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6228 17
2005-07-24
<P>——宁铂是我的老乡,是中国科大第一位少年班学生。还在我上小学时,他的天才事迹就出现在《思想品德》教材中,那时他是神童的代表。后来,我听说他考研政治没及格,只是中科大一位普通的讲师,今天居然看到他出家。我不觉得奇怪,只是感到遗憾。计划经济的思维不仅阻碍了经济增长,同样阻碍天才成长。不过,直到今天,当我们家乡一宣传“才子之乡”时,还总是不忘提及“培养了近2/3的少年班大学生”。</P>
<P></P>
<P><A href="http://news.sohu.com/20050721/n226395121.shtml" target=_blank>http://news.sohu.com/20050721/n226395121.shtml</A> </P>
<P> 宁铂、谢彦波、干政等这些当年最为耀眼的神童今归何处 </P>
<P>  本报记者 李海鹏 7月1日上午,那些穿着短裤和球鞋的中年男人站在母校宽阔的草坪 边互相拍照。这是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分别26年之后的首次班级聚会。在合肥 的烈日下,昔日“神童”们温和有礼,神态自信。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国外,却仍对这 所学校颇感自豪,渴望着能为它做点儿什么。那些要做的事情包括:为校友基金会捐上几 笔款项,开办几场讲座,以及为自己的班级树立一块价值10万元的纪念雕塑。 雕塑将刻有每个成员的名字,包括张亚勤,也包括宁铂、谢彦波和干政。 </P>
<P>  不过,在他们身后的校史馆里,关于这个班级的陈列却没有这么一视同仁。作为微软 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亚勤的名字在陈列柜中非常醒目。与此不同的是,在几张有宁 铂、谢彦波和干政出现的图片下面,他们仅仅被写作了“少年班同学 ”。 </P>
<P>  这3位当年家喻户晓的“神童”的命运,发人深思。 </P>
<P>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 </P>
<P>  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 </P>
<P>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中科大校友、盛元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张树新回忆说 ,“那时他们在整个国家都是绝对的明星。” </P>
<P>  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 </P>
<P>  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 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 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 </P>
<P>  他被称为“神童” </P>
<P>  受宁铂影响最深的是当时的孩子们。这个超乎寻常的“神童”刺激了望子成龙的家长 们,促使他们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相当多的孩子因此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多么平凡无奇 。一些受到激励的孩子效仿宁铂,开始超前学习并跳级,另一些孩子则倍感压力。 </P>
<P>  “当时父亲拿着报纸,对我说,‘看看人家宁铂,再看看你!’我立刻觉得,如果宁 铂愿意做他的儿子的话,父亲一定会把我像垃圾一样丢掉。”多年以后,毕业于北大物理 系的习路平回忆说,“那种痛苦、伤心的感觉我至今不能忘记。” </P>
<P>  类似事例决非个案。宁铂在1980年代早期的影响力是如此之高,以至20多年后,有人 把他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当年的“时代人物”。 </P>
<P>  一切都源自一封信。1977年,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致信当时兼 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举荐这位江西赣州八中高二级的少年天才。其时 ,中国百废待兴,举贤正是要务。当年11月3日,方毅副总理批示当时为中科院下属单位的 中国科技大学:“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P>
<P>  中国科技大学派人到赣州考察宁铂,准备进行“破格”的教育,接着又为此成立了中 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P>
<P>  当时聪慧的孩子并非只有宁铂一个。“在赣州八中,当时就有许晋、潘辛菱和陈英3人 与他不相上下。”当时的班主任余深贵回忆说。在中科大特别组织的考试中,排名第一的 是许晋,宁铂只考了第二名。 </P>
<P>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宁铂被公众看成是“神童中的神童”。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 ,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1978 年3月,宁铂和谢彦波由此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而其后 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P>
<P>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来它被认为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现代化的 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 观点在会议上重新提出。闭幕式上,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 这一时期后来即被称为“科学的春天”时代。 </P>
<P>  整个国家对科学的热忱,使得对宁铂的各种赞美也达到了最高峰。 </P>
<P>  1978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后来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在《光明日报 》上读到一篇报告文学。看完之后他激动了整整一天,然后又整晚没有睡觉。这是他第一 次知道“神童”宁铂的事迹。几天之后,张亚勤跳了级。6个月后,他也考入了中科大少年 班。 </P>
