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由来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北欧,是欧洲的半岛。古称为scandia,意为“斯堪的纳维亚人居住的之地”。“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n)一词源自条顿语“skadino”,意为“黑暗”,再加上表示领土的后缀-via,全名意为“黑暗的地方”。因半岛地处高纬、冬季黑夜很长而得名。
简介
纳维亚半岛是欧洲的半岛,世界第五大半岛。在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东北部与大陆相连,其间没有明显的自然界线。南北长1850千米,东西宽400~700千米, 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半岛有挪威、瑞典两国以及芬兰北端的一小部分。人口约1200余万。
半岛地质古老,更新世时期斯堪的纳维亚冰盖是北欧的冰体。该冰盖范围时几乎到达北纬48°,据估计大约覆盖了66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厚度达到3000米。它起源于挪威的斯特达尔斯布雷恩地区,向西扩展到英国,向东几乎到达莫斯科。直到距今12000~8000年时,大陆冰川才最后消退,但目前山地上部仍留有总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的冰原。由于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强烈作用,半岛上冰川地形非常普遍。除大量的冰斗和冰川槽谷外,并多冰川湖泊,其中瑞典一国就有大小湖泊9.2万个,总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8%以上。挪威沿海,由于冰川槽受海水侵入而形成一系列典型的峡湾,这些峡湾狭长、曲折、幽深,宽仅一至数千米,长度往往超过100千米,两岸多为高峻的山崖,是船舰良好的停泊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半岛中西部。山脉构成半岛地形的主轴。山脉西坡陡峻,直临挪威沿岸。许多地方形成峭耸的悬崖。东坡比较平缓,成阶梯状经丘陵台地过渡到波罗的海的沿岸平原。山脉海拔1000米左右,峰是挪威境内的加尔赫峰,海拔2468米。
历史
斯堪的纳维亚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也包括丹麦,这些国家彼此视对方属于斯堪的纳维亚。虽然他们政治互相独立,共同的称谓显示了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有深厚的渊源。
斯堪的纳维亚一词现代的用法源自19世纪中叶的“斯堪的纳维亚政治运动”。斯堪的纳维亚政治运动的主要时期开始于次什勒斯维希战争〔1848年-1850年〕,当时瑞-挪王国投入了相当大的军力,而结束于第二次什勒斯维希战争〔1864年〕,因为瑞典议会拒绝提供国王更多军力。。
当时国王提倡把丹麦、瑞典和挪威统一成一个王国。这个提议的起因是19世纪初,受到拿破仑战争所引发的动荡影响所造成的分裂:瑞典的东部地区在1809年变成俄罗斯芬兰大公国,而打从1387年与丹麦联合的挪威则是在1814年独立,虽然它很快又被迫与瑞典成为共主邦联。
芬兰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就意味着它不可能与北欧诸国在政治上结盟。所以“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在地理上包括丹麦、瑞典、挪威、和芬兰的一部分,但政治上“斯堪的纳维亚”还包括丹麦。政治上来说,瑞典与挪威以共主邦联的形式被同一个王室统治。丹麦的附属地包括冰岛,和大西洋上的冰岛,法罗群岛和格陵兰〔虽然历史上来说,格陵兰属于挪威,但是根据基尔条约,它一直由丹麦治理〕。
当瑞-挪王国拒绝军事支援丹麦去并吞〔丹麦裔的〕什勒斯维希公国,统一斯堪的纳维亚的政治运动便宣告结束。什勒斯维希公国与德裔的荷尔斯泰因公国与丹麦属于同一个共主邦联。接着,1864年年,丹麦与受到奥地利支持的普鲁士之间发生了第二次什勒斯维希战争。战争期间很短但是损失很大。什勒斯维希-荷尔斯泰因被普鲁士征服。当普鲁士打赢普法战争后,它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改写了波罗的海的势力平衡。
虽然斯堪的纳维亚的大一统始终不能实现,早于1873年斯堪的纳维亚金融联盟正式成立,克郎成为共同货币直至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斯堪的纳维亚的合作关系包括了独立的芬兰,从1944年开始还包括了冰岛。在政治上,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则被“北欧国家”取代,1952年更成立了北欧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