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中国的科研经费严重短缺,当时中国的科学家在科研经费和科研思想上,与美欧的科学家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一个法国回来的博士以8000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做出国外教授100万美元的成果。1994年这位教授放弃MIT的职位,回国后把自己在国外积攒的2万元用到微型超声马达的研发上。20 年过去了,这位教授研究出40几种微型马达,成为全世界最有发言权的超生马达专家,目前他的专著“Ultrasonic Motors”(超声电机技术与应用)成为欧美日俄工学院的参考书和教材,他研制出的超声马达,成功地运行在地下,海洋和月球(嫦娥三号上)。他的科研经费以一个卑微的起点引出一系列巨大的成就。这是一个老一代科学家励志的真实故事,实际过程比我讲的还要震惊100倍。20年来,我常想,如果他有更多的一点的科研经费, 他也许可以提前几年在这个行业超过欧美的同行。毫无疑问,人是第一位的,中国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在科研经费不够时,常常自掏腰包,科研经费必须能够保证自己和团队的基本需求,能够保证自己的团队不被挖走。有的科学领军人物,自己拿1元的工资,而让自己的下属有足够的保证。
  这并不是指科研经费不重要,相反地,科研经费问题一直是是学术界,科技界,产业界长谈不休且让人爱恨兼并的话题。在中国是如此,在美国也是如此。总体说来,国外的科研经费管理倾向于投资于人的大脑,国内的科研经费管理则倾向于投资仪器设备等硬件。这是中美科研创新理念和体制的根本不同之处。这种理念的不同带来了全然不同的科研经费实施情况,实施情况直接关联到科技创新的成果产出。
  美国的科研创新理念中更尊重团队中的每个成员的智慧,因此有利于营造公开、公平、平等的科研团队。只要有创新的思路和课题,不论年纪和资历,不论国籍和肤色,每个人有均等获得资助的机会。在这一点上,美国是一个最“崇洋媚外”的国家,许多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都是外国科学家。
  国内的科研创新体制中,更倾向于投资仪器设备等软件,因此财务管理规定中仪器设备类费用占总预算的比率较高,而表现人脑智慧的劳务费用则低得可怜(一般为项目总经费额度的10%-15%),这在某种情况下为科研经费不按预算进行提供了“温床”。另外国内论资排辈现象迭出,30岁左右年轻科研人员与例如院士等“重量级”人员,在同等条件下竞争时几乎没有什么优势。为了得到“重量级”人员的认可,或者如大学校长等的支持,就会出现“站队”的情况,该方面时间和精力的大量牵扯非常不利于科研创新。以上两点都造成了科研经费真正被用于科研创新的比例大大缩水,科技成果产出和科技水平的提升速度均受到很大影响。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总的科研目标都是高尚的,但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倾向于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中国真正用于科研创新的实际科研经费则比预算要少很多。从目前国内外中国和美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非常有必要参考借鉴美国的科研经费支出情况,更新科研创新理念,尽快提升中国科技发展水平。(源于千人智库,EWW141223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