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8-8-27 15:52:00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8-27 15:15:00的发言:

我想sungmoo兄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定义不清的涵义,定义怎样不清,逻辑又是怎样混乱?好有一个共同的起始点。

这样分析下去,没有头绪。

不如,哪位真想一起探讨,先去67楼看看数学定义,然后去65楼看看我的目录,然后再来辩论吧。

其实就是这个: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7 15:53:0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6:05:00

【以下是引用stevenying在2008-8-19 17:16:00的发言:从此,整个经济学界对吉芬商品经验性和逻辑存在性进行了无数的论证,相关的文献也是比比皆是。何谓“吉芬商品”,引用张五常教授在三卷本《经济解释》中的阐述如下:
“一种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这下降的本身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但价格下降引起的实质收入增加,贫穷物品的需求量会下降。二者相加,一正一负,需求量可能还会上升。然而,在逻辑上这一正一负也可能有需求量下降的效果。这后者就是有名的嘉芬反论(Giffen Paradox)了。”

以此为例。

一种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

“实质收入增加”,这里“实质收入”指的是什么?

“下降的本身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什么叫“下降的本身”引起的“需求量增加”?】

“实质收入增加”,而货币收入不变,完全符合需求定律的“其他条件不变”假设。实质收入即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下降的本身”引起的“需求量增加”?指替代效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6:21:00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8-27 16:05:00的发言:

“实质收入增加”,而货币收入不变,完全符合需求定律的“其他条件不变”假设。

实质收入即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下降的本身”引起的“需求量增加”?指替代效应。

您的理解是正确的,刚才没看仔细前因后果,抱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7 16:55:4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6:29:00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8-27 16:05:00的发言:“实质收入增加”,而货币收入不变,完全符合需求定律的“其他条件不变”假设。实质收入即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的本身”引起的“需求量增加”?指替代效应。

(1)“替代效应”,又如何定义呢?替代效应的定义,也离不开“其他条件不变”吧?

(2)“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又如何定义呢?同样10元钱,某组价格下既可买到5个苹果与4个梨,又可买到4个苹果与5个梨(还可能有更多其他的组合),这其中,10元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多少?(按张五常的逻辑,他似乎不喜欢“效用函数”这类东西,那么“实际购买力”如何定义呢?)

这里尤其需要明示的是:“其他条件”到底要指哪些条件,而不能再根据讨论随意改变所指的“其他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6:31: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6:21:00的发言:

如果“需求量增加”仅仅指替代效应,而非总效用。

那么,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绝对不会出现任何例外,也就没有“吉芬现象”一说了。

我想您还没有看完前面的发言吧,请看一下前60楼的发言,再来讨论比较好。


这里只是讨论张五常引文中其中一句话的含义,后面才是收入效应,你错了:

“一种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这下降的本身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但价格下降引起的实质收入增加,贫穷物品的需求量会下降。二者相加,一正一负,需求量可能还会上升。然而,在逻辑上这一正一负也可能有需求量下降的效果。这后者就是有名的嘉芬反论(Giffen Paradox)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6:40: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15:29:00的发言:

“其他条件”到底,指哪些“条件”?

上面的“价格变动”中,可不可以说,两种商品的价格都变了呢?如果这样定义“价格”及其变化,那么,任何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那么,“其他条件”可能“保持不变”吗?

你是对的。这个例子中没有货币,只有实物收入。粮食减产,是收入变化了。出现了需求曲线移动。不能作为吉芬物品的例证。

但是如果用竞争不充分做论据,说不是吉芬物品是错误的。例如,该引文的最后一段:

【上述案例,如果还增加一种食品参与竞争,比如土豆。一斤谷子也折算10斤土豆,价格变动前,一般每户要一半谷子,另一半是土豆和红薯各一定比例。红薯价格上涨后,如果土豆价格不变,那农民一定弃红薯而多要土豆,红薯就会因价涨而需求量减少,土豆就会因与红薯的比价下降而需求量增多。因此,只要交换条件允许,竞争充分,所谓“吉芬物品”就不会出现。】

这一段的解释仍然是收入变化了。因为,没有货币,只有实物收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7 17:17:1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6:41:00

种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这下降的本身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但价格下降引起的实质收入增加,贫穷物品的需求量会下降。二者相加,一正一负,需求量可能还会上升。

A=>C A=>B=>D C是D的反, 那么A是什么?张五常这是什么逻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7 16:54:3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6:41:00

两位不必在这些细节上过度争执了吧,既然都是明白人,我们不妨一起来分析一下。

王则柯老师例子中的离散商品为何不符合“吉芬现象”的数学意义?

(关于替代效用,我想还是用希克斯补偿为好。)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8-27 16:40:00的发言:

你是对的。这个例子中没有货币,只有实物收入。粮食减产,是收入变化了。

出现了需求曲线移动。不能作为吉芬物品的例证。

再申明一下,我认为可能做到的目标是能够分析出“吉芬品”理论上的不存在,而非寻找反例证明它可能存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7 16:54: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7:30:00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8-27 16:40:00的发言:如果用竞争不充分做论据,说不是吉芬物品是错误的。

这里首先的问题是(还是前面说过的):需求定律是竞争的结果,还是,我们要从需求定律出发讨论竞争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7:33: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6:41:00的发言:

两位不必在这些细节上过度争执了吧,既然都是明白人,我们不妨一起来分析一下。

王则柯老师例子中的离散商品为何不符合“吉芬现象”的数学意义?

