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1458 37
2014-12-27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茅于轼作序力荐,《优雅的理性》作者熊秉元继张五常、茅于轼、梁小民之后,又一部关于经济学解释的力作

作者:熊秉元

编辑推荐
  熊秉元教授是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早年因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而名扬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成为华人经济学界“四侠”。
  在《优雅的理性》中,熊秉元重点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中,作者继续用那支带有魔力的笔,或用生活中的大小故事解释经济学原理,或用经济学原理解读生活中的大小故事。这些故事小到伦常关系,大到国家政治,经由作者由浅入深,有理有据的阐述,使我们在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学会经济学思维方式。

内容简介
  熊秉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告诉我们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即便是那些在我们看来与经济毫无关系的事情,如家庭伦常关系、诚实的品质、司法的“公正”等。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通过16个章节,60个小故事,从人的特质到社会价值的演变,以经济学的视角,使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愈加清晰。作者用一只诙谐的笔,将复杂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使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经济学知识,就能发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同时塑造我们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
  熊秉元,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在华人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并担任多所国内外高校兼职教授。
  熊秉元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本经济学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即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目前,熊秉元已有两篇文章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课文,是华人经济学家中获此殊荣的人。著作《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眼光看世界》、《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备受好评。

精彩书评
  ★有人说经济学家是把事情弄得很复杂并让大家自觉得很笨的那种人,熊秉元正好相反,笔下常以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为发端,运用带有魔力的笔,把充满了数字与符号的经济学理论解释得清楚可亲,让人在享受阅读的趣味时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经济学的奇妙世界。
  ——《中国经济时报》

  ★熊秉元的心脏是在正常位置,他对经济学的兴趣是正确的趣味所在,而且观察力很有两手。
  ——张五常

好书一起看:
分享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含QQ群成员数字/微博粉丝数)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2-27 08:40:40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何处是起点?

章经济学的基石——人和人的特质
照我的形象造神
情人眼中出西施
洪氏法则

第二章稻草人的由来——制度和成本
稻草人
传统智慧的智慧
制度的基础

第三章那一只看不见的手——价格机能
无处不在的市场机能
回归基本面
做事情的方法

第四章对铜臭味的追求——经济的增长
价值的寄居处
比聪明
到繁荣之路
跨越自然形成的秩序

第五章谁懂谁的心?——信息不对称
樱桃树的故事
樱桃是柠檬吗?
诚实的价值
给同学的一封信

第六章这种孩子,不养也罢——伦常的经济分析
无所不在的竞租
问情是何物
疏离的眷恋

第七章大道之行也——社会资本
内敛的浪漫
资本论
价值的凝结

第八章流逝的景观——社会变迁
量变和质变之间
当小朋友不回家吃晚饭时
一条裤子的启示
人类往何处去?

第九章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对话——政治过程的基本元素
“市场机能”和“政治过程”的ABC
大家都站着——之一
大家都站着——之二

第十章真理和圣人——政治过程的目标
圣人满世界?
赢家和输家
当老太太造访你家后院时
为真理而战

第十一章到民主之路——探索民主的真谛
民主的真谛
民主的基础
到民主之路
民主的精髓
有关“公民投票”的“公民投票”

第十二章公平正义的真正意义——社会产值化
金手指的故事
智慧的火花
令人伤心和伤神的难题

第十三章司法有价吗?——天平的诸多面向
多少柔情多少泪
“买路钱”的联想
先见之明的从容
后见之明的奢侈
“先见之明”或是“后见之明”

第十四章司法女神的举止——公平正义的操作
智慧的结晶
指导原则
天平的机械原理
其情(不)可悯?