<P>  这一年最吸引读者的新闻是,13岁的宁铂与方毅副总理下了两盘围棋并获全胜。报刊 上发表了宁铂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的照片,这个葡萄架很快就成了新生和外来客必 须参观的地方。在纪录片里,宁铂率少年班同学仰望夜空、为同伴们指点星象的镜头留在 了很多人的记忆中。 </P>
<P>  人们对宁铂的兴趣之浓厚,已使报纸的传播能力不能匹配,他的故事甚至成为了手抄 本的题材。 </P>
<P>  在这一年,就读于安徽省庐江中学的干政看到了这些手抄本中的一份。在考入少年班 之后,干政告诉老师,他是受宁铂的影响才来到这里的。他记得那份手抄本被太多的人传 阅,纸张又破又旧,边缘卷了起来。 </P>
<P>  同样,谢彦波也被“选中”了。“宣传宁铂是因为他最有名,”一位当年的少年班校 友说,“宣传谢彦波则是因为他年龄最小。” </P>
<P>  很快,谢彦波天真的微笑、算术板书的背影,也出现在了媒体刊登的照片上。其后几 年中,中国科技大学的招生广告上都有他的身影。尽管他还系着红领巾,又是一个畏惧与 人交往的孩子,还是被安排经常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 </P>
<P>  相比之下,干政当时受到的宣传并不多,不过这只是与宁铂和谢彦波相比而已。在当 时一本名为《神童的故事》的畅销书中,就写有“干政切瓜”的故事:当时少年班的招生 老师提问干政,对一只西瓜横竖各切多少刀,那么会留下多少块西瓜 ——数字不断上升, 12岁的干政却始终对答如流,直到招生老师惊其为天才。 </P>
<P>  许久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如今,谢彦波也持 相似的观点。 </P>
<P>  他们都曾表示,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P>
<P>  个中原因,正是多年以来甚少公开过的事实:在那宁铂与谢彦波的时代,两个主人公 自己却忍受着苦闷的煎熬。 </P>
<P>宁铂的“逃亡” </P>
<P>  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P>
<P>  直到毕业之后很久,宁铂还在不断地回忆自己赴中科大报到前一天的那个上午。那天 他被倪霖叫到了家里——一切因倪霖的举荐信而起。倪霖说,自己对他有两点担心。这两 点是: </P>
<P>  1.宁铂被捧得太高,如在天上,希望他自己能够清醒认识;2.跟别的孩子不同,宁铂 早熟,早恋倾向严重,尽管他的父母都还没觉察到这一点。倪霖警告说,如果宁铂去招惹 女孩子的话,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他自己。 </P>
<P>  宁铂在1994年说:“遗憾的是,那些年我几乎把这些话给忘了。” </P>
<P>  在宁铂自己看来,青春期是把双刃剑。比当时大多数孩子早得多,宁铂11岁就进入了 青春期。这使得他相对成熟,在学习时拥有比同龄人更强的自控能力。不过发育与年龄之 间的落差,似乎又让他备尝苦闷的滋味。 </P>
<P>  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不仅擅长围棋、中医,还是张树新组织的“星期天”诗社的 成员。尽管如此,以当时中科大 11∶1的男女生比例,以及他的比别人更小的年纪,实现 浪漫憧憬的机会还是相当渺茫。另外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他身材矮小,在女生面前的 魅力值并不高。 </P>
<P>  真正的苦恼大约出现在16岁左右。“当时明显地看得出来,他对女孩子感兴趣,”张 树新回忆说,“但是他就那样 ——我是宁铂啊——不说,绷着。” </P>
<P>  她对宁铂的印象是,极端自尊,又极端自卑。不过,她相当欣赏宁铂的一点:尽管看 上去似乎不通人情,实际上他却相当绅士。 </P>
<P>  对于当时的少年班来说,类似的问题并不典型。入学时谢彦波11岁,干政12岁,他们 的青春期焦虑还要在几年之后才能出现。 </P>
<P>  大多数孩子是如此之小,以至班主任汪惠迪不得不在早上帮他们冲奶粉,有时还要为 每人煮上一个鸡蛋。除了白天的文化课之外,下午她还要给他们加上一节当时学校里还没 有开展的体育课。晚上她要去查房,替他们关灯。 </P>
<P>  即便是在“神童云集”的少年班里,宁铂的聪明程度也让大家钦佩不已。不过,他在 课业方面的表现并不出色,不及格的科目甚至多过了一般同学。然而外界的赞美仍在继续 ,公众意义上极具天赋的宁铂形象从来就没有被否定过。 </P>
<P>  “其实当时宁铂就不行了。”27年后,当年的同学彭兴说,“他的成绩很一般,而且 表现出来的性格很怪。” </P>
<P>  尽管如此,一条通往圣殿的道路一直铺到了宁铂和谢彦波的面前。这座圣殿就是在当 时中国科学界红极一时的理论物理。 </P>
<P>  宁铂、谢彦波和干政3人的专业都是理论物理。干政显然适合这一领域,CUSPEA考试的 优秀成绩就是证明;谢彦波的天赋更为明显,甚至在很多年里被周围的人半开玩笑地称为 “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相比之下,宁铂与物理学的结缘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错误。 </P>
<P>  在赣州八中时,宁铂的物理成绩就在各科目中较弱,更重要的是,他对它缺乏兴趣。 </P>
<P>  入学一年后,少年班学生开始选系。宁铂告诉汪惠迪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 。”汪惠迪帮宁铂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这是他第一次试图离开科 大,也是失败得最干脆的一次。“因为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 如今汪惠迪说。 </P>
<P>  她把报告交给了教务处长,报告立刻就驳回了,原话是,“既来之,则安之。” </P>
<P>  对天文学的爱好受阻之后,宁铂把它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象学”的研究。在中科大 内部,宁铂的“怪异”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彭兴觉得,宁铂后来对宗教和气功 的执著似乎与这一时期的爱好也有关系,“当时他就神神道道的。” </P>
<P>  离开少年班16年后,宁铂曾私下回忆说,自己当时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舆论的过分 渲染。 </P>
