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530 42
2008-08-25
走火入魔的汪丁丁

—— 兼谈需求曲线必定向下倾斜

薛兆丰

2000年9月11日

2000年9月载于《万科周刊》

2000年11月载于《书城》

2001年6月载于《经济学消息报》

 

最近到上海,一位编辑朋友向我投诉:“他的文章里竟然有方程式!”

他,就是汪丁丁,《财经》杂志的学术顾问。“没那么夸张吧?为什么不到学报投稿?”我笑道。

后来我看了他的那几篇文章,的确有微积分,还有怪异的中文,黑格尔式的黑话,和大错特错的经济学图线。

汪丁丁在《社会博弈与中国教育的两极化》中写道:“这里所说的‘权利’意义广泛,通常被社会理论学家分类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或者常识性地被理解为‘对他人的影响力’。”

第一句说“意义广泛”,第二句转头去说分类,第三句误用“或者”,因为它和第二句不是并列关系。况且,“常识性地被理解为”不是中文,而是假洋鬼子的句式。(是为“怪异的中文”。)

汪丁丁在《“梯度”?“极点”?“精神”?》中写道:“如果古代希腊和北美的殖民英雄们仅仅满足于‘好日子’,那么再辉煌的殖民地也难免‘灰飞烟灭’的结局”。

如果还没有“灰飞烟灭”,就说他们不满足于“好日子”;如果“灰飞湮灭”了,就是满足于“好日子”。总不可能错的话,说了等于没说。况且,用主观上的“满足不满足”来解释一个民族的兴衰,有什么说服力?(是为弱智。)

那么,什么是“黑格尔式的黑话”?

“声音是物质各部分分离的特殊状态的变化,是这种状态之否定的结果——纯然是特殊的一种抽象或一种理念的理想。因此,这种变化本身直接就是物质特定存在的否定。(《黑格尔·自然哲学》)”

再来:“内在精神和民族的历史才是精神的历史,宪制是由它铸造并将由它铸造的。一切要素都达到了它的自由存在,这种意志就是一种现实的决定个体的意志,它就是君主制。(《黑格尔·哲学全书》)”

——您看不懂吗?我懂。那是胡话!

汪丁丁在《“梯度”?“极点”?“精神”?》中又写道:“精神,它的外化是‘观念’,从人的思考中诞生出一个新世界——在那里制度与人互相复制从而互相延续着生命。经济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做‘发展’,它只不过是精神的展开罢了。”

我反过来说“观念的外化是精神”有什么不妥吗?反过来说“一个新世界诞生了人的思考”可以吗?我把“精神的展开”改成“制度的展开”可以吗?

都可以,只要煞有介事,怎么写都行。汪丁丁和黑格尔都一样,说的都是语无伦次、耗费读者精力的“黑话”,或曰梦话、独白、呓语、胡说。

另外,汪丁丁在《社会博弈与中国教育的两极化》中把小学、中学、大学、博士、博士后等教育并列在同一条坐标轴上,然后写道:“我用一条先向下倾斜再向上倾斜后再度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来概括作为间接需求的对教育的需求。而这条特异的需求曲线与正常供给曲线的三个交点的中间那一点,也即不稳定均衡点E……”

汪丁丁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需求曲线”,是他杜撰的怪物。

首先,不同的商品的需求曲线,是不能首尾相连的。能说顾客对色拉、罗宋汤、面包、牛排、红酒、甜品和毛巾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再向上倾斜后再度向下倾斜再向上倾斜后再度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吗?

其次,需求曲线上没有什么点是“不稳定”的。需求曲线不是滑梯,要落到什么比较低的位置才算“稳定”。能说刚吃了色拉的人和连甜品都吃完的人就比较稳定,正在吃牛排的人就不稳定——非得吃下去,不然就吐出来吗?

第三,绝对没有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有时候人们需要更贵的商品,那是因为他们需要另外一种更好的商品,这表示为另一条位置更高、但依然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而不是表示为一条掉转方向,向上攀升的需求曲线。

例如,你不要咸鱼要鲍鱼,那表示为一条位置更高的需求曲线,但这条需求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也就是说,这种鲍鱼越便宜,你要得越多;如果免费赠送就多多益善,而不是反而不要。

任何商品,包括所谓的“炫耀品”,都是如此!应该指出,“炫耀品”是一个多余的、令人误入歧途的概念。有人创造这个词,是因为他没有掌握需求曲线的表达方法,所以才搬出一个新名堂来自圆其说。要是“炫耀品”的概念是成立的,那么世界上任何商品就都是“炫耀品”了。

另外,“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种“需求”,表示为一整条需求曲线;而一个“需求量”,则表示为某条需求曲线上的一个点。

一条固定的需求曲线,刻画一种固定的“需求”,也就是说:(1)商品是不变的,是同一种商品;(2)顾客对这种固定商品的喜好程度也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有价格和“需求量”这两个因素!