第十五章以管窥天?——思维经济
远庖厨之后
相对的好坏
A—A1——之一
A—A1 ——之二

第十六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殊途同归
科学之钥和心中之尺
一以贯之的道
分别心
经济学无用论?
我是体育老师

附录一人生里的两支鱼竿
附录二一本书的启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27 08:40:41
精彩书摘
  何谓理性、自利?
  如果要给理性和自利一个定义,该怎么下呢? 在经济学者的眼里,“理性”指的是,人是能思索、会思索的生物;而“自利”则是指,人总是会设法追求自己的福祉。
  能思索和会思索,并不表示不会犯错。我们可以考虑两个时点:t1 和 t2;t1 先出现,然后是 t2。当我站在 t1 这个时间点上,我可能认为去看场电影。看完电影回家之后,我已经在t2这个时点上。这时候,我可能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蠢事,不该去看一场奇烂无比的电影。可是,这已经是在不同的时点上,我所拥有的信息已经大不相同。理性,指的就是在作决定的那个时点(t1)上,一个人是具有思索分辨的能力,而不是意味着因为人能思索判断,所以不会做错事和后悔。
  至于自利,可能比较没有争议,人总是会设法增进自己的福祉。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利是指人会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福祉或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在别人的眼里,可能是无稽或可笑、可悲的选择。关于人的自利心,下面的故事是很平实的描述。
  情人眼中出西施
  几年前有一位我教过的大学生来找我,希望我帮他写封推荐信,他好申请奖学金。我当时忙得很,就要他自己先打个草稿,我再润饰。
  几天后他在我信箱里放了一份推荐信的草稿,信里描述这个学生品行兼具,一心向学。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常有过人的见解;课余则饱览群籍,常找老师切磋讨论。学业成绩出类拔萃之外,课外(公益)活动也有声有色……
  我看了有点儿惊愕。印象里,教书几年来好像没教过这么好、这么完美的学生!
  我重新打了一份稿,写道: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热情浪漫,有正义感;也和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一样,他偶尔也会翘几堂课。但是,比较不一样的是,他一直试着去思索一些社会问题,试着去关怀他自己生长的社会。相信贵会乐意鼓励这样有血有肉、乐观进取的年轻人……
  后来他得到了那份奖学金,带了一小包糖果来看我。他略带腼腆地说,那封推荐信的草稿是他爸爸写的。
  多年前,有一回妈妈从台中来台北玩,住在家里。我外出回家,她正在讲电话。听她和对方讲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又聪明又可爱;要他表演,花样多得很,会真笑、大笑、微笑,还会假笑……她讲完电话,我问她刚才说的是谁家的小孩子,那么有趣。她满心欢喜地说:是“呆呆”啊!我听了差点没把嘴里的豆花喷出来。小犬呆呆哪里是那种孩子!哭闹叫跳,无所不来,把内人和我搞得惶惶终日、心力交瘁;呆呆哪有“那么好”!
  事后想想,也难怪老妈爱孙情深。家里五个兄弟姊妹都晚婚,婚后又都忙于各自的工作。两位老人家威胁利诱多年,才在退休前得偿抱孙之乐,当然欢喜异常。小鬼用色笔把墙壁涂得一塌糊涂,说是有艺术细胞;把地板上的东西拣起来往嘴里送,说是有冒险精神;我坐在地上看报纸,他走过来一掌把我的眼镜扯掉,说是动作灵活而且有个性……反正,孙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赞叹夸耀的材料。
  其实,人不都是这样吗?拣自己喜欢听的听,挑自己希望看的看,选自己愿意讲的讲。不只老爸老妈如此,学生家长如此,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内人怀孕待产时,我走在街上,看到的尽是怀孕大肚子的妇女,心里还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产妇?孩子生下来之后,走在街上,眼里所见又都是其他的娃娃,好像又看不到半个孕妇了。
  下次教经济学谈到“人性自利”的时候,也许我可以把这些例子拿出来讲一讲!
  在我教过的课程里,往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才能澄清理性和自利这两个概念。曾经有一位军官,在课堂上很地背了很长一段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然后,他质疑:林觉民为了救国救民、为了革命献出生命,难道他是“自利”的吗?
  我的解释很简单,林觉民刚新婚不久,娇妻才怀孕;他愿意放下家小爱妻,追求一个他所愿意为之生为之死的目标,他不只是自利,他甚至是很“自私”——为了自己所执著的目标,竟然置家小于不顾!所以,虽然每个人可能追求不同的目标,但人都是选择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即使有人拿着枪指着你的头说:“要钱还是要命?”你还是可以做某种选择,虽然是不愉快、不情愿的抉择。
  我可以补充一下:那位军官,原先对经济学极端排斥,经过一个学期的脑力激荡,后来不只接受经济学,而且深得其中真谛(要不然不会是“军官”),变成经济学的卫道者和传教士。
  关于人为了自利而具有的高度理性,下面的故事作了生动的刻画。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27 08:40:42
      学会计的时候讲到人力资源的核算,比如在一家企业里,一个员工的价值究竟是多少,如果可以用数字来表达这一切的话,那么人的价值就可以被更好的衡量,更有利于决策者做出决定。如何去衡量这个价值呢?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知识领域、人际关系等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因素,具体到如何用数字去表现,更是难题,而且免不了有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皆是如此,爱情、亲情、友情、事业等等背后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这么说或许变得有些赤裸地令人难以接受,但当你能分清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后再看,就能接受这个道理。
  
