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陈述句中,起缓和的作用,答话时常用在答话者表示肯定语气的句末;不答话表示加强肯定、评价的语气。例如:a甲:到山上克做么啊?――乙:克打猎撒。/b你晓得撒。
2.在祈使句中用在句末,带有催促或不耐烦的语气。例如:车要来了,快点做撒!此句含有一种烦躁、不满意的情绪,以引起听话人注意,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此外,“撒”还可以表示命令、劝说、要求、催促等语气。a洗下手撒。/b慢点吃撒。
3.在疑问句中用在问句末。分以下两种来看:
(1)带有追问、不满、不耐烦的语气。如:我把衣服放哪里撒?表示的不满语气是:“你把位置都占了,我衣服往哪里放呢?”
(2)用于问候语中,多用在熟人间,如:a伙计,最近过得么样撒?/b是不是他撒?
例句1是陈述句,例句2是祈使句。在这两个句子中,“撒”都是放在句末。如果将句末的“撒”省略,就变成 “去打猎。”“车来了,快点做,磨蹭什么。”这样看来,句子的意义完整,并没有因为省掉了“撒”而改变了句意。例句3是疑问句,省略了“撒”字,变成了 “伙计,最近过得么样?”。这样看来,省略后的句子还是疑问语气。由此可见,“撒”字在陈述句句尾,是一个纯粹的语气助词,可以省略不讲,这并不影响句子的意义和句类。当“撒”用在疑问句句尾时,如果是是非疑问句,“撒”字省略后,句意完整,但句类发生来了变化,由疑问句变成了陈述句,如3(1)。如果 “撒”用在特指疑问句(如3(2)a)和正反疑问句(如3(2)b)后,“撒”字的省去并不影响句意和句类。宜昌方言中,陈述句和疑问句之后加上“撒” 字,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只是为了表达说话者的一种语气,目的是让听话人感受到说话人语气中所表达的情绪,增加语气的亲切感。
综合分析来看,无论是在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主要表达3种语气:(1)威胁恐吓:你不努力读书撒,将来就让你回家种田。(2)命令请求或建议:夹菜吃撒,到我这儿了还客气。(3)不满或不耐烦:你怎么又这样撒。
(文章由荷叶非花整理自《论闻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