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①本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②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经气于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特征】 本经脉长六尺五寸,多气少血,寄于己土,巳时(上午9~11时)注此,左右各二十一穴。
【本经腧穴】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病机】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资料】
《灵枢◎经脉篇》:“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髁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1.隐白 Yǐn bái
【别名】鬼垒,鬼眼,阴白
【穴名解】本经承厉兑之金,由足阳明之阳,传交足太阴之阴。金色白,坚刚为阳,本穴居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故名“隐白”。太阴根于隐白。凡病势之撩乱促暴者,俱宜调动本身清肃之气(即金气)以镇定之。如喘满腹胀,不得安卧,呕吐暴泻及衄血、尸厥、月事不止等症,本穴均能治之。
【标准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拇趾内侧端,趾甲角旁约0.1寸处(的爪甲根部)。
【功效】健脾和胃,益气摄血,醒脑开窍,宁神安志。
【主治】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尸厥,惊风(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附注】 脾经的“井”穴。
2.大都 Dà dū
【穴名解】大,广泛也,都,丰盈也,又汇聚也。二字连用,喻犹诸病汇聚一大市集也。凡患热病不汗,身重不卧,伤寒四逆及腹满、烦呕、热闷、目眩、呕逆、胸腹胀痛、蛔痛、小儿客忤、表里寒热等症,本穴并能治之。故以“大都”二字名其穴。又以穴在足下,承前穴之潜隐,犹阳气下钟,得时而出,孳发其蕴容之性能也。其力无限,故名“大都”。
【标准定位】 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拇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足大趾赤白肉际向上推,挡手处。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主治】 腹胀,胃痛、食不化,呕吐,腹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厥心痛、不得卧、心烦。
【刺灸法】直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附注】 脾经的“荥”穴。
3.太白 Tài bái
【穴名解】天象,金星别名太白星。古人观天之象,以太白为兵象。具戡定内乱,匡复正统之意。合之人身,则为急病之属于五行之金者,如急腹痛、(骨行)痠,便难、滞下、后重等症,宜于武断取治者;凡暴病初起,元气尚足,可以猛治。若久病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用本穴有效。他如病后之艰于复元者,有如乱后余劫;治取本穴,须兼取安抚之穴乃效。凡专用刚暴穴位,犹临之以兵、清除变乱也,此穴以功用得名,故称之“太白”。本穴承前穴大都之都,故治症,亦颇复杂,但以阴滞之急症为主治。
【标准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位于足内侧缘,在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后下方,即第一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肉际凹陷处;从足跟部赤白肉际向上推,挡手处,在趾趾关节后方。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 腹痛、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饥不欲食,胃痛,便秘、痔漏、脚气、心痛脉缓、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痿证。
【刺灸法】直刺0.5~0.8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附注】 脾经的“输”穴、“原”穴。
4.公孙 Gōng sūn
【穴名解】公,众也,支属之总汇也;孙,嗣续也,又顺理也,犹支系之丝络也。本穴为足天阴之络穴,与足阳明经本构通。治症颇多,采用副穴亦多。惟须先取本穴为主,后取他穴为辅。即他穴犹支属,本穴则正宗也,《灵枢经◎脉度篇》云:“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故名“公孙”。即本穴为公正之主,其它辅助之穴犹孙也。要知孙之字义,乃丝络之细丝,如子子孙孙,分支□□,而繁衍不穷也。
【标准定位】①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②在足大趾内侧后方,有个最突起的关节,叫第一跖趾关节,本穴在第一跖趾关节后约一寸处(正当第一跖骨基底内侧前下方);③太白穴向上推,挡手处;④正坐垂足,于足背最高点向内侧移按,当骨边陷中取之。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化食消积,通经活络。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多饮、霍乱、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
【刺灸法】直刺0.5~1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附注】 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5.商丘 Shāng qiū
【穴名解】商,五音之金音也。金,于时为秋,于色为白。于六气为阳明。故本穴具严肃凛冽之气,禀肃杀刚毅之性,以治阴柔濡滞之病。又本穴位于足内踝前方陷中。因喻踝突为丘陵,犹商金之气发于丘陵也。丘陵为沙石之处,具西方坚刚之气,故名本穴为“商丘”。所治脾虚,肠鸣、心悲、太息、寒疟、黄疸等阴柔濡滞之病。
【标准定位】①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②在内踝前缘直线与内踝下缘横线的交处,这地方正是胫骨与距骨之间;③内踝尖前水平线与前垂直线的交点。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 腹胀、肠鸣、腹泻,便秘,食不化、咳嗽、黄疸、怠惰嗜卧、癫狂、善笑、小儿痫契、痔疾;足踝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附注】 脾经的“经”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