(关于替代效用,我想还是用希克斯补偿为好。)

再申明一下,我认为可能做到的目标是能够分析出“吉芬品”理论上的不存在,而非寻找反例证明它可能存在。


同意,这就是五常的目的:“逻辑上,只要有竞争,嘉芬物品不可能存在”,想从理论上否定吉芬物品的存在性。
只是这句话让人产生疑虑,参见101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7:4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17:30:00的发言:

这里首先的问题是(还是前面说过的):需求定律是竞争的结果,还是,我们要从需求定律出发讨论竞争的结果。

个人看法,需求定律不依赖于竞争,张五常说过,在鲁宾孙的一人世界,需求定律也成立,这里就没有竞争。

对卖家垄断的物品,如自来水,需求定律对消费者仍然起作用。

因此,用竞争(严格地说是,充分竞争)解释需求定律无反例,是错误的。

反过来,竞争离不开需求定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7 17:56:1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7:55:00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8-27 17:4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17:30:00的发言:

需求定律是竞争的结果,还是,我们要从需求定律出发讨论竞争的结果。

个人看法,需求定律不依赖于竞争,张五常说过,在鲁宾孙的一人世界,需求定律也成立,这里就没有竞争。

对卖家垄断的物品,如自来水,需求定律对消费者仍然起作用。

反过来,竞争离不开需求定律。

我倒是认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就像两个福利经济学定理一样。

或者说,像两条吞掉对方的蛇,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分析?

我看不出“一人世界”里面,如何分析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

也许自给自足生产本身的技术性特征可以体现为“自利和最大化”?

但这不是需求定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8:02: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7:55:00的发言:我倒是认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就像两个福利经济学定理一样。

你这个模型的外生变量是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8:05: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7:55:00的发言:

我倒是认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就像两个福利经济学定理一样。

或者说,像两条吞掉对方的蛇,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分析?

我看不出“一人世界”里面,如何分析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

也许自给自足生产本身的技术性特征可以体现为“自利和最大化”?

但这不是需求定理吧。

你说的应该是反馈吧?

240724.gi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7 18:04:5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8:16:00

互为因果、一般均衡,有形式,没内容。这好像是弗里德曼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8:31:00
以下是引用wsbsmn在2008-8-27 18:05:00的发言:

你说的应该是反馈吧?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如果套用反馈,张五常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8:32:00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8-27 18:16:00的发言:

互为因果、一般均衡,有形式,没内容。这好像是弗里德曼说的。

你的意思是循环定义?

但我认为,可以通过综合分析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

来说明其中一部分的消费行为的无法长期维持,或者直接就无法维持。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18:02:00的发言:

你这个模型的外生变量是什么呢?

初始禀赋和讨价还价能力?

再就是需要一个“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

以下是引用wsbsmn在2008-8-27 18:05:00的发言:

你说的应该是反馈吧?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我晕。

以后我要是再回复你的留言,你就直接大嘴巴抽我好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7 18:33:5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8:44:00

刚才做饭的时候,忽然想到这么一个论述方法,各位看看是否成立:

鉴于下述结论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所需要的条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所以这个结论只存在于理论之中存在。

换言之,虽然我们说,这是一个无法证伪的东西,但同时也无法证实。

[em01][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8:45: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17:30:00的发言:

这里首先的问题是(还是前面说过的):需求定律是竞争的结果,还是,我们要从需求定律出发讨论竞争的结果。

这个方式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输入量是价格, 放大电路是需求定律,输出是竞争,反馈电路是没有 为1

应版主要求,特贴此文,希望大家踊跃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7 18:56:0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8:46:00
以下是引用wsbsmn在2008-8-27 18:31:00的发言:

如果套用反馈,张五常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充分反馈达到的稳定状态,即一般均衡的极端状态,没有代表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8:59: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8:44:00的发言:

刚才做饭的时候,忽然想到这么一个论述方法,各位看看是否成立:

鉴于下述结论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所需要的条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所以这个结论只存在于理论之中存在。

换言之,虽然我们说,这是一个无法证伪的东西,但同时也无法证实。

[em01][em01]

这不是斯蒂格勒的说法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9:13:00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8-27 18:59:00的发言:

这不是斯蒂格勒的说法吗?

