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虑这样一种情形:
你有10元钱,苹果2元钱一斤,西瓜8元钱一个(只按整个买)。你认为,西瓜可以不吃但苹果必须至少吃一斤,并且此时买一斤苹果、一个西瓜最好。现在苹果3元钱一斤,西瓜还是8元钱一个,你还只有10元钱(即其他名义值不变),如果此时你认为买一斤以上的苹果最好(由于你必须吃一斤苹果因而买不起西瓜),苹果就是吉芬商品了。
西瓜的需求量确实变了,但这里这个量是实际量,并且作为因变量,我们强调的是“其他名义值不变”,这们可以对这种“其他条件不变”给出明确的说明,究竟是哪些条件不变。“其他实际值不变”的情形中,困难在于我们无法从数量上定义“其他实际值不变”,或者说,我们无法说什么叫“实际值不变”。更重要的是,在需求函数中,价格(向量)是作为自变量的,如果价格是实际值,“一种价格变化而其他价格不变”这样的条件我们从理论上就发现是不存在的;而如果价格是名义值,这样的条件理论上可以存在。
当然,反驳这一例子的理由有一大堆,“你把这样的人给我找出来让我看看”就是其中之一。我确实没有办法做到(即使存在,我也不值得费力气去找)。但这样的例子不能给我们某些消费行为以启示吗?
我想医疗方面也许有,如果人们的名义收入很低,即使大医院不进行名义涨价,小医院的名义涨价也可能反而增加自己的业务量。人们同时面对奢侈品与必需品时,如果人们的名义收入很低,即使奢侈品名义价格不变,必需品名义价格的增加就可能反而增加人们的需求量。——当然,这一切都是“可能”。
对于张五常的“向下需求曲线”,我想任何人都可以明白他想做什么,但如何精确地、逻辑地给出说明乃至形成理论,不是那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