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村庄规划与设计的核心,也是内在之美。要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服从和不割断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原始的自然风貌。对乡村自然开放空间、乡村自然尺度、乡村自然地理形态及其联系、乡村生态循环等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虑。要将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要素与新农村建设有机融合,根据村庄不同情况合理布置绿化,完善乡村生态网络。
2.突出特色,因地制宜。
  特色和个性是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生命力。特色主要在三个方面,即自然地理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和地方建筑风貌特色。根据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脉、风土人情,结合民风民俗,合理利用特殊地形,体现乡土气息,确定建筑风格及建筑组合方式。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注重特色空间的营造。
3.节约资源和能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农村规划一定要体现集约型发展。农村的道路不宜太宽,布局不宜太分散,住宅面积要适宜,农村的小广场不要追求气派。建筑用地宜满足日照、通风、交通、安全等要求外,还应注意集中建设以节约用地、方便管理和统一配置基础设施。住宅组团应避免单一、呆板的布局形式。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同时,要坚持保障公共安全的原则,全面建设防洪、防火、防疫、防污染、减灾的公共安全体系。
4.实现村企合一,建设中心农村。
  部分工业基础较好的农村,实现村企合一,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积极实施农村建设,实现良性互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如南山既是某市的一个行政村,又是一个企业集团。到2004年底,这个村拥有总资产15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利税13.8亿元,综合实力列全国500强企业第266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统一的模式,关键在于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主动创造,建设具有体现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特色的居住环境。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强行推行一种模式,不能脱离群众搞大拆大建,不能负债搞建设,不能强迫命令,一定要循序渐进。农村规划要特别注意尊重民意,听取群众的意见,维护群众的利益。规划编制应严格执行国家法规、规范,且不可不切实际的追求大院落,宽马路,大广场。避免增加基础设施的配置量,节约建设资金。规划一旦确立,一定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会呈现千姿百态,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文章由荷叶非花整理自《论闻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