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 ①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②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特征】 本经脉长三尺五寸,多气少血,寄于辛金,寅时(清晨3~5时)注此,左右各十一穴。
【本经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主治】 喉、胸、肺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数欠。
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资料】
《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臂骨下廉,出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之端。”上臂骨下廉之“臂”字,原缺拟补。
本经之气,由列缺传入手阳明之经,循经向上进行,连接十二经脉,如环无端。
前言手太阴之气,既由列缺通过阳明,循经上行,其余气贯入拇指则可,而曰传入阳经以商阳为行气之初,恐有未能。因拇食二指分歧不能由指端飞越也。本经之气由其络穴通过阳明,大部循臂外廉上行,小部顺其贯力之势,分抵食指之端,折而回行,合并阳明之气,随而上行也。其他各经之阴阳交接,均同此理。
《灵枢.经脉》原文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1.中府 Zhōng Fǔ
【别名】 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中,膺中俞,肺中俞,肺募,龙颔。
【穴名解】 本经承肝经足厥阴之气,内循胃口,上膈,属肺。肺为呼吸外气之府库。又以本经之气,由本穴出中达表,因名“中府”。本穴原名“府中俞”,又名“膺中俞”,后人简称“中府”。盖以本经之气由内府输出也。即出纳外气,经气随之通行之过栈也。
本穴功用与云门略同。俱能舒达内藏抑郁之气。《针灸大成》谓治少气不得卧。按中医病理,少气之人,多喜静卧。今言不得卧,乃气郁于上,非气亏于中也。刺本穴使气得升降,而疏利之也。本穴为肺藏之募穴。按“募”字之义,汇也,聚也。古时招兵,曰募兵。即聚集壮丁,而拣选之也。
按针灸治疗多在调气,如行气、导气、提气、降气,均以理气为务。又针下有感谓之得气,捻转提插谓之行气,下针之时或在呼气,或在吸气;总不离乎调理其气。故于穴位命名,多取气、水、云、天、海、泉、溪、泽。虽曰丘、陵、关、室,亦怀通、降、容、泻之意。
【穴义】 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标准定位】 正坐或仰卧。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或自男子乳头向外横开二寸(两横指也可),在直线往上摸三根肋骨(与第一、二肋间平齐),就是本穴。
【功效】 宽胸理气,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生津润燥。
【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治法】 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禁直刺。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附注】 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2.云门 Yún mén
【穴名解】 云,犹气也。肺经之气,由内府输出。循行经络,分布于表。本穴犹气化飞升之门也。在治疗上通经行气之功居多。凡属气郁之症,取本穴可以舒之。即使阴滞之气,化云行空,畅达于阳,故名“云门”。治症略同中府。但云门主外、主开,中府主内,主阖也。
按云之为意,远也,多也。“太山之云,不祟朝而满天下”。盖誉之飞升流布,速且广也。《针灸大成》禁针,误刺生晕,以其升散太过也。但治壮人之郁则宜,若老人患郁,针此反伤正气,宜取丰隆引气降下,解郁而气不耗损。
【穴义】 肺经气血由此传输四极。
【标准定位】 正坐或仰卧。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距前正中线6寸,当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当用手插腰的时候,在锁骨外端(即肩峰端)的下缘处,就出现一个三角形的凹窝,即是本穴。
【功效】 宽胸理气,清热宣肺。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禁直刺。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3.天府 Tiān fǔ
【穴名解】肺开窍于鼻,鼻司呼吸而通天。人身之天,头及胸廓也。本穴接于云门,故能通宣肺气,出于气府,行于肌腠,周遍全身,犹云之漫天匝地,广漠流行也,更以其有关于肺,肺居藏府之最上,故名之以天,而曰“天府”。府者言居积之多,犹府库也。
治症与中府意同。中府治内症居多,天府治周身外症居多,彼者犹纳,此者犹出也,名词字义,可以参之。
古代朝庭制度,有天府、玉府、内府之设。天府,即中央集权处也。故云“天府治中”,即治理内政得失也。补此穴可招致耗散之气,使之集中。宜施于虚不摄气之症,然必用补法。《甲乙经》谓治咳嗽上气,喘不得息,逆气不得卧,凡汗出,身肿,恍惚,善忘。揆此诸症,俱为气不守中之象,故宜取此,以使集中,引致大气汇于胸廓,犹行政之治中也,故称“天府”。
有疑者:本穴在臂,称臂曰“天”,无乃牵强?盖人身四肢,犹屋之四柱,手足掌可以喻地,则臂之上端可以喻天。取本穴以上膊挨近鼻尖处是穴。鼻司呼吸,亦有天之含意。
【穴义】 输供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于天。
【标准定位】 伸臂仰掌。位于上臂前外侧,腋前皱襞上端水平线下3寸(腋前纹头下3寸处),肱二头肌桡侧缘沟处;或从腋横纹前端,直向尺泽穴下量三寸处取之。
【功效】 清热宣肺,行气活血,解郁散结,舒经活络。
【主治】 气喘,鼻衄,瘿气,臂痛。
【治法】 寒则补而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刺灸法】 直刺0.5~1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曲池治疗臂痛。
4.侠白 Xiá bái
【别名】 夹白
【穴名解】 穴在上膊,臑部内侧,白肉凸起之前方。垂手夹腋之处,故名“夹白”。以穴位在处得名也。为手太阴经行气之夹道。治心痛、气短、呕逆、烦满等症。必辨其确为气郁所致者,乃可用此。盖以本穴能行气也。
【穴义】 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标准定位】 伸臂仰掌,位于上臂前外侧,天府穴下1寸,肘横纹(尺泽穴)上5寸,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沟处。
【功效】 清降肺浊,润脾除燥。
【主治】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曲池, 肩髎 治肩臂痛。
5.尺泽 Chǐ zé
【别名】 鬼受,鬼堂。
【穴名解】脉诀云:“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人之前膊腕横纹后一寸为关,由关至肘横纹为尺。诊家谓“尺肤热”者,即指此一尺全部而言。见此一尺之热,即知全身俱热也。右数语,专为尺肤热作解。四肢厥逆者另论。本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为手太阴经之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江海,小则沼泽,本穴承以前各穴之意,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大有普及全身之势。如治舌咽干涩、血不荣筋,臂挛喉痹、以及津液失调,四肢拘急,静脉充血,取本穴治之,则甘霖普泽,万物孳生矣。尤其时病拘急,在本穴静脉放血,可以立愈。须兼取曲泽,犹旋泻水流通于湖泽,减低漕道水位,则无涨逆之患矣。本穴于位则尺、于功则犹泽也。因名“尺泽”。
【标准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手掌向上,肘部稍微弯曲,在肘弯里可摸到一条大筋(肱二头肌腱),靠这条大筋的外边(桡侧),当肘弯横纹上,就是本穴。
【功效】清热调肺,止咳平喘,祛瘀止痛,疏经通络,降逆,利水。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 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或点刺出血。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附注】 肺经的“合”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