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情绪管理的新理念 
 
  情绪管理并不是说不发脾气,而是强调“情绪的适当表达”。
  
 
 情绪管理并不是说不发脾气,而是强调“情绪的适当表达”。《中庸》指出,能够控制喜怒哀乐就是“中”,能够协调喜怒哀乐就是“和”。“中”,天下至高原则;“和”,天下至高道德。情绪管理大师戈尔曼博士也指出,情绪管理不是情绪压抑。下面是现代企业员工情绪管理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理念。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在工作中,我们要先有好的情绪,才有好的行为。管理其实很容易,符合人性的管理就是好的管理。管理中融入对人性的了解,就是要求管理要符合人的内在需求,这样才能使员工保持好的心情,也就是在管理中要考虑情绪因素,脱离情绪管理的“人性化”管理不存在。
 
  张良桥上得兵书
  汉代“开国三杰”之首的张良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策略家、第一兵法家。他年轻的时候,国家被秦始皇消灭,他倾家荡产雇佣一个大力士,欲杀秦始皇,却未成功,后来被朝廷通缉,于是就隐居于一个小乡村之中。张良每天早上都去散步,有一天经过一座桥的时候,有一位老人坐在桥上,看到他走过来,就将自己脚上的鞋子朝桥下丢,然后指着他说:“帮我捡上来!”
  张良当时很生气,想揍这个老人。后来想想,不能跟老人家计较,就下去把鞋子捡上来。岂知老人又命令他:“帮我穿上!”他犹豫了一下,但想想既然已经捡回来了,就帮老人穿上好了。鞋子穿上之后,老人很高兴地对张良说:“五天以后到你这桥上来,我会送你一本书。”
  五天以后张良依约前往,老人坐在桥上,看到他便大发脾气说:“年轻人跟老头子约会还会迟到,五天以后再来!”五天以后张良又去,看到老人又已坐在桥上,老人又对他发脾气说:“五天以后再来!”
  五天后,这一次张良半夜就去了,过一会老人来了,看到他已经在那里,就非常感动地说:“孺子可教!”然后送给他一本“兵书”。
 
  这位老先生在传张良兵书之前,先故意激怒他,原因何在?因为一个人学问再好,智商再高,如果情绪管理能力不强,有了学问也没用。
  孙子认为:你要差遣人,要让他做得心甘情愿、全力以赴,就要让他觉得那是他的事,他在做自己的事。而员工会不会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情来做,与他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修养极为重要。
 
  活在当下
  研究发现,许多心理疾病都是因为沉湎于过去及对未来的过高期望而产生的,所以进行情绪管理要认识到“当下的生活”是最重要的。
  禅的智慧要求禅修者“活在当下”,注重当下的生活,寻找当下的快乐。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这就是禅修的正念。
  情绪管理与禅修是一样的,要从当下实现自己的内心平和开始。试看我们身边的小孩子,他们天真快乐,他们对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很关注,这些细节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他们在玩耍中,享受小花、小草、蚂蚁、小鸟带给他们的快乐,这就是活在当下。工作中,每个员工要学会欣赏生命中美丽的风景,包括欣赏身边的每一个同事,享受工作的过程,而不要过多地被过去和未来所牵绊。
 
  卡耐基的快乐计划——只为今天
  卡耐基根据快乐原则,为自己及世人制订了一个快乐的计划,计划的名字叫做“只为今天”。
  (1)只为今天,我要很快乐。假如林肯所说的“大部分的人只要下定决心都能很快乐”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快乐是来自内心的,而不是存在于外在的。
  (2)只为今天,我要让自己适应一切,而不去试着调整一切来适应我的欲望。我以这种态度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业和我的运气。
  (3)只为今天,我要爱护我的身体。我要多加运动,善自照顾,善自珍惜;不损伤它,不忽视它,使它能成为我争取成功的最好基础与条件。
  (4)只为今天,我要加强我的思想。我要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不要做一个胡思乱想的人。我要看一些需要思考、需要集中精神才能看的书。
  (5)只为今天,我要用三件事来锻炼我的灵魂:我要为别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要让他知道;我还要做两件我总想做的事,这就是像威廉·詹姆斯所建议的,只是为了锻炼。
  (6)只为今天,我要做个外表讨人喜欢的人,外表要尽量修饰,衣着要尽量得体,说话低声,行动优雅,丝毫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对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干涉或教训别人。
  (7)只为今天,我要试着只考虑怎么度过今天,而不把我一生的问题都一次解决。我能连续12个小时做一件事,但若要我一辈子都这样做下去的话,就会吓坏了我。
  (8)只为今天,我要订下一个计划,我要写下每个钟点该做什么。也许我不会完全照着做,但还是要制订这个计划,这样至少可以免除两种缺点——过分仓促和犹豫不决。
  (9)只为今天,我要为自己留下安静的半个小时,轻松一番。在这半个小时里,我要使我的生命更充满希望。
  (10)只为今天,我心中毫无惧怕。尤其是,我不怕快乐,我要去欣赏美的一切,去爱,去相信我爱的那些人也会爱我。
 
