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的院士制度与教育、科技体制机制密切相关,而后者又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较大,整体上行政色彩大过学术。与之相关的教育、科技资源的配置也是行政化的,在较大程度上不是基于学术规律和追求学术卓越。目前院士制度种种弊端均脱离不掉此问题根源。
将与院士称号捆缚的行政级别和待遇等制度安排脱钩
为什么中国许多ZF官员挤破头想被增选为院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院士背后实质性的副部级行政级别待遇安排,使之具有经济和行政双重意义,也成为行政升迁与学术加码的一条路径。同时,近些年来,随着隐藏在院士头衔背后的过多附加值,以及来自学科、部门、行业、地区、单位等的种种利益叠加,如院士楼、配专车、高年薪等等,也使得院士增选丑闻不断。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得到同领域国际公认的华人顶级学者在国内院士近几轮增选中被淘汰,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如不加以遏制,将使得院士群体的整体质量和声誉下滑。
显然,剥离与院士头衔相关联的行政级别和待遇等制度安排,强化院士称号的荣誉性、学术性、纯粹性,势在必行。
在大学评价和学科评价中淡化和降低院士指标的权重
过度重视院士的指标评价体系及与之相关联的科技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带来的后果就是各高校、科研机构乃至企业对院士身价的哄抬,竞相给出高价码来拉院士加盟,抢夺话语权和资源。很多院士在这种利益追逐中也是身兼数职甚至数十职,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科学研究。在美国,一个国家科学院院士给所在单位带来的更多是学术声誉,而不是ZF的直接的科技教育资源倾斜。
并且,在学术领域内设置一个最高的职衔,是有悖于学术自由和创新创造的,应该鼓励科研体制的分散性和竞争性。具体到大学评价和学科评价,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还是原创性研究。师资当然重要,但是这个师资质量的衡量更多的不应该是靠头衔、称谓,而是靠对知识大厦的贡献,那些基础性、原创性的贡献。如果院士作为中国最高学术荣誉之一的群体,在学术上没有较强的国际话语权,对人类共同面临的知识方面没有创新,没有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没有原创性的研究,对学科的发展没有贡献,那显然是不利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
以经济科学为试点将社会科学逐步纳入院士制度体系
在将院士制度回归学术本质的同时,中国也需要将社会科学逐步纳入到院士制度体系中,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的平衡发展。自然科学重要,社会科学可能更重要,因为它是决定方向、战略、愿景的,牵涉面非常广。
并且,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应用到其他社会科学门类乃至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所以,经济科学最具有纳入院士制度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源于千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