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219 0
2015-01-15
高频交易的支持者声称这种做法能够刺激资产的流动性,然而事实上高频交易很可能不仅无法提升,反而会降低资产的流动能力。

今年年初出版的《快闪小子》(Flash Boys)一书抨击了高频交易这一现象。所谓的高频交易,指的是频繁买进、卖出金融资产,而买和卖的行为之间时间间隔极短。此书一出,投资者和金融监管人员就开始针对是否应该遏制高频交易行为展开了争论。有人提出,可以有意延迟金融交易的执行。另一种提议是,可以随机打乱不同交易的执行顺序。而采取高频交易手段的公司则坚持认为不应该采取任何特殊措施。它们的理由是,高频交易可以增加交易量,改善资产价格的非线性,从而对投资市场起到促进作用。但是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则认为,高频交易实际上反而会降低金融交易的效率。该论文还提出,应当实行一套方案,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市场的运作,从而制止高频交易的发生。

《快闪小子》指责高频交易公司的一种叫做抢先交易的行为。抢先交易指的是,当投资者买进或者卖出大量股票时,常常分割成数次交易,在不同的交易所进行(例如有的在纳斯达克,有的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最划算的总价。高频交易算法能够一边在一家交易所观察一笔交易,一边抢先指引投资者在另一个交易所买进所有现有的股票,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信息稍微滞后一些的投资者。

而高频交易的支持者则反驳称,高频交易可以刺激市场流动性能力(指的是市场上金融资产在买进和卖出的过程中价格保持不变的能力)。测量流动性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叫做买卖差价(bid-ask spread)测量法,指的是计算交易者买入出价和卖出报价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就体现了交易价格的差别,而不仅买进资产,而且卖出资产的交易人,就是这种差额的创造者。这种交易人就是做市商(marketmakers--traders)。流动性越大,交易量越多,所以要想做市就需要越低的卖出报价来平衡市场。现在,高频交易在美国的股票市场交易中,占据了大约一半份额。高频交易的兴起的同时,也正赶上卖出报价整体下降的趋势。

然而上述论文的作者,经济学家埃里克·布迪什(Eric Budish)、彼特·克兰顿(Peter Cramton)和约翰·沈则(John Shim)认为,高频交易事实上虽然促进了一定的流动性,但是更会遏制市场的流动性。做市商提出报价的原因之一,是要避免自己的资金成为交易中的“傻瓜资金”(dumb money),即投资活动中信息较为迟钝,获利少的一方。如果投资者愿意接受做市商的报价,那么显然投资者认为自己出钱购买的资产是有价值的。而买卖差价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和因为提前获得私人情报而投资的人进行交易的风险。这种风险通常叫做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交易。几位经济学家认为,高频交易只会让逆向选择交易现象更严重而已。

假设,苹果公司宣布,iPhone销售量比预期要高,刺激了该公司股票价值上涨,那么高频交易公司就会赶在做市商来不及撤下旧的苹果股票报价之前买下这些股票用来交易。这些以前的报价现在看无疑是捡了大便宜。这种行为叫做狙击投资行为。上述论文提出的模型中,狙击投资会导致市场上的买卖差额上升,而做市商当然会尽力避免这种狙击投资。此外,这种行为还会减少市场上可供交易的股票数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大量的股票被“狙击”投资者买下,虽然会有更多的股票卖出去,但是做市商从中获得的利润却大大减少。所以通常很少会有人愿意再进行大量股票的交易了。而股票量减少后,较大规模的机构就可能发现,在市场上做交易的总成本会随之上升,因为价格影响在大宗交易上体现得最明显。

对于做市商,一个应对方法就是加快投资速度。事实上,不少做市商自己同时也扮演着高频交易方的角色。而作为高频交易公司,始终都在想方设法加快交易进程。最新的方法是利用微波技术将金融中心连接起来,这么一来,就可以将从一笔纽约和芝加哥之间,利用纤维光缆需要13毫秒才能完成的交易,时间减少了25%还多。这种类似军备竞赛的竞争,很难看出整个社会会从中收益多少。甚至从长远看,连高频交易公司自己也未必收益,毕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考虑到单方面拒绝这种竞争可能导致信息滞后,从而带来额外成本,这种竞争有在所难免。

论文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从根本上调整市场框架。目前,市场是持续性的,即只要技术允许,交易都会即可生效。而论文作者则提出,应当将一天分成数个交易间隔。例如,每个间隔为一秒钟,这样一来股票市场操作起来就像拍卖行一样,在每一个交易间隔期间,各自投标。买进方和卖出方同时都会自动和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最佳报价方匹配起来,而不是谁下手快谁就能抢占先机。

至于这个间隔究竟应该是多长时间,作者们自己尚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可以设想一下极端情况,如果这个时间间隔过长,例如如果设置成一天,那么结果无疑会降低效率,毕竟新的消息渗透市场就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如果设想一下另一种极端,即将时间间隔设置得很短,那么可想而知,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微秒的等待时间并不比一毫秒的等待时间能够让投资者多获利多少。

无迹可寻的常见现象

不过不应忽略的是,虽然高频交易会促使买卖差额上涨这一观点听来很有道理,但是论文作者们尚未能提出切实证据证明这一点。股市并不会把交易分成高频交易和低频交易,因此所谓的高频交易事实上无法明确识别,因而要分析高频交易的影响并不容易。对于最热的股票,如苹果或者谷歌来说,论文提出的观点倒是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这类股票的交易中,买卖差价只会是允许交易的最小货币额。所以要想降低这个差价,即最小交易货币额,至少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无法弄明白,市场流动性的增强是否和高频交易兴起有关联,而不是归因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交易速度。例如,交易算法识别低效率的能力有所进步,交易方处理复杂情况和大宗数据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即使不依赖可以和光速媲美的交易速度,这些也都可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文中引用资料

《高频交易军备竞赛:建立拍卖式市场机制作为应对》(TheHigh-Frequency Trading arms Race: Frequent Batch Auctions as a Market DesignResponse)作者:埃里克·布迪什(Eric Budish)、彼特·克兰顿(Peter Cramton),和约翰·沈(John Shim),发表于2013年12月。

《关于高频交易环境下建立均等交易时间的建议》(Recommendationsfor Equitable Allocation of Trades in High Frequency Trading Environments)作者约翰·麦克帕特兰(John McPartland),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发表于2014年7月

《快闪小子》作者:迈克尔·刘易斯、W.W. 诺顿(W.W. Norton)出版社,出版于2014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