释能力的大小的。

存不存在需求曲线,在他看来是无所谓的,一个点、二个点,要是能解释现象,足矣。在解释生产成本与生产理论时,他同样放弃了长期、短期,技术、生产方式不可变等等传统的规定,也只要求画出一个点,因为能解释生产现象,足矣。至于解释了什么现象,可以看他的解释经济的书,里面有具体说明的。

这是个态度问题,没啥好说的。有人为了画需求曲线,有人为了画花一般的需求曲线,而不管需求曲线的解释能力,有人为了在逻辑自洽的前提下,解释现象,而不管画不画得出一条需求曲线,都有的。哪种好,哪种不好,每人自由选择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10:12: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28 10:07:00的发言:

据我所知,张五常处理理论的方式,包括处理假定的方式,一个原则是在逻辑自洽的基础上,看理论解释能力的大小的。

存不存在需求曲线,在他看来是无所谓的,一个点、二个点,要是能解释现象,足矣。在解释生产成本与生产理论时,他同样放弃了长期、短期,技术、生产方式不可变等等传统的规定,也只要求画出一个点,因为能解释生产现象,足矣。至于解释了什么现象,可以看他的解释经济的书,里面有具体说明的。

这是个态度问题,没啥好说的。有人为了画需求曲线,有人为了画花一般的需求曲线,而不管需求曲线的解释能力,有人为了在逻辑自洽的前提下,解释现象,而不管画不画得出一条需求曲线,都有的。哪种好,哪种不好,每人自由选择吧。

赞一个,版主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想张五常了, 再用的多一些,估计你也可以看淡宏观和微观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10:14: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28 10:07:00的发言:存不存在需求曲线,在他看来是无所谓的,一个点、二个点,要是能解释现象,足矣。

“承认一个点”,一旦要解释,“其他条件就变了”。那么,如何用来解释现象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11:30: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8 10:14:00的发言:

“承认一个点”,一旦要解释,“其他条件就变了”。那么,如何用来解释现象呢?

我们解释每个现象,往往是先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看一个因素,怎么样影响行为选择。照你这样说,我们是无法解释任何现象的了?

张五常解释的现象何其多,运用需求定律的,运用局限条件的,你去看一下,认为有没有道理。

方法论,要结合具体的例子的,没有例子,没有具体的内容,方法论也谈不深入。方法是对具体的现象与内容而言的,没有具体的内容与现象,哪是什么方法呢?内容不同,方式可以不同,现象不同,理论不同。

关于需求定理中“其他条件”的变不与变的处理,弗里德曼在《价格理论》,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中,已对区分原则,影响方式与途径,哪个可变,哪些不可变,作了明确的说明处理了。我个人认为,二者的区分方式,没啥区别,都能逻辑自洽的解释现象,这就够了。你们谁能提出比他们的处理逻辑上更优的,能解释更多现象的吗?有的话,请提出来,没有的话,就暂时按照他们的方式处理吧。不要“以无胜有”啦,你自己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说人家怎么不对,没啥意思的吧?你有具体的理由,具体的处理方式,再来改进他们的处理方式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11:35: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28 11:30:00的发言:我们解释每个现象,往往是先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看一个因素,怎么样影响行为选择。照你这样说,我们是无法解释任何现象的了?

请注意:不是“照我这样说”,而是照前面的“一个点”、“两个点”那样说(“能用一点来解释”,这可不是我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11:38: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28 11:30:00的发言:关于需求定理中“其他条件”的变不与变的处理,弗里德曼在《价格理论》,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中,已对区分原则,影响方式与途径,哪个可变,哪些不可变,作了明确的说明处理了。

就是这些区分,才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指什么”,全凭他们的一张嘴随时随地地指出了。这样,人们其实还是不知道,自己所谈的“其他条件”,自己所运用的“需求定理”,符不符合他们说的那些东西,从而引起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样的争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11:40: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28 11:30:00的发言:方法论,要结合具体的例子的,没有例子,没有具体的内容,方法论也谈不深入。方法是对具体的现象与内容而言的,没有具体的内容与现象,哪是什么方法呢?内容不同,方式可以不同,现象不同,理论不同

前面不是说过了吗?

请你参见天文学发展历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11:43: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28 11:30:00的发言:我个人认为,二者的区分方式,没啥区别,都能逻辑自洽的解释现象,这就够了。你们谁能提出比他们的处理逻辑上更优的,能解释更多现象的吗?有的话,请提出来,没有的话,就暂时按照他们的方式处理吧。不要“以无胜有”啦,你自己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说人家怎么不对,没啥意思的吧?你有具体的理由,具体的处理方式,再来改进他们的处理方式吧。

一个概念上尚有含混的理论,去谈“自洽”,有些滑稽吧?

这个问,已经不止一次问过你了:请问“需求定律”的表述是什么?

大家不清楚这个表述在表述什么,谈何“应用”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12:13:00

是这样的,经济学的理论可以用假说的形式表示。这个形式就是推测,即充分条件推理,形式是如A则B。

我只要指定具体的条件A,一定可以推测出B的结论,你也可以这么做的,你与我,可能选择的具体因素不同,选择哪些变量可以变,哪些变量不可以变不同。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在逻辑自洽的前提下,你的因素选择能不能一般化地解释现象,也就是说你的推测解释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你的理论是否有用。

要是这个变量选择不好,你要么会遇到反例,要么只能解释很小范围的现象,一般化解释能力不够。

张五常说得很清楚,选择变量的原则与标准,是要看解释能力大小的。还有一个标准是选择关键验证条件,我不用管你的变量是什么,如果一个现象,我选择一个就是,你选择一个变量,我的没被事实推翻,你的被推翻了,就说明谁选择的变量优了。选择什么变量,一种是选择关键验证条件的变量,我选择这样的变量,我不用管另外的条件,另外的“其他因素”变不变的,其他的变量无论怎么样,我只要能推测出我的结论,而且,这个推测的结论具备一般的解释能力,就可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12:2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8 11:43:00的发言:

一个概念上尚有含混的理论,去谈“自洽”,有些滑稽吧?

