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为何物?
首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是一个践行“道”学而自成一派的故事,可要仔细看呐:这是欧洲油画立体派创造者毕伽索的故事,说起毕伽索很多人会觉得我崇洋媚外,中国那么多名人不讲,干嘛非要说老外呢?看完这个故事你就明白了。毕伽索可以说是中国大多数老百姓较为熟知的欧洲几个大画家之一,原因也很简单,老毕的画太值钱了!谁有一张几辈子吃不清!但也有一些人很不以为然:老毕的破画我五岁的儿子都能画出来,有什么大不了的?!还那么值钱!真没天理!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但老毕为什么非要那样画呢?他干嘛不画写实一些,非要画得那么抽象呢??其实大家不了解,老毕大概20岁左右的时候画画很写实的,简直可以匹敌达芬奇老爷子。但这期间他接触了一门艺术,当他看到这门艺术后被深深震撼了!老毕激动万分,心朝澎湃!老毕一激动后果很严重。从那以后,老毕不写实了转而写意了,开始画起了抽象画,最终一举成名,创造了影响世界的“立体派”油画!你肯定会好奇是什么艺术使老毕创门立派、闻名世界的呢?是我们中国伟大的国画和日本浮世绘!而我们都知道“浮世绘”是学的中国古代版画。所以老毕有如此大成绩中国国画功不可没。东方绘画讲究线条,老毕也跟着画线条,东方绘画平面处理不画明暗,老毕也老老实实跟着学,与其说老毕在画油画,不如讲老毕在画国画,老毕自己说过,他最崇拜的是齐白石,还说世界上只有东方有真正的艺术。不光老毕,包括凡高、塞尚、莫奈都受中国日本艺术的影响!所以说:中国艺术影响了近代欧洲啊!了不起!
从老毕的绘画历程我们发现一个道理:老毕由写实绘画发展到抽象绘画,其实是“反朴归真”了。也就可以说老毕做的这一切很符合道德经讲的“道”。老毕由写实回归到了像小孩涂鸦的抽象画,正是他“归于婴儿”的体现。这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老毕从出生到20岁是绘画上升期,20岁时是瓶颈期,20岁以后是绘画“退步期”。表面上老毕似乎退步了,实际老毕是升华了!如果他在20岁之后继续写实下去,真不好说他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名声,因为写实的人太多了,恐怕老毕要默默无闻的度过一生了。既使有成绩也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大。是“归于婴儿”的抽象画成就了他!因此我们说老毕得“道”了。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一个人想要“归于婴儿、反朴归真、无为”,前提是你必须要先像老毕那样有一段事业上升期,要在你取得很大成绩再也无法上升后。方可转而“无为”,从而反朴归真。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像老毕一样创门立派、事业辉煌、闻名世界!记住,你一定要事业有成遇到瓶颈无法上升,才可以“无为”,或者说才有资格“无为”。只有事业有成的人“无为”才会更加有为!那些事业刚起步的人没有“无为”的必要!因为你本身事业就处于婴儿期。处于婴儿期的人哪有“归于婴儿”的资格呢?!
用一片树叶举个例子:一片树叶怎样才能“落叶归根、反朴归真、归于婴儿”呢?答案很简单:让它长大,到了秋天,树叶长大到无法长了的时候自然反朴归真、落叶归根。没有哪片正常的树叶刚萌芽就落的。一定要在长大后才有落叶归根的资格!有一些连书也没读过的白丁整天装扮成道士,装模作样,装神弄鬼,说话就露出真实水平,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与人讨论,整天净问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甚至惨到连文言文也不懂,一张口就说“看破,放下,去妄想、去执着”还恬不知耻的号称这是“道”。这不是胡说吗?你到底看没看过书??!胡说也没这样扯的!你这不是骂人吗?祖宗的智慧如果真这样弱智《道德经》还能风靡全球吗?连村也出不去!别在这误人子弟了!!一片树叶一定要长到一定程度后才可以落叶归根,归根是有条件的!!哪有一开始就让树叶落的?你这不是害它吗?如果树叶真像你说的那样刚萌芽就必须归根,那还有夏天吗?直接刚立春就到冬至了!
根据老毕的例子和树叶的例子我们得出:一个人若想无为、归于婴儿、反朴归真。首先要事业有成,而且事业要处于瓶颈期,无法继续上升后才可以实行“无为”。而无为的目的是让你事业升华,更加有为!因此我们讲:有为之人无为而更有为。简化作:有无生有!记住:这个就是道德经“道”的智慧!
