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才俊的愁滋味英国《金融时报》
艾玛•雅各布斯
人们一般将创意火花与年轻人联系到一起。那么,年纪轻轻就取得巨大成功是什么感觉呢?
那些没有走传统职业道路而另辟捷径的早熟天才们吸引了人们的注意。马克•扎克博格(Mark Zuckerberg)19岁与人共同创立Facebook,他是硅谷青春崇拜的代表人物。在创意领域,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纽约客》(New Yorker)的文章中写道,“一般而言,天才与早熟密不可分——从事一些真正有创意的活动,我们倾向认为,需要年轻人的朝气、生机和精力”。这位作者指出,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在25岁执导出了《公民凯恩》(Citizen Kane),T•S•艾略特(TS Eliot)写作《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简称:《情歌》——译者注)时年仅23岁。
那些在年轻时就站上事业高峰的人,他们的个人感受是怎样的呢?为了寻找答案,我采访了四位有过这一经历的成功人士。
伊娃•诺布勒泽达(Eva Noblezada),音乐剧演员
来自北卡罗莱纳州的伊娃•诺布勒泽达17岁时就在2013年“全国高中音乐剧大奖”(National High School Musical Theater Awards)——也称为“吉米奖”(Jimmy Awards)——比赛上脱颖而出,后被选为卡梅伦•麦金托什爵士(Sir Cameron Mackintosh)制作的《西贡小姐》(Miss Saigon)的主演。这部音乐剧去年5月在伦敦西区剧院开演,当时她刚年满18岁。
诺布勒泽达相信“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是她迎来重要转机的因素之一。不过她也在“尽自己一切努力以得到认可”。毕竟,她“在表演上还像个胎儿”。
身边同龄人的反应让她始料未及。“我失去了许多朋友。他们露出了本来面目。”诺布勒泽达11岁就进入表演艺术学校,她认为同学们经受着一种折磨,正如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清楚指出的:“每当有一个朋友功成名就,我的心里就多了一点失落。”她说在自己的学校里,竞争已近乎于有害的。
老师们认为她不应该离开学校。她说:“学校不适合我。他们见不得我的大照片。”
这一行很辛苦,诺布勒泽达表示:“当你遭到攻击时,你要去承受,战斗会让你伤痕累累,但这些伤痕会令你更坚强。”社交媒体上发表的评论有时尤为尖刻。
尽管有很多闲言碎语,但她说:“年轻人有种新鲜感,这是一种很棒的观察世界的视角”。谈到未来,她表示自己更喜欢活在当下。“我不想制定计划,我想全身心地投入到目前的工作中。我18岁,我住在伦敦,这个城市很美丽。”
露西•普莱伯(Lucy Prebble),剧作家
尽管露西•普莱伯在22岁时,她的第一部专业制作《嗜糖综合症》(The Sugar Syndrome)就登上了伦敦皇家宫廷剧院的舞台,但她说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想做什么。“写作并不是我真正追求的理想。对于我来说,它更像一种情感技能,一种在混乱世界中找到个人控制的方式。”将写作变成职业是件令人兴奋的事,但不在她的意料中,也令她感到不安。
当普莱伯的话剧《安然》(Enron)在2009年获得巨大关注时,她说服自己这是外部因素的综合结果,而不纯粹因为她的才华——这样想能使她不至于遭受成功转瞬即逝所带来的痛若。风光免不了要过去,她不想当这一刻来临时陷入痛苦。“失去对我们的影响比得到要大得多。当我们经历一些美妙的感受时,我们适应起来非常快,快得令人郁闷。但要从一场巨大的失去感中恢复过来是极度痛苦的。”为免让人觉得自己不知感恩,她指出成功与焦虑往往结伴而行。
她说记者拿她的年龄大做文章。其实她在二十几岁时并没感到自己特别年轻。今年34岁的露西认为,对青春的迷恋显示了对创造力如何产生的一种误解。“一旦你终于一脚踏入成人世界,你最初对世界所说的一些话,会让人觉得新鲜或是兴奋,其实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并不是你说得太早,而是你等得太久。”
她建议年轻作家不要“渴望成功……这是一个古怪的,难以捉摸的词语……如果你想拥有观众,就去探索为什么人们要阅读,为什么他们要接触艺术。”
本•桑德斯(Ben Saunders),探险家
26岁时,本•桑德斯独自一人一路滑雪到北极。他在23岁曾尝试过这一目标,但是失败了。他认为,这第一次探险“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他曾希望到家后会得到铺天盖地的宣传,结果什么都没有。但是事后证明这是一条“巨大的学习曲线”,教会他放下自我,将注意力放在今后的目标上。
不过他很欣慰当他策划第二次旅行时,他依旧保持着青春幼稚,而这一次他成功了。“我很惊讶自己能在26岁圆满完成这一目标。我的无知是件好事,它帮助我给自己定下了如此高的目标。”因为他没有名声可损失,所以他愿意承担风险。二十多岁时桑德斯觉得自己需要证明些什么,现在他37岁,他已经成熟了。
但过早成功也有其问题,担心太早到达人生巅峰,而且还有种要继续追求更高目标的压力。
在这种焦虑感的推动下,他计划了下一次大探险——重走斯科特船长(Captain Scott)1800英里长的旅程,从南极洲海岸走到南极点,再返回。去年他完成了这趟旅行,他说与二十多岁“亢奋”的自己相比,这次他非常平静。
玛莎•莱恩•福克斯(Martha Lane Fox),企业家
玛莎•莱恩•福克斯认为,关于高科技初创公司起源的种种神话,意味着年轻人有时被夸大了。1998年,年仅25岁的福克斯与布伦特•霍伯曼(Brent Hoberman)合办旅游网站lastminute.com,不过这对搭档在创业之前一直从事着旅游顾问。
她说:“大学毕业就直接创业不是个好主意。脚踏实地是很重要的。有激情固然很好,但你需要努力工作,以及发展人脉。”如今她回忆这段经历,用两个字形容就是“令人惊奇”。“它给了我丰富的经验以及大量资金。”
尽管如此,她认为自己的底气正来自于年轻活力。她说:“刚开始首次公开招股(IPO)时,我开始害怕。公司越成功,我就变得越紧张。”
有些投资者给她出资,还有些人欣赏她的勇气。她认为自己得到了比霍伯曼更多的关注,因为她是一个“年轻的金发女郎……有一个有趣的新闻报道——他们将布伦特从照片里裁掉了。”
她担心自己会激情不再吗?“我还是担心自己会不会太早到达巅峰。”
2013年,40岁的福克斯被任命为上议院的一名中立议员——同样是其中比较年轻的一个。“有些人支持我,但大多数人不支持。这是一个社会缩影。人们在商务会议上称我为‘亲爱的’。我知道哪些事是该在意的,哪些事可以一笑了之。”
译者/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