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为何盼望早点“放假”--兼谈“日历多元化”?
2014.12.20.
学生一般都盼着放假,老师也是。
小孩一般都盼望过年,大人也是。
一般就是正常情况下的多数:有待实证。
这是为什么呢?
我个人的体会是:累了,想歇歇。
犹太人规定周日休息,连创造世界的上帝也如此。这真是聪明的做法。
其次,还有原因,例如:
第一,厌了,想换换环境。老呆在单位、学校,一个地方,会枯燥乏味。
第二,赶紧按时完成一阶段任务的心理习气:时间被刻画出来,早先是“使民以时”--不要错了农稼时节,到了丰衣足食的非农产业中,时间划分成了一种计划工具,利用了人们农业时代养成的时间快到了便加紧抓紧干活的习惯,这份紧张感使得我们越接近假期越抓紧学习,越接近年关越要早点把活干完。然而,这种无需紧张的紧张是否值得用来作督办任务的内驱力呢?真不知道是利多弊少还是利少弊多。
如果时段的划分用来解决累了、厌了的心力问题,则应依不同工作进行不同的日历设计:例如、农业用农历城市用阳历,北方用“北历”南方用“南历”,老年人用“老历”年轻人用“少历”。总之,要改过去与时俱息的“单一日历”为因人而异的“多元日历”。当然,统一日历还是可以作“多元日历”之“源代码”用。
最后,我还想提供一种人们为何盼望放假的心理动因:希求安全。这如同人们喜欢怀旧,不是过去的日子多么好,而是过去的日子如同到手的钞票:落定了。人们盼放假、盼过年,好比存既定数额的钱,越接近目的陆岸越感到安全在望,因而上岸之心越迫切:终于要结束这段风风雨雨的航程了。其实,这就是没安全感的表现。
还没退休的中老年人往往盼着退休,身体还健康的老年人往往觉得来日不多且有活够了的意识,其实与人们盼放假盼过年一样,都有共同的心理原因:没安全感。
如同前面三点理由:繁重工作、枯燥生活、怕错过时节的紧张习气,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安全感缺乏也是人们盼望快点过完某段时间的心理动因之一。
看来,日历这东西该根据人们的社会心理好好琢磨一下并开展多元化设计了!当然,调制日历是治本,治标还靠调适个体心灵与调适人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