任何一本书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有无生有”就是道德经的逻辑。意思是:有能力的人通过退后来前前进。没错!这就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在某些人口中叫嚷着所谓的“惊天秘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那些所谓的惊天要不是跟电视卖假药一个级别的“羽化修仙”,要不就是跟街头杂志一个水平的所谓“宇宙密码”,请妄想着做梦的人醒醒吧。道德经不是你们意淫的工具!!它是一本世间至强的学问,是一本教成功人如何继续成功的书!!请仔细看好!!是教给成功人士的。。。不是普罗大众!!书上讲得很明白,试问生活中谁能轻易的做到“大德”“大盈”“大成”“大辩”“大直”“圣人”等等的级别呢???废话!这些都是成功者!!
换句话讲,一个人若想实践老子讲的“无为”的前提是你必须先有为。有人会很疑惑:既然都成为有为之人了,也就是说你都成功了,无为还有什么用呢??。。。不对!正因为你有为了你才更应该“无为”,因为成功者想要继续成功的法宝就是“无为” 。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有人可能会继续问,那请问如果成功者不去“无为”后果是什么?。。。只好用书上的话解答了:强梁者必死!!!还记得韩信吗?他是典型的成功者,汉朝霸业的开创人,如果他但凡懂点“无为”之道。他很有可能不至于那样“晚节不保”。“...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跟“圣人外其身而身存”一个道理。
包括后代的很多人,比如大明朝。以及本朝的某些人但凡懂点“无为而无以为”之道,会下场那么惨吗?
刚刚我讲到道德经的“道”是“有无生有”。说的是一个事业有成之人通过无为而更加有为的道理。这个“有无生有”就是四象中的“少阴象”。有人可能会问:你看“有无生有”这句话的第一个“有”指的是成功者、土豪。那像我们这样的屌丝怎样才能成为成功者,从而符合“无为”的资格呢???关于这一点就要说说“无无生有”的智慧了!。。。。。。“无无生有”讲的是一个没有基础的人从基础一点点做起,最终取得成绩、事业有成!这就是量变到一定程度质变的道理。这个道理讲得便是毕伽索20岁之前所做的事。老毕因为从小一直践行“无无生有”的智慧,最终在20岁时具有了极高的写实能力,从一个屌丝变成了土豪。为他20岁以后应用“有无生有”打下条件。“无无生有”和“有无生有”虽然都讲“无”但前者是讲究“从无”,也就是从基础做起。后者讲的是“归无”,回到原点,归于婴儿。两者有本质不同。
大家一定要明确“道”和“无为”的关系,道是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就是事物从生长到消亡的过程,任何事物都逃不出这个自然规律!天地也不能免。因此“道”先天地而存在,比天帝还早。“道”既包罗万象又面面俱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再细小的事物也逃不出“道”的制约。李耳没有给道下定义。但道是自然法则与规律,道法自然。无为是道应用于实践的产物,是一套方法论,“道”是自然规律无法直接用于实践,无为是道的“经济人”。人们想了解“道”这个大咖。只有通过他的“经济人”才可以。道是朴,无为是器,人们只能用器。
首先大家看这四句话,每一句话的第一个“有”或“无”指的是一个人的起始状态,“有”指成功者、土豪。“无”指没基础的人、屌丝。每一句话中间的“有”或“无”指的是处事的方法。每句话最后的“有”或“无”指取得的成就。下面我分别对这四句话进行分析。首先:“无无生有”讲的是一个屌丝虚心从基础干起最终取得成绩,事业有成,成为土豪。属于是屌丝的逆袭史,量变最终质变。类似的成语:静极思动。第二个“有无生有”讲的是土豪处世低调,架子很低,平易近人。最终受到所有人敬重,由土豪变成了高富帅,“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意思,也表示:打下基业后,土豪不居功自傲,功成不居,虽然作风随和低调,所有人都觉得他很高大!都打心底敬重他,都愿意亲近他,愿意帮他成事,所以土豪事业更有成!尽管土豪处处“后其身”、“外其身”、“处下”,但是所有人都永远把他摆在第一的位置。有什么好事第一个想着他!后其身反而身先,外其身反而身存。
有人可能已经看岀来了,没错,“无无生有”是儒家的智慧,儒家讲究虚心求教,从基础一点点做起,耐得住心性,注重细节,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勿以善小而不为。不患得患失,不极端,允执厥中,最终积小成大,量变到一定程度后发生质变,成就大贤的智慧,它针对的是普通人,是屌丝。我们说这一条叫作“屌丝的逆袭”。而道家“有无生有”的智慧,主要针对的是儒家培养出来的成功者,道家让这些成功者“复归于婴儿”“无为”。时刻以一种“自己很低下”的眼光处世与审视自己。对己严,对人宽。时刻用“缺”“冲”“屈”等等审查反观自己,而平时与人交往要时刻“处下”“后其身”“外其身”不与人争,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受人尊敬。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称这一句话叫:土豪保卫战
我经常讲,儒家和道家是“人才培训工厂”车间生产线的两个阶段,儒家初级生产,道家二次生产。而后出厂成才。儒家接收的是未开蒙的小孩,用“无无生有”的观点将他培养成才后送入道家,道家用“有无生有”的哲理将他复归婴儿之态。只有兼备了儒道两家智慧的人才称得上处世大师、圣人。韩信就属于儒家生产线通过了但没有送入道家生产线。所以他不懂得“功成不居”的道理。
没错儒家和道家其实根本没有半点区别!那些成天歇息地里叫嚷“反儒”的人,我真替你们脸红:你不先通过儒家成才怎么践行道家思想???!!!也就是说你不先通过一二楼怎么到达第三楼???空中楼阁!!!简直胡闹!!!你们都读过书吗???读过原著吗???三季人!大嗓门!
