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805 0
2015-01-20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不时传出学术抄袭丑闻,有涉及学生的,也有涉及教师的,有些当事人甚至还是知名教授或者高校领导,给大学这一学术圣地泼了脏水,一次次遭受大众舆论的抨击。

相信每所正直的大学都会对抄袭深恶痛绝,但为何很多抄袭事件却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呢?不排除某些大学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因为担心影响学校声誉而不愿意承认抄袭,但更普遍的原因在于,鉴定抄袭本就是件学术层面的事情。且不说严谨的调查耗时耗力,需要众多专家参与,一旦调查结论有利于涉事嫌疑人,更是很难让举报方乃至社会舆论信服。耗时耗力可能还得不到承认,面对抄袭举报,大学选择装聋作哑也就不难理解了。

有鉴于此,要想真正净化学术生态,刹住学术抄袭之风,最关键的是要对现行的学术不端鉴定机制进行改革。当相关举报出现,要改变目前由大学或学术机构内部调查并给出处罚意见的常见做法,而应该把调查鉴定的权力转移到权威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某种程度上,这很类似医疗事故鉴定——鉴定过程不是由医疗机构自己主持,而是由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结论具有法律效力。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大学从不敢调查、不愿调查学术抄袭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也迫使大学不得不对被认定为抄袭的当事人作出处罚。

学术抄袭污染学术空气,阻碍学术健康发展,遏制学术抄袭需独立第三方监督,必须予以坚决制止。而部分抄袭事件的不了了之,恰恰是对抄袭行为的纵容与姑息。只有切实健全监督和惩戒机制,真正实现对学术抄袭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让抄袭者付出更大代价,才能逐渐还学术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源于千人智库,EWW150120ZY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