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上,库兹涅茨曲线假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首先推动社会上经济不平等程度的发展,之后会自发降低社会上经济不平等程度;库兹涅茨曲线是西蒙库兹涅茨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提出的理论假设。
  对库兹涅茨曲线的一种解释是,在经济发展阶段,投资机会对投资者具有资本乘数,比如,廉价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然而,当经济发展成熟时,人力资本上升,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劳动逐渐替代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此时,经济不平等减缓了经济增长,因为贫穷的人们缺乏足够的资金去接受良好的教育。
  库兹涅茨曲线假设,一个国家经历工业化,特别是农业的机械化,国家经济的中心倾向于城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会逐渐降低不平等的程度;农村人口减少而城市人口增加,从而降低社会不平等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ZF的职能逐渐发挥,民主和福利的提升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社会经济不平等程度、提高人均资本存量;因此,库兹涅茨相信,经济不平等程度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先上升,后自发趋于下降。
  后来,环境经济学提出了环境治理的库兹涅茨曲线;近年来,库兹涅茨曲线受到了一定的质疑: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回报率会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贫富差距会不断扩大;皮凯蒂用主要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数据论证了他的观点;并指出,库兹涅茨在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倒U型曲线中,不平等程度的降低不是由于经济体制的自发作用,而是世界大战、经济危机以及ZF干预经济等外生冲击的刺激;在80年代资本自由化之后,财富不平等程度又进一步扩大了。
  与库兹涅茨、皮凯蒂的观点不同,马克思的观点更为悲观,他认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因此,只有暴力革命才能解决社会财富不平等问题;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未提及经济危机可以自发降低社会财富不平等程度,改善经济系统与金融系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