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市场法则之下,我国医药流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已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中国流通业三大特征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及深化,在经济高速发展、ZF投入持续增加、人口自然增长及老龄化、技术进步以及疾病谱改变等众多因素的驱动下,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统计,2012年,我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达到11174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医药零售市场销售总额2225亿元,同比增长16%。根据国家药监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6295家,零售连锁企业3107家。
根据IMSHealth预测,我国药品市场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3-2017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17%。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药品市场,市场容量将达到现有规模的4倍,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模亦将持续扩大。
其次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随着医改的深入以及国家对医药流通行业调控的加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资料,2003-2012年,我国目前三大医药分销商的合计市场份额由12.7%增至28%,前十大医药分销商的合计市场份额由26.1%增至41.9%,行业集中度已大幅提升。
最后是现代医药物流加速发展。在政策层面,2010年,物流业被列入国家十大振兴产业,而医药物流被列入物流业重点发展领域;在行业层面,无论是新医改及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还是新版GSP,都强调了现代医药物流的重要性。因此,加速现代物流发展、提高药品流通效率成为医药流通行业转型的核心。医药流通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及效率,推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物流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大幅增加。据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统计,2012年,医药流通企业自有配送中心数量增长幅度为3.0%;自有配送中心仓储面积增长幅度为22.5%;自有配送车辆数增长幅度为9.9%;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增长幅度为21.3%。
可以看见,无论是流通业的市场规模、集中度还是现代物流,在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以及推动之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今后仍将持续变革,未来的发展和趋势特征明显。
疫苗流通有待升级
根据KaloramaInformation公司的数据,全球疫苗市场2005-2009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5.5%。预计2009-2014年全球疫苗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9.7%,高于药品市场增速,2014年将达到362.3亿美元的规模。
我国疫苗市场增速高于全球整体水平,从2004年开始,国内疫苗市场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2006年之后,增长加速,2006-2009年的三年间,疫苗市场规模从31亿元增长至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8%。但疫苗销售额仅相当于整个医药行业的1%左右,远低于同期全球2.7%的水平。此外,目前我国实际接种疫苗仍以一类免费疫苗为主。未来,随着疫苗行业政策扶植力度加大,经济水平及社会人群的疫苗接种意识提高,我国疫苗行业尤其是二类疫苗的发展空间巨大。
疫苗流通行业作为疫苗行业的重要环节,其特殊性体现在:对药品冷链系统安全条件要求、硬件设备投入和软件管理要求较高,并要求疫苗流通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存货管理能力以应对疫苗接种的季节性以及突发性疫情的发生。当前我国疫苗流通行业与医药流通行业整体相比尚处于早期的竞争状态,面临基础设施薄弱、配送企业规模较小等困境,行业有待于进一步升级整合。
另外,根据IMSHealth统计,2012年全球药品销售额约为9654亿美元,受新兴医药市场销量增加,以及发达国家药物消费额提升的驱动,2017年全球年药品消费额将增至1.17-1.2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6%。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为全球最主要的医药市场,占全球市场60%以上的份额。新兴市场国家发展速度最为强劲,2013-2017年,新兴市场国家的医药市场预计将以每年10%-13%的速度增长,而主要的发达医药市场的增长率仅为1%-4%。到2017年,新兴市场国家的医药市场的药品销售额将有望从2012年的2239亿美元增至3700-4000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全球医药流通行业呈现以下特点:ZF在药品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并将直接改变药品定价机制;全面进入非专利药时代,终端市场竞争加剧,拥有成本及渠道优势的供应商将最终胜出;医疗改革催生新客户群,增加供应链收益的透明度,加速行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