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大多数劳动歧视已被法律明文禁止,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然而,劳动力市场中的相貌歧视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雇主选择和消费者偏好更是默许了这种歧视。对于美貌,经济学家将其视为一种稀缺性生产资源,并认为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着“美貌溢价”和“丑陋罚款”现象;由于“相貌歧视”主要源于人们普遍具有的“悦目情结”,心理学家则把它解释为一种人类普遍存在地潜意识的心理自我保护反应。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的段娅丽曾发表过一篇综述,梳理研究了劳动力市场中相貌歧视的原因,以及相貌吸引力对收入的影响。
被西方学者誉为“美貌经济学”的相貌歧视现象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广泛存在。通过统计了中国2008~2010年约105.8万份招聘广告信息,结果发现大约有7.7%的企业要求应聘者具有良好的容貌,2.6%的企业对应聘者有明确的身高要求,而对学位要求较低的企业之中,对形象和身高有明确要求的分别占15%和9.3%。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通常要求应聘者“五官端正,形象、气质良好”,提交简历时还需提供一张近期生活照,有些单位甚至对身高做出限制。面试过程中,相貌更具吸引力的应聘者比相貌缺乏吸引力者更易获得较高评价。
一项研究指出,企业雇主通常对相貌姣好者有更高的期待,并且容易做出过高估计;选择相貌丑陋的候选人的行为,在后来的任务中他们会更倾向于表达出相貌偏见的态度,对相貌因素的重要性给予更高的评分。现有文献大多认为,劳动力市场中的身材歧视行为可以源于企业,也可以源于消费者,但企业的歧视行为往往是主要原因。总之,现有学术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身材歧视和相貌歧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严峻性。
另一方面,相貌上的优势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的自我价值感,加上人们普遍具有的“悦目情结”,美貌者在面试环节、工作执行中更易获得认可,工资收入相对较高。出众的相貌在增强劳动者个人魅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其内在能力;姣好的相貌在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社会沟通能力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美貌也会失效,甚至会给劳动者带来负面影响。当女性申请与性别角色不一致的传统男性职业时,具有吸引力的申请者比缺乏吸引力的申请者更少地为人们所偏爱。一项研究认为,在看待女性事业成功因素上,人们更倾向于将相貌姣好者的成功归于她们的运气、所获得的帮助和工作任务比较容易等因素,而不是其自身的能力。由此可见,美貌者在享受额外福利的同时,也遭受到人们无法完全认可其实力的偏见。还是那句话,像我们这样长的不好看的还是努力工作吧。。。(源自千人智库 EWW150122WQ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