  有许多学科在做案例分析时,常常会假设:首先你是一个理性且自利的人,只有在这个假设下,人才不会做出异于常理的判断和决定。也正是因为有了理性、自利的基础,使得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可以发挥的作用更大。理性的取舍让人着眼于成本的测量,“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老话正是基于在家时依赖父母是低成本高收益,而出外时靠朋友更有利。这是成本效益的取舍,我们将这些当作常识,正是因为经济学早就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才不会细思这现象背后的原理。
  
  从个人到群体,当人越多时就越会考量成本,就逐渐衍生出了制度。制度的两面性正是人在社会中生存所体会到的利弊,一方面是对于人们行为的限制,另一方面给予人们方便。在同一个规则之下,必然是有人获益,有人受限,通过制度将二者循环,达到最优的效果,这是我们制定制度时的目标。这同样是经济学在生活中的体现。
  
  有一篇讲到“疏离的眷恋”,让我想到庄子在妻子死后不作悲伤之态,反而为之高兴。正是所谓的离相无住,心如止水。对待家庭我们远不如庄子的洒脱,更多的是如东汉的文学家蔡邕一般,对至亲不离不弃。“疏离的眷恋”实在是太微妙的感觉,然而对伦常关系作了剖析解读才能适当的调整亲属之间的亲疏关系,这是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对价值的考量和理性思维的认知。经济分析的重点在于分析的特殊角度,并非将人际关系利益化,也绝不会使之庸俗。
  
  波斯纳教授的“财富化”理论非常有趣,也值得深思。在法学领域,虽然有违公平正义的原则,但细思以财富化原则来判案也有其合理性可言。当然,这仅仅是理论的提出,若财富化真要在法学领域一试拳脚,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及详细规划后的选择,否则不堪一击。但一味的排斥是没有道理的,尝试多角度的分析和看待问题,才是时代赐予我们的技能。时时保持更新,用不同学科的角度来审视原来的问题,也许就有新的发现。
  
  生活中的经济学随处可见,却因为我们过于熟悉,而不去分析背后的道理。抛开固有的看法,不要视经济为铜臭。培养经济思维,其实可以更好的帮助自己衡量得失,做出的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27 08:40:43
       有一次我去一家三甲医院看病,取号排队等了一个上午,看医生花了5分钟,拿到做B超的单子,发现居然排到了一个月以后,初时心里不禁感叹看病难,但现在想想,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无道理的。医生根据经验作出判断,有点小病小痛的人做B超排队来,以免影响到有迫切需求的人,这是医生进行的有效资源分配。从这件事中,还可以发现的一点是好的医疗资源是稀缺的,因此三甲医院人头攒动,看病显然比二级、一级,甚至是社区医院花的成本要高得多,于是ZF也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机制。2014年上海60周岁以下居民医保报销比例针对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分别为80%、70%、60%。这也就是鼓励人们小病去小医院,大病上大医院,考虑看病的成本,有效利用稀缺资源。
  
   然而即便如此,似乎也并未很好地缓解就医状况,就我个人而言,由于以前的经历,还是更相信层级更高的医院。假设很多人都是与我有相同的想法,那么这个问题还是难以解决,其根源性还是在于人是自利的,下意识为自己争取更好的资源就是一种表现。我从不怀疑这一点,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自利的,理性说的是人有思索的能力,而不是人做出的决定总是正确的;自利,顾名思义,人总为自己的福祉而考虑。老古话说的很是直白,但不乏真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不过人也常常做出愚蠢的决策,导致了相反的结果。
  
