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个朋友请我在他们的QQ群分享一下面试心得,实际上每次这种分享都是一个互相切磋,教学相长的过程。要说起来关于面试的各种分析与分享已经非常多了,面经、技巧我觉得已经非常完备丰富。在这种环境下,我觉得再谈技巧意义其实不是很大,因为大家获取技巧的来源已经很多,而且从这一点上是公平的。
其实大部分人大概难以承认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好工作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实力上——我觉得太多的人不想承认这一点。我发现有一个我以前没有意识到但很可能比较致命的误区是:“我还很弱,我不熟悉社会和工作,我无法准确给出你们想要的表达方式,我也不知道我的优势和特长在哪里,所以你们要包容我,理解我,给我机会,为独特的我创造出空间。”我可以理解这种诉求,但我只想反问三个字“凭什么?”
一个人在一定适龄范围内,具备基础劳动能力就可以成为“劳动力”,但要成为“人力资源”或者“人力资本”决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投入然后衡量产出的过程。我们的父母投资我们接受高等教育或者技术教育,虽然主观上可能是希望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但如果这份投资没有体现在毕业后的高收入、可预期的稳定体面生活或未来发展的潜力上,这份投资就算是失败了。当然父母肯定会不够高兴,虽然出于爱或者一家人割不断的羁绊也仍然接受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事实上父母已经为我们的人生做了第一笔投资,我们不应该在自己的人生里跟投乃至不断持续追加投资么?凭什么不?
作为个人,自古以来就得接受“学成文武艺卖与识货人”的压力,生存从来都是竞争的状态,还得感谢生而为改革开放后的人,绝大多数弱者不会直接死于饥饿。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觉得承认自己的不足才是前进的第一步,而且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太晚——很多问题不过是因为缺少训练和练习的结果,无论是英语的能力;做PPT、EXCEL表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写文件的格式还是修辞;无论是不知道客户在哪里还是怎么让客户能够被你打动。有天赋才能意味着你可以在这个领域里做到顶尖的那2%,但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训练做到75分。
无论什么资源,都是稀缺的,无论什么样的人生,其实都是自己做或者作出来的,生活诚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