当“需求”不变时,“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这种变化关系,表示为在固定的需求曲线上的滑动。

但是,如果顾客对这种商品的好感增加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诸如收入增加、产品的质量提高、赶时髦等),那么他的“需求”(而不是“需求量”)就发生了变动,那将表示为需求曲线整条地向上移动,而不是沿着原有的需求曲线的滑动。

所有这些基本概念,本来都有严格的定义和用法。遗憾的是,在汪丁丁的文章里,这些概念成了大杂烩。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数量,拼成了此起彼伏的怪线。

学术上有深湛的创见,是困难的,罕见的,宝贵的,可遇不可求的;而假装有深湛的创见,则是可怜的,滑稽的,作风不正的,缺乏鉴赏力的。

物理学上没有创见?不要紧,塌塌实实做个电工好了,不要去创造法轮功;经济学上没有创见?不要紧,一年一年教授和应用需求定律好了,不要去创造什么“经济学哲学”,那是皇帝的新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8-25 07:33:00
浮躁惯了。有几个安下来做研究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5 08:18:00
满口黑话听上去很拽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5 09:16:00

          薛兆丰知名度扩大的,恐怕是他批评汪丁丁的文章,标题为《走火入魔的汪丁丁》。薛兆丰批判汪丁丁不懂需求定律等等。不知道为何,这篇文章竟然在国内经济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而肇事者薛兆丰也达到了目的,收获了极大的名声。我读过汪丁丁的文章,尽管我不很赞成汪丁丁的一些观点,但坚决反对薛兆丰如此诋毁汪丁丁。其实,需求定律问题,国内外各类经济学教科书论述的已经非常清楚了,不知道薛兆丰为何还要诡辩?这里不妨谈谈薛兆丰是怎么诡辩的。譬如说,衣店里面的衣服很便宜的时候,没有人买。大家以为“便宜没好货”。后来店主涨价,反而买的人多了,这算不算需求曲线反向?薛兆丰说,价格升高,人们买衣服,是因为衣服的形象增加了,也就是说此衣服已经非彼衣服,所以,不能在同一个需求曲线上谈升降问题。薛兆丰这个诡辩很幼稚。按照他的逻辑,我们是否可以说,以前我们知道薛兆丰是一个礼拜洗一次澡,现在我们知道薛兆丰是一天洗一次澡。难道能说前后是两个不同的薛兆丰了?

KK薛兆丰大多数的文章,都犯了信口胡说的毛病。比如,薛兆丰说:“‘破窗理论’错得这么离谱,却依然非常流行,这恐怕要归功于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家。他们炮制的‘鼓励消费理论’、‘假日经济理论’、‘拉动需求理论’,都是半个世纪前‘破窗理论’的翻.” 我要提醒薛兆丰的是,首先,这个“理论”不是“半个世纪前”提出的,而是“一个半世纪以前”;其次,如果主张该观点的人都被归为“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家”,那么,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凯恩斯在经济学上属于“一知半解”了!薛兆丰的这个论断有几个真正有分量的学者认可?

文人相轻啊!

KK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5 10:17:00
以下是引用老鱼父在2008-8-25 9:16:00的发言:

薛兆丰知名度扩大的,恐怕是他批评汪丁丁的文章,标题为《走火入魔的汪丁丁》。薛兆丰批判汪丁丁不懂需求定律等等。不知道为何,这篇文章竟然在国内经济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而肇事者薛兆丰也达到了目的,收获了极大的名声。我读过汪丁丁的文章,尽管我不很赞成汪丁丁的一些观点,但坚决反对薛兆丰如此诋毁汪丁丁。其实,需求定律问题,国内外各类经济学教科书论述的已经非常清楚了,不知道薛兆丰为何还要诡辩?这里不妨谈谈薛兆丰是怎么诡辩的。譬如说,衣店里面的衣服很便宜的时候,没有人买。大家以为“便宜没好货”。后来店主涨价,反而买的人多了,这算不算需求曲线反向?薛兆丰说,价格升高,人们买衣服,是因为衣服的形象增加了,也就是说此衣服已经非彼衣服,所以,不能在同一个需求曲线上谈升降问题。薛兆丰这个诡辩很幼稚。按照他的逻辑,我们是否可以说,以前我们知道薛兆丰是一个礼拜洗一次澡,现在我们知道薛兆丰是一天洗一次澡。难道能说前后是两个不同的薛兆丰了?