<P>  “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他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 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 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P>
<P>  本科毕业之后,他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不过,这已经是他能 创造的最后一个记录了。 </P>
<P>  1982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 成了体检,然后放弃了。第 3次,他又进一步,已经领取了准考证,但是在走进考场的前 一刻又退缩了。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 正的神童。不过汪惠迪以及身边的很多人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恐惧失败。 </P>
<P>  在第3次退缩时,学校的一位老师抓住了他,逼他去考,他声称,再逼的话他就逃跑。 </P>
<P>  宁铂一直想逃跑。他很少做物理学科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 1980年代后期,在科大天体物理系的课堂上,他开始向学生询问托福考试的情况。1989年 、1990年、1991年,他连考3次托福,均未过关。 1988年结婚之后,他练习气功,吃素, 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1993年,因为与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门,四处游荡 了半个多月。这之后两年间,他一度下海,最远跑到了海南,最终却不得不回到科大。 </P>
<P>  1998年,宁铂参与了一次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探讨“神童教育”。当年的一则报 道说:“节目录制期间,宁铂频繁抢过话筒发言,语速很快,情绪激烈,猛烈抨击‘神童 教育’。周围观众不时发出笑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 “第一神童”的倾诉已经无人倾听,属于他的时代彻底烟消云散了。 </P>
<P>  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他又一次失败。 </P>
<P>  再一年后,他成功了。 </P>
<P>终生的缺陷 </P>
<P>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 </P>
<P>  彭兴生于1963年1月,入学时16岁,是少数的几个超过15岁年龄限制的学生之一。入学 之后他接受的任务之一就是“看着”谢彦波。 </P>
<P>  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差,自视甚高,尤其不懂如何与人交往。入学时他刚刚11岁 ,此前只有小学5年级的人生经验。在中国科技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第一次走进校 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 </P>
<P>  谢彦波受到困扰的时间要比宁铂晚得多。他回忆说:“在少年班的最初阶段我年龄还 小,对外界的宣扬没什么太多的感觉。”第一个学年过去后,打牢了基础的谢彦波选择了 物理系。从此,这个系着红领巾的大学生的潜在天资得到了充分表现,一路成绩骄人,直 到毕业。 </P>
<P>  不过,从入学时起,老师和同学们对谢彦波的担忧就从没消散过。 </P>
<P>  “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 重。”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 时的,而是终生的。”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少年班成员承认,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 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学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 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 </P>
<P>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19 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 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这段最 为春风得意的时光,却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P>
<P>  “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汪惠迪说,“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 士。” </P>
<P>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谢彦波可谓因祸得福,得以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 授学习,后者在1976年因为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在沃 德罗普的著作《复杂》中,这位教授被描述为一个深邃而傲气的人。 </P>
<P>  对安德森来说,谢彦波的性格中有着令人无法容忍之处,那就是比他本人还要傲气。 </P>
<P>  “我的论文不讨他的喜欢,”谢彦波说,“写的是他的理论的不对。” </P>
<P>  在普林斯顿的中国同学圈子里,谢彦波与导师不睦,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P>
<P>  本来,事情并非毫无转机,可是恰在这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 授事件。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时,谢彦波被怀疑为潜在的危险。中 国科技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这意味着后者的留学生涯的结束。这件事情 后来在中科大内部争议颇多。 </P>
