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报表显示,刚毕业的大学生参加工作后不久,就会出现辞职的现象,其中一年内就有30%的同学离职,而且主动请辞的占一半。X职场招聘针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个总结,汇总出新大学生“闪辞”的原因可以分为7个。
1、对单位无法认同
报到后,大学生最先感受到的是单位的文化氛围。多数同学会把陌生的单位文化氛围与熟知的大学文化氛围进行比较,从而产生不适应的感觉,进而对单位文化失去“认同”。
2、与自我期待有落差
新入职的大学生,心中满腔热情,希望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大展宏图。可是到单位后,才发现自己被“忽视”了,自己好的设想得不到实现。
3、不适应工作环境
面临紧张的竞争环境和工作压力,多数大学生在心理上是准备不足的。大学时懒散的生活方式一旦养成,就很难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遇到困难就会产生“逃避”的想法。
4、把工作当成跳板
有少数大学生不喜欢接收单位,但因为单位能解决北京户口,暂时没有更好的选择,或者尊重父母的意愿等原因,强迫自己去报到。用这样的心态去工作,“闪辞”也是很正常的。
5、不看好单位发展前景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单位面临生存的竞争。昨天还是非常强势的企业,没有几年就“破产”了。有些同学在求职时,对单位的未来过于理想化,没有看到单位存在的危机,所以报到后,大失所望。
6、对工资待遇不满
工作后,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是非常大的。同学们面临着成家、育子、照顾老人等问题,“处境”非常难的。同学们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也希望能找一个收入高的单位工作。
7、不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
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并不喜欢。有的同学善于与人交往,愿意到外边跑,适应做营销工作,可是领导非让他做资料整理工作。有的同学专业不对口,对工作毫无兴趣,上班时常常闷闷不乐。
当然,“闪辞”前一定要对辞职后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经济来源、生活安排、家庭内部安排,辞职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很可能影响到整个家庭。
对于已选择“闪辞”的人,要注意重返职场的时间。通常而言,离职后三个月以内是重新就业的黄金时期,三个月后尚未找到工作,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超过六个月,基本上已达到心理承受的极限,会并发很多问题,对职业发展十分不利。因此,“闪辞”需要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成为一场职业“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