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经济学”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蒂姆•哈福德
经济学和摇滚乐并不一定是密不可分的,但今年夏天的空气中飘荡着某种东西:来自音乐产业的三个不同的(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案例吸引了我的注意。
第一个案例来自音乐产业的前线:据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金钱星球》(Planet Money)栏目报道,说唱、乡村、摇滚跨界艺人摇滚小子(Kid Rock)一直在与票贩子展开斗争。
票贩子的存在长期以来一直令微观经济学家感到困惑:倒票的整个商业模式——即买入定价过低的门票、再以较高的加价将这些门票重新出售——看起来似乎只有在门票定价低得离谱时才办得到。那么摇滚明星们干嘛不直接提高票价呢?
对此有很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对摇滚小子来说,事情非常简单:他所制作的是蓝领音乐,因此收取过高的票价并不合适。乐迷们或许愿意为一场音乐会的门票支付数百美元,但如果摇滚小子自己试图收取如此之高的票价,则会引发粉丝的不满。
摇滚小子提出的解决方案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安排大量演出场次,以确保即便票价定在20美元的较低水平,市场中仍然有票供应;二是对靠近舞台的位置发售少量定价极其昂贵的门票;三是通过抽奖的形式向购买低价票的观众分配最好的座位;四是通过无纸化门票以及身份核对避免门票被转手出售。据《金钱星球》报道,以上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成效:演唱会上座率很高,但你还是可以从官方渠道买到20美元一张的门票。
第二个案例与全球化有关。费尔南多•费雷拉(Fernando Ferreira)和乔•沃德佛格(Joel Waldfogel)在新近发表于《经济学期刊》(Economic Journal)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由MTV和YouTube主导的世界里,各个国家的本土音乐文化是否正在被来自美国的文化舶来品所扼杀。费雷拉和沃德佛格收集了超过100万份数据,覆盖了22个国家的音乐排行榜,有的数据可追溯到1960年。事实上这些数据基本上涵盖了全球音乐市场,用来估算音乐产业的销售额。
初看之下,对美国文化霸权的担心似乎是有道理的:全球音乐销售额中有60%都是由美籍艺人贡献的。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美籍艺人在全球音乐销售额中所占比重曾经高达80%,此后戏剧性地被英国夺走了大片市场份额(不过如今英国在全球音乐产业中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各国只有不到50%的音乐销售额来自本土艺人——即法国艺人在法国的唱片销售额,或者巴西艺人在巴西的唱片销售额。到了2007年,本土艺人的销售额权重达到了约三分之二。本土制作音乐迎来了复兴——这表明全球化的影响远比我们设想的复杂。
今年夏天的最后一个摇滚经济学案例来自艾伦•克鲁格(Alan Krueger),他是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的经济顾问委y会主x。在近期的一次演讲中,克鲁格试图将音乐产业的现状与美国中产阶级所面临的威胁进行类比。他的核心论点是:音乐界就和现实生活一样,有钱人越来越富,其他人则被远远抛在后边。
克鲁格指出,导致这一局面的部分原因在于,技术变革使得赢家通吃型分配模式成为可能。他还颇有说服力地指出,是成为越来越富的赢家,还是成为落败者,通常只是运气说了算。
但对此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克鲁格一直称赞奥巴马总统的施政重点是应对这些问题的解药:改革医疗卫生系统,鼓励学前教育,为贫困社区重新注入活力,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并对银行家以及首席执行官们的高昂薪酬口诛笔伐。我认同克鲁格提出的问题,但我怀疑这些措施是否能使这些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驾驭市场力量、回报中产阶级、同时还实现利润绝非易事,或许克鲁格教授应当向摇滚小子寻求建议。
译者/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