这个问,已经不止一次问过你了:请问“需求定律”的表述是什么?

大家不清楚这个表述在表述什么,谈何“应用”呢?

张五常不是运用需求定律解释过现象吗?我不是运用过需求定律解释过现象吗?难道我们运用需求定律解释现象,不是事实?

我已不止一次地解释过需求定律的内容,也不止一次运用需求定律解释过现象。请问,我运用需求定律解释现象的事实,在你眼中是什么?我的解释就不算“运用”了?

我不早说明过了,就在这个帖子里,需求定律中,为何处理“其他因素”是重要的,我对处理“其他因素”的具体看法,也在这个帖中,你可以针对此作具体的批评的嘛?

何须“已经不止一次问过你了:请问“需求定律”的表述是什么?”我何须多次重复需求定律的内容,何须多次重复如何处理“其他因素”的内容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12:24: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12:30: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28 12:23:00的发言:何须“已经不止一次问过你了:请问“需求定律”的表述是什么?”我何须多次重复需求定律的内容,何须多次重复如何处理“其他因素”的内容呢?

再说一遍:如果我(包括其他人)不知道“需求定律”究竟在讲什么,我(包括其他人)也不知道运用的是不是“需求定律”。

许多争议就是这么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8 12:30:5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9 09:01:00

虽然说了不再参与,但是还是想说,怎么办呢,只好自食其言了,呵呵。

不过这段时间很忙,所以除了sungmoo版主,无法回复其他朋友,先道个谦。

下面进入正题:

禀赋:不考虑生产结构下的消费者行为

前面的所有分析,都在说“收入不变”,那我要问,这个收入又是从何而来呢?

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显然不是。

一个个体从自给自足状态进入交易状态,说明交易能够提供给他更大的效用。

他要用手里的商品束(禀赋)去交换更大效用的商品束。

在这时,价格的变化,会给这种交换的选择带来何种变化呢?

正如瓦里安所说:

我们在考查,需求如何在价格变动时发生变动,找们是把我们的研究置于货币收入保持不变这一前提之下的。现在,当货币收入是由禀赋的价值决定时,这一假设就不再合理了:如果你出售的商品的价值发生了变化,那么你的货币收入当然也会发生变化。在消费者拥有禀赋的情况下,价格变动自然隐含着收入变动。

运用显示偏好原理,我们可以知道:

如果消费者(价格降低之后)仍然是一个供给者,那么她的新消费束就一定位于新预算线落在原预算集内的部分:在价格变动以前,消费者可以毫无限制地进行所有这些选择。因此,根据显示偏好原理,所有这些选择都比原消费束要差,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出售的这些商品价下降,而消费者还要继续出售这种商品,消费者的福利就一定会降低。

另一方面,当价格变化后,消费者是否会改变身份,从对某种商品的购买者,变为此商品的供给者呢?

241298.jpg

我想大家可以自己得出答案了。

上面的显示性偏好的分析,是从定性上的认识,从定量上,还是“修正后的斯勒茨基方程”的工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9 9:05:21编辑过]

附件列表

241297.rar

大小:7.62 MB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9 10:26: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11:07:00的发言:

那么,张五常的逻辑是不是指:“竞争”的结果是“需求定律”没有反例?

(人们在“竞争”什么呢?)

张五常的原话是

 嘉芬物品这回事,任何念经济的大学一年级学生都耳熟能详。他们不知道的--而所有经济学者也奇怪地忽略了的--是嘉芬物品能在逻辑上存在,是因为我们单从个人需求那方面看,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我认为在逻辑上,嘉芬物品不可能在市场成交,而在没有市场的制度下,这种物品也不会用作走后门,或私相授受,或用作政治交易,或以论资排辈来分配。换言之,嘉芬物品若在真实世界中存在,逻辑上它只能存在于鲁宾逊的一人世界中。鲁宾逊的世界不可能有市场或任何社会或制度的分配问题,但鲁宾逊有需求,也要付代价。因为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分配,在一人世界中嘉芬物品可能存在。分析市场运作时我再会把我对嘉芬物品的观点加以补充的。

 

没有任何有斤两的经济学者不同意,若需求定律不成立,整个经济学的架构就会倒塌下来,溃不成军。功用分析只可以推出一条需求曲线,但不能推出这曲线必定向右下倾斜。挽救这个理论上的不治之症只有两个办法。其一是一般经济学高手用的: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倾斜--本身是一个定理,武断地否决嘉芬反论。其二就是我发明的那一招:逻辑上,只要有竞争(而在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嘉芬物品不可能存在。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分配,在一人世界中嘉芬物品可能存在---

假设这个是一个命题,那么如果你证不出来怎末办? 证它的逆否命题. 它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如果嘉芬物品不存在,那么一定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分配.如果你认为这个命题是真的那么它的逆命题也是成立的,就是只要有竞争(而在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嘉芬物品不可能存在

张先生只是一个逻辑技巧处理,佩服佩服.

 

他没有否认那个嘉芬物品的存在,但是同时也能达到只要有竞争(而在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嘉芬物品不可能存在, 由于张先生认为现实世界竞争无处不在,那么嘉芬物品不可能存在也就是成立的, 所以竞争条件下,需求定律总是正确的这个描述没错, 而且竞争条件的这个限制,几乎是废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9 10:35:5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