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有针对性的具体分析和对待,不能盲目拿来主义。
根据国情,首先,在高等教育以下的义务教育阶段,那种适合开展集体讨论的20人左右的小班制就不符合师资分配的实际;另外,中国的文化,团体向来是火车头带动式的,否则将是不湿不干的一片散沙,或一锅时冷时热的稀粥。
何况,教育本身就是带有很强民族性的东西,只要注意激发出自学潜能、专注的思考习惯,以及主动的选择趋向性,传统教学方式没什么不好的。
像我这类70年代上半段的人,走过教育的各个阶段,回头看,还就是在那种传统的学习和教学阶段比较有收获,只是有些教学的内容本身并没有跟紧时代需求。而最后的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虽然是更为接近以后社会需要(尤其工作需要)。但,却反而没感觉到有多少收获。
而且,实际上,那种很有独立思考意识并懂得主动地选择接受外界教导的学生,哪个阶段哪个班级会真的说没有?
还是需要认真去考察各阶段的具体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根据实际的可分配资源,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才能抓住根本,如果一味盲从,最后还是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回头路。
老外的教学就一定好 ?学校教育就一定好 ?哪有那么绝对的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8 21:41:5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