<P>  此前有传闻说,谢彦波曾用手枪或菜刀威胁过安德森。记者就此向谢彦波求证,他神 情自然地予以否认说:“那我没有,我没有。” </P>
<P>  同样铩羽而归的还有干政。他与谢彦波的轨迹惊人的相似:都是在普林斯顿,都是学 理论物理,都是与导师关系紧张。 </P>
<P>  回国后,物理系的一位主管老师找到了干政,表示他可以回科大读博士。令大家惊讶 的是,干政拒绝了。几年之后,在家赋闲已久的干政又表示想到科大工作。这一次科大没 有同意,当时科大聘用教师已有新规定,博士文凭是必要条件。 </P>
<P>  就在4年前,汪惠迪老师还劝干政再去读博士,干政表示不想读了,他不信再花一年时 间还找不到一份工作。 </P>
<P>  这一年的努力最后也化为了泡影。在此期间,他的精神疾病时好时坏。最终,干政被 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房间里。 </P>
<P>  相比之下,谢彦波的“运气”要好一些。他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 作。很快他结了婚,没有什么积蓄,分到了一套楼下总是有人打牌的小房子。在持续不断 的烦恼中,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才结束了往日的梦想。 </P>
<P>  做不成普通人 </P>
<P>  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P>
<P>  多年以后,每当谈及少年班,中科大校方必定提起张亚勤,以证明少年班教育的成功 。少年班同学彭兴认为,后者的成就恰恰得益于当年的默默无闻。 </P>
<P>  “其实他和谢彦波的情况差不多,刚来的时候年纪都小,基础都不行,跟着课程都很 吃力,但是天分比较好。”他说,“他们俩的差别,就在于谢彦波被宣传得太多,心理压 力大,人也容易张狂。张亚勤受到的宣传就很少。” </P>
<P>  对于3位“神童”的人生路,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当 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她说 ,“可是,我们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当时她不希望这几个最有名的孩子受到太 多的报道,也一再告诫他们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但均收效甚微。 </P>
<P>  “那个年代需要一个宁铂去唤醒人们对于教育和科学的重视,这种需要形成巨大的压 力,最终却压垮了宁铂。”秦禄昌说。 </P>
<P>  当年的秦禄昌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则在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系担 任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 </P>
<P>  在6月30日的同学聚会上,有些当年的少年班同学说,这也许是人生的宿命,因为3位 面临问题的昔日神童在童年时期都曾经表现得比较孤僻。不过,立刻有人反驳说这不是问 题,“就本来的性格来说,少年班里有几个开朗外向的?” </P>
<P>  当年的少年班同学,如今供职于旧金山议价金融机构的裴益川说,人生路上变量太多 ,很难说清楚什么才是宁铂等人的麻烦的真正制造者。 </P>
<P>  “也许我们看到的都是皮毛呢?”他说,“也许这是高智商群体中必然出现的宿命呢 ?” </P>
<P>  程陆华的看法与此接近。她是宁铂的前妻。她也相信,造成宁铂等人的问题的因素是 无限复杂的。正因为这一原因,在前些年,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反对矫枉过正,与前夫 的思路一直存在分歧。她像别的家长一样,要用约束的、规划的方式培养孩子。宁铂则坚 持,决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应任其自由发展,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他对 孩子惟一的教化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地去爱人,关心人。 </P>
<P>  实际上,在成年之后,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 已经难以实现。 </P>
<P>  张树新说,宁铂等人的麻烦,恰恰在于没有人会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待。实际上,即 便是在1996年前后,一些媒体报道宁铂“只成为了一位讲师”之时,众人的叹息仍然基于 这位“少年天才”拥有着杰出禀赋这一前提。 </P>
<P>  9年之后,情况又大不相同。如今人们已经忘记了追问宁铂、谢彦波和干政的去向。他 们的名字几乎不再出现在新闻之中。即便是宁铂的父亲宁恩渐,也已经放弃了过去的所有 幻想。他现在的期望只是,儿子能够重新回到科大工作。 </P>
<P>  “宁铂还在学习,他还没有完蛋。”这位父亲倔强地说,“我相信他有一天会回来的 。” </P>
<P>  宁恩渐拒绝透露儿子的行踪,因此记者最终也没能找到宁铂。在网络上搜索他的相关 信息,同样没有任何线索。 </P>
<P>  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记者找到了宁铂建立的一处同学录,成员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就 是他自己。网站记录的建立时间表明当时他已出家为僧,不知身在何处。那是2004年元旦 的晚上。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7-24 17:37:00
现代版《伤仲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30 11:40:00
只是众多“造神”、“树典型”运动中的一个产物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30 12:20:00
毁人子者,其无后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30 16:26:00

呵呵,悲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30 17:19:00

理性为自然立法!悲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