斯蒂格勒是这样分析为何“需求定律”可能不存在反例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一个满心疑虑的人确信这个“需求法则”在任何时间对所有消费者和所有商品都是正确一的呢?不能依靠几个(4个或4000个)筛选出来的例子,这是肯定的;不能靠严密的理论证明,因为根本不存在这种论证——它是一个经验法则;也不能靠申明:经济学家相信它(这倒是真的),因为经济学家也会犯错误。

或许,与一种证明具有同样说服力的是很容易地概括为:从职业的角度讲,如果一个经济学家能够证明该法则在某个特定的时问、特定的市场上完全不适用的话,他肯定会成为一个不朽的伟人,即使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就会被迅速地提升。既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不会厌恶登高受奖,我们或许可以说,没有出现例外并不是因为没有人去努力寻求。当然,这也暗示着现实的证明:无以数计的例子,从因为草莓太贵而减其购买量的家庭主妇,到精心组织的统计调查,都显示出了这个结论。

他说的是,“没人发现,基本上就是这样了”,

我的意思是,“这么麻烦的条件(其他条件不变),谁能制造出来,就是这样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7 19:15:0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21:29:00

玩笑归玩笑,不过这确实也是一个悖论:

1、如果精确的依照偏导数大于零的定义,理论上肯定成立,而现实中肯定不成立。

(由于不可能满足条件,无论大于零小于零都无法成立。)

2、按当年吉芬品的含糊定义,理论上无法推导,现实中有很多混淆黑白的现象。

所以我想,还是要用1的定义,然后分别考察自给自足、市场交易、行政命令条件下的可行性。

并从中分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变化和动态演进,才是正确的思路。

我就不再参与了,各位谁有兴致自己来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7:12: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7:28:00

所谓的“其他条件不变”,并不是说真有这回事,无论名义值还是实际值都是一样。张五常或者弗里德曼一句话就已经顶回去了:其他条件都不变,价格怎么会变?所以这仅仅是经济学家思维的需要,是数学的需要,是一种主观的假定和理论逻辑的需要。如果有谁说他“实证”出一条需求曲线来了,打死我也不信。


厉害厉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7:33:00

1、需求曲线是一条相对静态的曲线;由于是相对静态的曲线,收入效应一般不考虑,因为对应于某个时刻某个群体的收入不变。

2、需求曲线是一条可能性曲线,其表达的意义是当某物品平均价格为多少时其需求量可能为多少。也就是说通过需求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个时段里,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影响的趋势。

3、考虑收入效应对需求量的影响时,可以用收入变化前后的两条不同的需求曲线来分析和比较

学习继续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7:36:00

原来我一直觉得张五常说的“需求曲线不能向上倾斜”很荒谬,理由也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那个时候在这一点上我是非常自信的。后来Ah_sa(cenet论坛上微观斑竹)提供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case,更让我觉得这是为吉芬品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现实的例子。

后来有几篇文献让我惊出一身冷汗。这些文献并没有推翻我以前的看法,之所以暗自吃惊,是因为发现自己其实根本不了解张五常这个假说背后的原因。这几篇文献中有两篇是牛人的作品:Friedman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Alchian的"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此外还有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回头再看张的三卷本《经济解释》,才发现张的说法其实很有道理:现实中需求曲线是不是向上无所谓,关键是他从需求曲线不向上这一点出发,推导出来的prediction对于现实世界有解释力。这其实和主流理论的方法论在根本上没什么区别:主流理论从偏好出发,需求理论依赖于对偏好的假设,比如凸偏好——在现实中,有没有偏好不是凸的呢?不知道。但是从这里出发,主流经济学相信,可以推导出有解释力的prediction,那就够了。张也是这样理解的:现实中需求曲线可能向上,但从向下的需求曲线能推导出对现实有解释力的假说,那在理论中就让他向下吧。再说,不要以为偏好看不见,需求量就看得见——需求量也看不见呢,看见的是交易量。

张五常的这个假定本身是否合理,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但是必须注意,张五常这样说,在方法论上是有道理的。这其实和新古典一样,也是把经济学“科学化”。所以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一开头,就先谈了一大段方法论。一谈到经济学科学化,人们总是容易想起数学。对了,数学。上述文献,如果和克莱因的两本书—《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和《数学:确定性的终结》对照着读,对于数学、经济学,以及数学在经济学大量应用等,都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对大部分人来说,你读完以后,一定会说,啊,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我们原来听到的或者看到的那些支持经济学数学化的,和反对经济学数学化的,原来都没有说到位。


现实中需求曲线是不是向上无所谓,关键是他从需求曲线不向上这一点出发,推导出来的prediction对于现实世界有解释力。-----我晕,终于回到原点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7:42:00

并且需求曲线只是某个时间点的群体的可能性需求曲线,因为有供给条件的约束实际上的需求只能是一个点。

学习继续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7:42: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21:29:00的发言:1、如果精确的依照偏导数大于零的定义,理论上肯定成立,而现实中肯定不成立。(由于不可能满足条件,无论大于零小于零都无法成立。)

无法验证成立与否,与“现实中肯定不成立”,不是一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8 07:47:00

如果你一直这样认为,而忽视理论的内洽性。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这类问题上争来争去了。我的观点是,理论“在被事实推翻之前”(我从来没有反对对理论的这一要求),必须有内洽性或者说是内禀的(这是我一直要求的),内在逻辑的不一致可以推出任何你想要的结论(乃至“经得起检验”)。

sungmoo
你现在还这么认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