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在眉睫。一方面,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消耗会让人们充满重回饥荒年代的焦虑;另一方面,每年中国的饭桌上浪费约2亿人的口粮。我们是该退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时代,换回青山绿水、健康食品?还是用基因调控、农药化肥来满足人类越来越“喂不饱”的食品需求?非此即彼的选择都不会代表未来农业的趋势。但无论何种选择,通过可持续的方式获取安全、健康的食品是农业最基本的目标。
1.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正不可阻挡地颠覆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现代农业应该是清洁、高效、美丽的。植物工厂的模式在欧美已经相当成熟,且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相比露天种植,植物工厂的效率可以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由于采用精准的营养供给和环境控制的无土栽培种植手段,植物工厂对于土壤、场地没有要求,无须农药防治病虫害,对营养肥料的使用量也是远远少于露天种植。必要时我们可以使用液体有机肥替代化学营养液生产,化肥本身无害,只是传统种植的过量和不恰当施用才会造成环境污染。对于有着耕地挑战的中国农业来说,植物工厂可能成为未来蔬菜规模化种植的方向。
2.生态农业在商业竞争的压力下缓步发展。只有在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中,经过自然选择的食品产出才更营养和健康,它们的免疫因子会通过食物链传递。专中国古代桑基鱼塘的案例堪称生态农业的经典,在种植和养殖间的循环资源利用,实现资源最高效的利用,并实现几乎零废物排放的有机生态系统。然而,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商业市场的竞争让生态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由于人类的干预,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自然灭绝的速度加快了1,000倍。人们食物链条上能够自然繁殖的家畜已经越来越少。换句话说,如果不借助人工手段,很多生活中最普通的物种将彻底灭绝。
3.新科技的应用将影响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控农作物的涨势和病虫害的威胁,从而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颇具争议的基因调控技术几乎让人成了“自然的主宰”——但农业专家普遍认为,目前难以预测转基因技术对于人和自然发展的长远后果。
很多人把今天由农药、化肥、工业污染导致的食品不安全问题归咎于科技的发展,但高科技本身没有是非对错,关键是技术持有者秉持怎样的价值观来应用这些技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让中国农村留守人群中大多数是低素质的老人和儿童,而缺乏科学认知的他们可能就是导致当前农业发展诸多问题的症结。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秉持生态价值观的跨行业高科技人才正涌入这个看似“低端”、“传统”,但又充满市场机遇的行业,成为中国新农业发展的变革力量。(源于千人智库,EWW141230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