第三句:“有有生无”。讲的是土豪处处恃气凌人,居高临下指挥人,处事高调,时时显示自己的身份,做事刚直没有空间,尽管周围人都尊敬他,但更多的是怕他,畏他,高处不胜寒,没有人喜欢与他相处,尽管他身份高过所有人,但他在人人心中的地位降到了最低点(生无),也没有人愿意帮他成事,反而会在他有难时落井下石,所谓“强梁者必死”。“有有生无”与“有无生有”是相反的。看得时候可互为对照!
最后一个“无有生无”。讲得是屌丝有一点小成绩就忘乎所以,以为自己了不起了,然后处处以满足(有)的眼光去做事,最终其实是封闭了自己,目中无人,结果将一事无成。
上面讲的是处事哲理,下面我扩展讲一下几句话。“无有生无”用书上的原话讲叫作“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打个比方:网络丑女凤姐看到林志玲走路姿态很美,然后如果她也学林志玲那样走路的话,她将比原来还丑!东施效颦。第二句:“有有生无”。动极思静的道理,有很多人想入静,怎么办呢?有人建议说强迫自己去静,逼迫自己去静,然后就静了。这是胡说八道,这种人跟本不了解中国古代哲学!跟据“有有生无”理论,你要尽情的动,动完了,欲望没了,你自然静!动极生静!中国古代哲学从来都是顺从自然规律来处世,我从来也没听说强行自己去入静的,那不叫入静,那叫装B、虚伪,道德经都讲了“孰能安以动而徐生”!看见了吗?动才生静!哪有什么去妄想、去执着的呢?少误人子弟了!哪凉快上哪待会儿!!
“无无生有”是静极思动的道理,不多扩展了,书上有几句类似的话: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孰能浊以静而徐清等等!最后一句“有无生有”书上原话很多,上德无德是以有德,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功成不居,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知其雄,守其雌…很多很多。因为这就是道德经的“道”,所以书上主要论述了这句话。大家细细品味一番吧!
这四句话就是太极“四象”
“无无生有”是太阴象(儒家之道)
“无有生无”是少阳象
“有无生有”是少阴象(道德经之道,只是天下大道的四分之一)
“有有生无”是太阴象
(这是我画的太极图。。。。咦? 似乎画错了诶。。。其实这就是我想表达的太极图! 先天太极。根据我的读书体会和辛苦的推演,我认为道德经的思想来自《易经》的《益卦》。由于这个解释起来太过复杂,而且不好表达,我就不多说了哈。 我有充足的证据显示,包括书上原话、推导,还有佐证都证明道德经的理论源头来自《益卦》。而儒家思想很大程度来自《坤卦》。当然其他的卦也有影响。不多说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关于什么人才算得道者的问题!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没有争议,都一致的认为是那些疯疯癫癫、不谙世事、看破红尘、谈笑风生、隐居深山的人,认为他们才是实至名归的得道者!其实这些都是道教意义上的得道者!!看清了是道教,不是道家!道教和道家两码事!!!别混了!!
道德经似乎已经解答了什么人才算得道者的问题,得道者必须符合两点:
一、入世者而非出世者,那些进山的统统排除在外!!对不住了,谁叫你们没事进山的!!生活又不是拍电影,装啥装!
二、成功者。这一点不用说了,上文论述的很清楚了,道德经本来就是写给成功者的。你比如“太上(成功的国家,也就是大国)”“大德”“圣人”等等那帮人。不赘述了!
综合这两点,中国古代符合这一条的首推:曾国藩。
曾国藩,典型的儒家集大成者,到了瓶颈期后转而“无为”,最终成就事业!与他类似的还有王守仁等等。这些人的成功过程都是典型的:入世后出世再入世的。以后会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