薛兆丰大多数的文章,都犯了信口胡说的毛病。比如,薛兆丰说:“‘破窗理论’错得这么离谱,却依然非常流行,这恐怕要归功于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家。他们炮制的‘鼓励消费理论’、‘假日经济理论’、‘拉动需求理论’,都是半个世纪前‘破窗理论’的翻.” 我要提醒薛兆丰的是,首先,这个“理论”不是“半个世纪前”提出的,而是“一个半世纪以前”;其次,如果主张该观点的人都被归为“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家”,那么,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凯恩斯在经济学上属于“一知半解”了!薛兆丰的这个论断有几个真正有分量的学者认可?

文人相轻啊! KK 

很透彻的分析!

我想我是从薛写过这篇文章之后才知道有这个人的,

个人感觉,这和十几个经济学家批张五常是一个道理,

和有些影视明星故意搞绯闻一个道理:借名人“上位”。[em01]

技术方面可以看看这个帖。

https://bbs.pinggu.org/b29i349270p3.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5 12:12:00
以下是引用老鱼父在2008-8-25 9:16:00的发言:

          薛兆丰知名度扩大的,恐怕是他批评汪丁丁的文章,标题为《走火入魔的汪丁丁》。薛兆丰批判汪丁丁不懂需求定律等等。不知道为何,这篇文章竟然在国内经济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而肇事者薛兆丰也达到了目的,收获了极大的名声。我读过汪丁丁的文章,尽管我不很赞成汪丁丁的一些观点,但坚决反对薛兆丰如此诋毁汪丁丁。其实,需求定律问题,国内外各类经济学教科书论述的已经非常清楚了,不知道薛兆丰为何还要诡辩?这里不妨谈谈薛兆丰是怎么诡辩的。譬如说,衣店里面的衣服很便宜的时候,没有人买。大家以为“便宜没好货”。后来店主涨价,反而买的人多了,这算不算需求曲线反向?薛兆丰说,价格升高,人们买衣服,是因为衣服的形象增加了,也就是说此衣服已经非彼衣服,所以,不能在同一个需求曲线上谈升降问题。薛兆丰这个诡辩很幼稚。按照他的逻辑,我们是否可以说,以前我们知道薛兆丰是一个礼拜洗一次澡,现在我们知道薛兆丰是一天洗一次澡。难道能说前后是两个不同的薛兆丰了?

KK薛兆丰大多数的文章,都犯了信口胡说的毛病。比如,薛兆丰说:“‘破窗理论’错得这么离谱,却依然非常流行,这恐怕要归功于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家。他们炮制的‘鼓励消费理论’、‘假日经济理论’、‘拉动需求理论’,都是半个世纪前‘破窗理论’的翻.” 我要提醒薛兆丰的是,首先,这个“理论”不是“半个世纪前”提出的,而是“一个半世纪以前”;其次,如果主张该观点的人都被归为“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家”,那么,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凯恩斯在经济学上属于“一知半解”了!薛兆丰的这个论断有几个真正有分量的学者认可?

文人相轻啊!

KK 

关于衣服的例子,主要是信息约束不同了,我们不是因为“贵而买”,而是信息不足,误以为贵的衣服更好,用值更高,所以才买的,这个衣服的需求曲线,薛兆丰处理成了另外一条位置更高的需求曲线了。

关于“薛兆丰洗澡”的例子,你要是以洗澡为主题谈薛兆丰这个人,可以处理成二个不同的人的,你要是以人的其他特点,比如经济学知识或者写作水平为主题谈薛兆丰这个人,洗澡频率不同,仍可处理成同一个人。关键要看约束条件与你研究对象的,不能笼统谈的。

谁说的不重要的,不管他是凯恩斯、张五常还是薛兆丰,是你还是我,关键是说的东西的具体内容,说的内容的逻辑与实证方面有没有问题,有没有启发,这才是重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