   用经济学的眼光扫视生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们在进退维谷间都是在衡量取舍的成本效益。有时候楼上的邻居渗水下来,也无法疾言厉色,更不用说要求对方赔钱,这是因为地理位置居于劣势,和楼上邻居闹翻的成本很大,为了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麻烦,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这种考量还有另一层意思,凡事是在比较中凸显意义的,若没有比较,所付的成本和选择也就没有意义了。熊秉元从日常生活着手,引入经济思维方式,让我非常有认同感,尤其是对于伦常关系的探讨,冠以成本效益,并不显得突兀,人常常认为有着血缘亲情的羁绊,便能予取予求,实则谬之千里。了解这种关系的深层内涵,才能懂得如何珍惜维护。
  
   接着,熊秉元从社会学、政治学、法学角度,思考经济学分析下的深层意义,这些领域对我来说较为陌生,也更有启发性。社会资本体现的是人的总体素质,现在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落水被救者转身就走,救人者惨遭溺死;扶起跌倒老人遭诬陷;见义勇为者者遭殴打,被偷手机者冷漠旁观。这些都是真实的事例,今次的退却,付出的成本是将来不会有人伸出援手。这种整体素质的降低如何改变,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少数服从多数”就是民主政治吗?这是种目前看起来最可行的政治机制,但显然它无法代表民主。用先见之明和后见之明来分析法律问题,前者是一般性的通则,因而影响更为深远,后者则是个案,忽略了长期的影响,这种评估方法很巧妙地讲一些复杂两难的局面解说清楚了。熊秉元在这三方面更多的是用经济学的思考方式重审、旁观,并未做一个解答。
  
