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考试情况分析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光华金硕专业课考试科目的变化,10年之前微观必考而金融统计二选一,03到05年微观占75分,06年到10年微观占90分。10到12年只能考微观和统计(10年金融硕博项目好像还可以选金融,不过现在统考已经没有硕博连读),微观分值依然是90分,足以看出光华金硕项目对于微观的重视,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个说法“得微观者得专业课”。但13年的改动非常之大,不仅把金融列为专业课可选科目之一,更是对微观金融统计这三门课一视同仁,任选其二,各占75分。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应该对所选两门课平等看待,以免出现偏科的情况。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三门课选择哪两门。由于12年考过统计,我对三门课都有一定的了解,在此简要说说选考三者各自的优缺点。
微观:优点在于知识点分布固定,几个重难点拿下后基本就没问题,而且掌握之后不会出现一道题完全动不了手的情况,能比较稳定地拿到高分。缺点在于课程难度大,数理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学习这门课的压力会比较大。
金融:优点在于难度不大,历年题型比较固定,也能为复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任何情况下,面试问题都是以金融为主)。缺点在于课程多,而且三门课学起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知识点有些杂,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是由于主观题的存在,金融的高分难拿,以13年专业课为例,选考微观金融的最高分为138而选考微观统计的最高分为146。
统计:接触得并不多,以下也只是个人浅显的看法。优点在于难度不大。缺点在于知识点比较多,且公式比较复杂难以记忆。
2.4 阶段复习计划
以7月份开始备考并选择微观和金融的应届跨考考生为例,具体时间安排由个人不同情况自主安排。
7月初-8月初 微观第一轮(无微观基础的考生可选用现代观点,有基础的同学可以选择难度更大的教材)
8月初-9月初 微观第二轮(第二轮教材可选用尼克尔森或者平老师的。事实上,现代观点比较厚,跨考生一个月难以看完,但要兼顾三门公共课的话,应该果断结束第一轮,这并不会对微观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金融第一轮(讨厌背书的话可以先看财务管理和证券投资两门,这两门课有比较多的知识点重合,一起复习的复习的话比较轻松。记忆力比较好的话可以先看货币银行学,知识点基本靠背)
时间上有冲突的话,微观和金融之间优先微观。此时不用急着去做微观的题目,否则会很受打击。而财务管理最好是看完一章就做课后题,个人认为这样学习财务管理的效率会很高,一遍足矣了。条件允许的可以在这个时候上个专业课强化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会对自己系统的复习起到很大的作用。
9月初-10月初 微观第三轮(第二轮的教材比较难,特别是平老师的十八讲,此时仍可以反复看教材,但要适当地做一些课后题了)
金融第二轮(如果第一轮选择先看货币银行学的话,一个月的时间足够了,可以开始学习另外两门课,复习计划参照以上。但是第一轮选择先看财管和证券的话,一个月的时间比较勉强,此时可以继续第一轮的计划,完成之后再看货币银行)
10月初-11月初 微观第四轮,培养答题感觉和技巧,可以报个专业课专题突破班(这时候要开始疯狂做题了,也许之前几轮的教材仍然有很多地方不懂,不用心急,做题会帮你解决一大部分。题目来源参照之前推荐的资料)
金融第三轮(做课后题,背货币银行学的知识点)
11月初-12月初 反复做真题的阶段,这个时间段的安排很难固定下来,绝大多数考生都会觉得时间不够,各门课都有不足之处,所以具体安排视各科进度而定。但想强调的一点是一定要去做真题,而且是独立完成,在此之前绝对不要去翻参考答案。有的机构提供冲刺课程,模拟考试会起到很大的心理平衡作用,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北大的海研教育。
最后,我想说一下自己两年来,真实的专业课备考时间安排。
12年9月初-10月14日看的是朱善利老师的微观,10月15日-11月17日看的是平老师的十八讲,11月18日-11月28日看的是蒋老师的高微(这也是我极力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尽管看似很多数理推导,但这本书的思路清晰,内容也比较生动,看起来真的比较轻松),11月30日之后便是疯狂地做题,课后题和真题。统计在12月中旬开始,十多天的时间,完全是自己备考过程偏科了。
13年9月初-11月中旬看财管和证券,货币银行学是从10月中旬开始看的,看得比较头疼,11月后开始背货银的知识点,同时开始做财管和证券的各种课后题,最后我做过的包括刘力老师的公司财务,罗斯的公司理财和博迪投资学的课后题。最后开始做真题。微观由于第一年看得比较多,我整个备考过程花的时间非常少,大概在10月份有3天时间看了看委托代理模型,做了些相关的题目,然后12月底花了几天时间把光华和中心的微观真题做了一遍。
2.5 复习备考建议
几点建议
1:有关于学习计划的问题,的确严格的学习计划有助于备考,但绝对不是在你被计划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情况下,我认为学习计划只是作为一个目标激励自己。13年的备考过程,我也订立了很多学习计划,基本没有完成的,但我并不会因此而谴责自己,相反我会为自己比较接近计划而感到高兴。事实就是如此,无论是否高估了自己,大部分人都会制定难以完成的学习计划。就像在上面我所提到的阶段复习计划,基本上就是在备考初期为自己所订立的,但是却与我的真实备考时间安排有巨大的出入。不要让计划成为束缚你的框架。
2: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得专业课者得天下这一说法早已过时,以13年成绩为例,光华前30名的公共课平均成绩已经突破了292。所以备考过程中万万不能偏科。这也是我的经验教训,12年政治59,总分离复试线差了4分。
3:心态放平,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但同时却要有比较高的目标。13年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初试前五,有幸做到了。谁都有懒惰的心,较高的目标能赶跑惰性。
4:考研是个很无聊的过程,花半年时间学四门没有什么作用的东西,生活犹如吃斋念佛般平淡,在教室学习的时候可能意识不到这个,但在寒冬夜晚一个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时候就会有这种念头:我是为何而考研。相信大部分考生都会有这种经历,有关这个问题我没有找到答案,但我们不该为此而感到烦恼,有时候做事情并不需要理由。
三、参考书目重难点知识梳理
微观:微观的知识点不多,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大块。
消费者专题、生产成本利润即厂商专题、完全竞争与一般均衡、垄断、寡头垄断与博弈论(把这两个放在一起可能比较奇怪,不过我认为寡头垄断本质上就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博弈论)、不确定性、生产要素市场、委托代理模型(内容上来说这属于微观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历年真题从未涉及过这方面内容)。简单分析,消费者和厂商这两个专题必考,有时候是两道题有时候是一道题,寡头垄断与博弈论必考,而且在微观是90分的那几年特别难,但在现在这种三选二的安排下必然要平衡三门课的难度,预计博弈论应该不会太难。垄断与完全竞争会结合厂商理论一起考。生产要素以及委托代理则极少有相关题目。
金融:首先从初试的角度来看,金融三本书里面有很多知识点是不考的。历年金融的题型非常固定。CAPM模型一道题、MM定理一道题、货币银行学一至两道题、还一道题一般是公司财务里的知识点比如并购之类的,最后一道期权期货的压轴大题。所以单纯看知识点的话就那么几个,CAPM、MM、期权期货、央行职能以及货币政策,这几个几乎是必考内容。13年的金融题目是非常简单的,难度远低于10年之前,所以预计之后的难度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