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视世界“慢性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正确的答案是,这个世界的经济和Z治都患上了长期慢性病。如下是这种“新常态”的6种长期病症。
首先,需求不足。“长期停滞”背后的逻辑是,事实证明,在资产价格没有快速上涨或者没有特别积极的货币Z策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创造足够的需求来吸纳潜在的全球供应。
长期需求不足是一种全球现象。早在2007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很久之前就存在了。目前这种情况仍然存在,甚至正变得更糟。总体而言,受到危机冲击的经济体仍承受严重的债务压力。与此同时,随着公共或私营部门债务(往往是两者同时)飙升,新兴经济体的政策回旋余地变小,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唯一可能的抵消因素是油价下跌,这将收入从储蓄者转移到支出者。这应会缓解需求不足,但只是暂时的。
尽管美国和英国的需求在增强(正如在经历了多年积极的货币Z策后,人们可能希望的那样),但欧元区仍处于危险的低迷状况。同时,日本仍未逃离通缩陷阱。
第二,生产率停滞不前。自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高收入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基本增速已从每年接近2%降至大大低于1%的水平。生产率增速处于低位往往既会抑制投资也会阻碍消费,因为未来预期收入下滑,从而加剧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还令不平等加剧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然而,令人高兴的是,这种状况还可以由新兴经济体追赶富国的生产率来弥补。
第三,金融脆弱。从一些角度来看,全球金融体系甚至比危机之前更加脆弱。西方世界银行业体系的集中度甚至比以前还高。很多大型跨国银行的杠杆率(资产与股东权益之比)大约为25比1,这势必会令这些银行变得脆弱。然而,有一股很强的将金融活动迁移到受到高度J管的全球金融体系核心之外的动机。新兴市场企业通过发行美元计价债券融资也是引起人们担心的一个源头。
另外,资产负债表缺乏透明度的问题仍极为严重。在复杂的全球金融体系中,参与者理解资产负债表的能力却受到限制。这往往会引发过于强烈的风险喜好与恐慌引发的避险情绪交替的周期。安全资产实际回报率处于低位往往会加剧这种风险喜好的强烈程度,也会加剧避险情绪的强烈程度。
第四,Z治不稳。不断恶化的经济表现以及不平等日益加深正造成巨大的Z治压力。到目前为止稳定的西方M主国家既出现了国内看法的巨大分歧,也显现出对国内Z治和商业精英的敌意。各国出现的一个共同因素是对外国人以及超国家Z治计划的敌意。例如,英国曾经是一个特别稳定的民Z政体,如今已不再如此了(见图表)。这种紧张对于欧元区尤其危险。
第五,地缘Z治紧张。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相对实力迅速变迁的时代,最突出的是中国的崛起,还有欧美的相对衰落。中国变得强硬起来;俄罗斯正在追求收复领土;西方则小心谨慎。在这个世界里,发生严重错判的可能性长期现实存在。一年前,人们讨论的是中日冲突。如今的话题是俄罗斯和西方的冲突。没有人能够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第六,挑战重重。这些承受压力的Z治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挑战。其中包括全球公共品的供应,这包括保护开放的全球经济、和平和全球公共利益。让许多国家一起密切合作总是很难的。但其中一些挑战尤为艰巨。应对气候变化的难度最大。然而201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这些病症是长期的,但并不危急。它们不会迅速或轻易治愈,但我们能够应付。它们应该不会阻碍经济继续增长,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但病症趋同过程正在经济面临压力且Z治脆弱的情况下出现。实际上,趋同性正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加大压力。我们承受不起忽视所有这些难题的后果。相反,我们必须更努力地减少难题。
译者/梁艳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