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经济类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都看过、学过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小弟虽然不是正宗的经济类学生,但是凭借两年的几乎都是自学的过程,把此书看了个透。整个过程中的主要感受是,此书几乎都只在讲一家之言,即凯恩斯经济学体系(除了微观部分受各派认可的和宏观最后略讲了其他学派的)。但是仔细看了其第23章顿觉不爽,但这不爽是有原因的,而且原因有很多。
   其23章第一节主要论述西方经济学并非科学及其原因,但是相信有同学和我一样,看了这一节有一些想法。这一节主要说了这么些内容,其一:西方经济学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二、西方经济学不具有科学理论的内部一致性;其三、西方经济学体系不具有科学理论的积累性;第四、严苛的假设条件。所以,此部分得出的结论是,西方经济学不是科学,反而是科学主义。
   首先针对其结论发表一下自我感想,高鸿业老先生和其他编此书的这批人“虚伪”。为什么叫虚伪呢?各位想想,他们很多都是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学者,很多都是以经济学研究为毕生任务的人,如果他们捧着的对象都非科学,那他们这群人是什么?当然人也是非科学的人。为什么呢?既然他们都认为经济学都非科学,那死命研究非科学的人头脑是不是有点问题?所以甚至虚伪得自相矛盾。接下来对其以上四个内容发表本人不甚成熟的意见。
   说到西方经济学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一点我相信,并且书中列出了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四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没有实践的支撑。但是大家想想,经济学是什么学科?经济学是属于社会科学体系的学科门类,社会科学有个特点,那就是从复杂的现实中抽象出最本质和理想化的精华,来揭示现实的趋势,而不是来揭示完全拟合于现实的道理。事实上,社会科学的研究也不可能完全拟合于现实,因为现实的因果关系、影响因素和发生过程等纷繁复杂,岂是一门学科能完全探其究竟的?社会科学要想取得研究成果,必须站在抽象的角度而不是实践中完全考虑到各种因素,那么既然是高度抽象,脱离现实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就无法避免,那么在应用与实践过程中必然也具有局限性,这也无法避免,这就是理性认识的一般性和抽象性的缺陷,而且是无法消灭的。另外,这一点还说,西方经济学作为“公共认可的理论结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一定要符合东方国家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又不是普世的,为什么必须要符合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理论的前提?这不是占西方经济学的便宜吗?
   第二点说的是,西方经济学缺乏科学所应有的内部一致性,即科学理论体系中不能同时存在抵触的说法。书中还拿出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矛盾、市场机制能否自我调节、实证和规范研究的矛盾等等。在这里,我更加质疑,以上说法真的是抵触吗?进一步说,科学理论内部真的不能抵触吗?针对前一问,我当然对“抵触”表示怀疑,因为大家看了书就知道,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矛盾的根本在于假设条件不同,即对货币工资是否具有完全伸缩性和市场能够迅速出清的矛盾。这相当于这个情形:设x+y=1,那么2x+2y=2;设x+y=2,那么2x+2y=4,我们能说这个也矛盾吗?因为x+y=多少,鬼才知道,那么针对不同的假设得出不同的结论自然就不能算是科学的矛盾,对应于西方经济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各家怀着自己的价值并受自身价值观和立场的影响,对现实做出了不同的假设以建构自家理论体系并保持这个体系内在一致性,进而在表面上出现的矛盾,实际上是西方经济学内部站在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你能说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吗?而对于实证和规范的抵触就更可笑了,实证和规范是两种不同迥乎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且都各自支撑了一系列理论的建构,方法本身本来就是相互独立的,何来矛盾一说?就像两个人去不同的地方,一个人坐船,一个人坐飞机相似的道理。而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怎么来解释呢?其实这还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最好,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是普遍矛盾的,不存在无矛盾的社会。那么认识作为主观的并来源于普遍矛盾的客观,那么认识是不是也应该具有矛盾?当然应该,那么科学理论作为人们理性认识的一部分,也就无法完全摆脱矛盾的普遍性。
   第三点说西方经济学不具有积累性,它的发展是以他来推翻另一个他而实现,还举例凯恩斯定律和萨伊定律、卢卡斯的理论体系等。不过大家想想这个道理是不是和第二点一样呢?实际上就是在不同的角度(即不同的假设)看问题一样。同时,对西方经济发展史有过了解的人都知道,西方经济学的变革基础在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对理论变革的要求。在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之前,的确是萨伊定律统治者西方经济学思想,认为供给创造需求,进而得出西方经济具有稳定性、平衡性和持续发展动力。原因是当时西方经济在自由的信仰下不断创造神话而持续繁荣,如果能够有一种理论能够合理的解释,那么这种理论必然会成为信条,恰好萨伊定律满足了这个核心条件,因此被信奉。而经济大危机的到来使得萨伊定律和现实不相符合,并且新的情况急需新的理论来支撑并为之提出解决办法,自此,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直到上世纪70年代的滞涨问题,使得凯恩斯主义失宠,相继出现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供给学派。因此看得出来,真理永远是相对的,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而此书却说“这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改变其基本内容的理论体系显然谈不上什么永恒的科学真理”就太“忘本”了,即马克思主义的自己的话,因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永恒的科学真理,科学没有漏洞和失误就没有科学的发展。
   第四是说苛刻的假设条件违反科学的原则。对于此,之前也说过了,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其成果往往建立在抽象和理想化基础上的。条件虽说是苛刻,但是西方经济学在应用于现实的时候,并不是要完全应用于现实,而是视假设条件接近现实的程度来看应用于现实的程度,并评价现实结果的优劣程度。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世界的各现代化国家没有哪一个没有使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政策建议来维持经济秩序,并且现代经济的波动和危机比以前更能得到有效而迅速的控制,破坏性也减弱了,其根本原因就是相信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及其他经济理论。
   综上几点,作者认为,既然西方经济学具有这些功效,为什么还要如此贬低之?难道仅仅是彰显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正宗?岂不是门户之见?这种且迎且拒的态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其实本人也不懂他们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