  保持好的心态
  《孙子兵法》特别注重士兵在战场上产生的心理反应,《九地篇》中说到:“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孙子兵法》在谈到方法时,绝对不是冷冷冰冰的,而是以通人情为先决条件、前提,因为人的思考方式、决策会影响一件事情的结果。
 
  面对挫折、困顿的不同态度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先生担任工研院董事长时,他的管理方式是不讲情面。听说工研院的许多所长在向张董事长演示文稿前,晚上都睡不好觉。因为演示过程一出问题,张董事长往往会令演示文稿的人下不了台。有一次,面对一台临时故障的投影机,张董事长面无表情地问演示者:“你难道没有料想到它会临时出故障?”
  不少人因为承受不了这种“没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离开了工研院。离开之后,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就此落魄不振。两者的差别是:飞黄腾达的人提到张董事长时无不感激万分,甚至表示从张董事长身上学到了很多;而落魄不振的人提到张董事长时莫不咬牙切齿,认为自己落到这一地步都是他害的。其实,张先生代表的只是“挫折、困顿”,一个人面对挫折、困顿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在常人来看可能是我们的敌人或竞争对手。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人生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所谓的“敌人”才变得精彩,变得更有意义,也更完整。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在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用正确的态度来处理,从而获得好的心情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开拓电子王国的落榜者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先生在其自传中曾提到,他在研究所毕业之后考博士班,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又没考上。当时,他非常沮丧、落魄,因为黄种人在美国要是没有高学历,真是前途渺茫。但是,三十多年后回首往事,他反而觉得落榜的那一天是他一生幸运的转折点。假如他考上博士班,以他的个性就必然可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学位,也必然会留校任教,至今不过是一个优秀的教授,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上杰出的企业家。因为落榜,他只好就业,从此开拓了生命的另一片天地,开拓了台湾电子业的王国,也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因此,面对挫折与失败,是祸还是福谁也不能确定,最关键是调整心态,认真去面对。
 
  理性发怒
  《孙子兵法》在情绪管理方面的一个观念是“慎怒”。“慎怒不是不发怒”,而是说发怒之前要进行一个利害的评估:发怒的效果何在?若如孟子说,“一怒而天下安”,自己发了脾气,大家都听了,这种脾气为什么不发?如果自己发完脾气,大家都当成笑话,没人理睬,这个脾气就不必发。
  《孙子兵法·火攻篇》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发怒等负面的情绪对工作业绩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人在发怒的时候,智商基本上是零,如果这个时候做决策、干工作会缺乏效率。
  现代企业管理者不能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别人惹恼了自己,就随便发脾气。因为管理者发火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情绪和行为,甚至会影响事情发展的方向。《孙子兵法》中的十二诡道之一“怒而挠之”,就是借着激怒敌人而来挫折敌人。这也是我们不要在一个人发火的时候给他(她)讲道理的原因,也是我们在生气的时候不要做决策的原因。一个人“怒到最高点”,也就是智商为零的时候,会给敌人和竞争者以可乘之机。
 
  换位思考与多角度看问题
  管理者要正确对待他人的情绪,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此,平衡的心态十分关键。不偏执,意味着思考问题和做事情要有全局观。管理者不但能从自己的部门利益出发思考部门的发展问题,同时,也能从公司整体的目标实现、利益协调和资源分配来理解和支持高层的决定和企业的发展。
  人经常站在“自我”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事物,甚至指责别人。然而,“自我的角度”却不一定正确,必须站在对方立场来设想,才不会使自己一肚子气,又错怪别人。假如每个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而忽略掉他人的情绪与感受,只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伤害。管理者要学会凡事都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学习多视角看问题。只有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别人的处境和看法。很多时候,只要互相理解了,问题就解决了。
 
  张主任与老总之间的问题——缺乏沟通与理解
  有一次,我们在对一个企业进行咨询时,与某部门主管张主任进行了交流。交流中,我们发现他是一个责任心很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他对自己部门的发展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思路,对下属也实行人性化管理。按他的话来说,他的部门年年被评为先进部门,但是他并不开心,当谈到他的上级时,他抱怨说:“我的部门每年为公司创造那么大的价值,现在面临快速发展的好机会,领导却不支持。我们想干点事情,却缺乏很多权力,公司的资源分配方面也不对我们更多地考虑……”总之,这位主管为自己部门的未来而担心。
  同时,我们也与他的上级——公司的老总,进行了交流。老总非常诚恳地说:“张主任是个非常尽心尽力的部门主管,他的部门管理得很好,他也多次向我提到他的需求和想法。但是作为公司老总,我必须要考虑整个公司的协调发展、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的权衡。如果他能站在我的角度来考虑和理解就好了……”
   字数受限,全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f74b50102vx0w.html
  (www.earm.cn/田成杰/2015-1-15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编自《员工情绪管理》,余玲艳/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