   但这本书还是让人充满了惊喜,经济学的智识和思维方式在熊秉元的笔下铺展开来,各种生活现象都变得有趣而引人深思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27 08:40:44
      近几日,朋友圈里一群文学家朋友在聊天,谈起康德、尼采、美学主义、解构主义等,皆不亦乐乎,个个摩拳擦掌,口沫横飞,可突然其中一人提到“经济学家”四个字,众人便仿似闻到铜臭般的纷纷大皱眉头。“经济学家们都是锱铢必较、唯利是图者,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是否有利’可言。”其中一位出自北大哲学系的图书编辑语带嘲讽地下了这样的结论。
  《晋书.王衍传》里提到晋国大臣王衍,自恃清高,对钱嗤之以鼻,提都不愿意提一下。妻子故意在他床的周围堆了一大圈铜钱,他也只是指着这堆东西对仆人说:举却阿堵物。我等文人虽没有如此矫揉造作,但对无形的铜钱——“经济学”及与之相关的内容向来也是敬而远之。也因此,虽有博览群书的兴致与野心,可往往一翻到与经济学有关的书,就开始昏昏欲睡,只需多看几下“货币制度”、“通货膨胀”、MVA、EVA、ROIC等犹如火星文般的字眼,便恨不得将这类书付之一炬。
  因为对经济学不感冒,对数字异常头疼,所以,熊秉元先生的这本《解释的工具》,最初我只是看了一眼严谨的蓝色封面、排列规范的淡金色宋体字、稍带学术性的书名,连带着熊秉元先生这个从未听说过的名字……便立生敬畏之心,一连放在背包里数天也不敢去碰上一碰。
  恰好此期间,有位相识多年的好友从外地过来,邀我同进午餐。聊天时,才发现对方竟然是国内资深的经济学博士,其博导与郎咸平还是同窗好友,对自己的迷糊顿觉失笑,也便顺手把本书递给他看以做谈资。他大略翻了一下后,笑着告诉我:“此书属于人文经济学的范畴,写得不错。”怕我不太理解,又加以详细解释,“所谓的人文经济学,就是让不善于数学的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我倒是建议你看看,或者能消除你对经济学的误解。”
  与好友告别后,我便将书翻出阅读,没想到只是翻开页,便停不住眼,一口气便将之囫囵吞枣地读完,而待得稍有时间,又再次将之细读数遍,顿觉得整个世界都被颠覆了。
  书中章的首页,就用林觉民的典故让读者大跌眼镜。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革命党人林觉民,1911年因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而被捕,最后在进天字码头刑场从容就义,殉国时年仅24岁,最终葬于广州黄花岗。起义前,他留下了一篇非常有名的《与妻诀别书》,在信中提及“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
  对于我这长驻广州的人来说,黄花岗、天字码头,都是熟得不能再熟的地点;林觉民、七十二烈士等,更是让人感动倾慕的历史人物。可便是这样正面的历史人物,却能让熊先生在开篇便问:“林觉民新婚不久,娇妻初孕。他却放下家小爱妻,追求一个他所愿意为之生为之死的目标,这种舍小家而为大家的行为,其中有没有利己的成分?他算不算是一个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呢?”
  将伟大的、舍生取义的革命家与理性自利的经济人联系起来,顿觉作者的想法与温情泛滥的文学家们大相径庭、意义深邃。随着透过几个日常小故事加以分析后,作者又在文中抛出论点:人的理性、自利,是表示绝大多数的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理性、自利的。林觉民为了自己所执著的目标,不顾家小,正是理性自利的一种表现。
  透过步步细致的剖析,从谈及远古人类还只是一堆血肉时便开始懂得趋吉避凶;到人类学会选择依靠自己还是神灵来决定行为;到人会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福祉或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当最终得到这样理性的结论时,不仅不让人觉得突兀或者产生抵触的情绪,反而觉得水到渠成,不由得让人佩服起作者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开阔的视野及意味深长的文笔起来。
  当革命烈士到了经济学家熊秉元的眼里尚能用经济学的的角度进行分析时,其他人其他事便更不用说了。于是,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到对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弹劾决定、因为禁止扑杀白斑猫头鹰而导致美国西北部伐木工人大量失业、小到学校的民主选举、小朋友的行为举止……世人展现出的众生相,作者皆可以随手拈来,在他的妙笔下,立时都变得简单明了,通透易懂起来。哲学上有一句话叫“抛开现象看本质”,在经济学家看来毫无表情,没有私人爱憎喜好的叙述里,有的不过是忠于规律的严谨。
  原来一切都可以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分析。
  原来如此,人文经济学,便是不用数学的经济学。是要让看来极其博大精深、高不可攀的经济学简单地贴近我们的生活;是要抛开对老百姓来说只能记得个数字的GDP,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丰富素材加以解释。同样的,还能将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史学等学科知识与经济学融会贯通,使相同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能达到殊途同归的结果。并以经济学的原理,颠覆日常生活中依靠经验和感觉来判断处理事务的习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架构。
  熊秉元先生的这本书,是我次真正对经济学涉足的书本。全书分为五大章节,十六小章,都是以独特新颖的角度来解释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正如书名所言——经济学,是解释的工具。由于文字非常清新易读,在阅读时仿佛面对着一本散文书,一页页读下,对经济学的畏惧之感也顿时烟消云散,反而觉得兴趣盎然,甚至开始寻找其他经济学的书本进行阅读。
  熊秉元先生的大名,也是次听闻。据说,当今华人经济散文界,有四位公认的武林中人:“以高深莫测运笔如飞著名的‘飞侠’林行止;狂傲不羁如神似鬼的‘游侠’张五常;以笑声惊倒学界的‘大侠’黄有光和被称为‘经济学巨侠’的熊秉元。”
  熊秉元在华人经济学界,与诸大家比起来,不仅相当年轻,而且名声极大。他不仅是知名教授,而且是中文世界里最的经济散文家。他的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除学术论文外,出版过《灯塔的故事》、《寻找心中那把尺》、《大家都站着》、《我是体育老师》、《会移动的城堡》、《熊秉元漫步法律》等书。
  从过去近20年来的教学和研究里,熊老师认为,和其他社会科学相比,经济学的分析架构确实最有说服力。近年来,他一直在思索两个问题:一、如何归纳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介绍给一般社会大众,使他们也能有较好的思维模式?二、以一种思维方式而言,经济分析的弱点、短处、缺失或盲点在哪里?怎么样补强?如何向其他学科汲取养分?
  而这些,我想我们都可以在他的这本新书《解释的工具》中,完美的找到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