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一直觉得张五常说的“需求曲线不能向上倾斜”很荒谬,理由也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那个时候在这一点上我是非常自信的。后来Ah_sa(cenet论坛上微观斑竹)提供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case,更让我觉得这是为吉芬品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现实的例子。
后来有几篇文献让我惊出一身冷汗。这些文献并没有推翻我以前的看法,之所以暗自吃惊,是因为发现自己其实根本不了解张五常这个假说背后的原因。这几篇文献中有两篇是牛人的作品:Friedman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Alchian的"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此外还有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回头再看张的三卷本《经济解释》,才发现张的说法其实很有道理:现实中需求曲线是不是向上无所谓,关键是他从需求曲线不向上这一点出发,推导出来的prediction对于现实世界有解释力。这其实和主流理论的方法论在根本上没什么区别:主流理论从偏好出发,需求理论依赖于对偏好的假设,比如凸偏好——在现实中,有没有偏好不是凸的呢?不知道。但是从这里出发,主流经济学相信,可以推导出有解释力的prediction,那就够了。张也是这样理解的:现实中需求曲线可能向上,但从向下的需求曲线能推导出对现实有解释力的假说,那在理论中就让他向下吧。再说,不要以为偏好看不见,需求量就看得见——需求量也看不见呢,看见的是交易量。
张五常的这个假定本身是否合理,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但是必须注意,张五常这样说,在方法论上是有道理的。这其实和新古典一样,也是把经济学“科学化”。所以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一开头,就先谈了一大段方法论。一谈到经济学科学化,人们总是容易想起数学。对了,数学。上述文献,如果和克莱因的两本书—《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和《数学:确定性的终结》对照着读,对于数学、经济学,以及数学在经济学大量应用等,都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对大部分人来说,你读完以后,一定会说,啊,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我们原来听到的或者看到的那些支持经济学数学化的,和反对经济学数学化的,原来都没有说到位。
现实中需求曲线是不是向上无所谓,关键是他从需求曲线不向上这一点出发,推导出来的prediction对于现实世界有解释力。-----我晕,终于回到原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