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路线】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1.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交于督脉直至巅顶(百会穴)。
2.分支
巅顶部的分支:从头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头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
下分为两支:
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经大腿后面,进入胭窝中。
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胭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特征】本经脉长八尺,多血少气,寄于壬水,申时(下午15~17时)注此,左右各六十七穴。
【本经腧穴】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 、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 、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主要病候】恶寒,发热,鼻塞,鼻衄,头痛,目痛,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
【资料】
《灵枢经◎经脉篇》:“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角原作循误);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髀外下原有“从”字,删。)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出其端(三字原阙)。”
1.睛明 Jīng míng
【别名】泪孔,精明,泪腔,目内眦,泪空。
【穴名解】本穴在目内眦,粘膜组织上,近于睛,能治风热目疾,以复其明,故曰“睛明”。本穴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故治一切目病,对郁热之症最宜。他如暴赤肿痛、眦痒、翳障亦效。
【标准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取穴法】闭目。目内眦的内上方0.1寸凹陷处取穴。
【类属】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交会穴。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功效】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滋阴明目。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
【配伍】配球后穴、光明穴治视目不明。
【刺灸法】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l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文献摘录】
《甲乙经》:“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
《铜人》:“治攀睛,翳膜覆瞳子”
《大成》:“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流泪......小儿疳积,大人气眼冷泪。”
2.攒竹 cuán zhú
【别名】员在,始光,明光,夜光,光明,眉中,眉本,眉头,员柱,小竹,圆柱。
【穴名解】眉犹竹叶,穴在眉内侧端,喻如新篁攒生,本穴犹竹叶之蒂柄,故名“攒竹”。治瘈瘲、戴眼、头目风热诸疾。五十年前,余见小儿天吊,一韩姓老医以毫针刺攒竹及眉上,其取三穴,稍微捻转,其睛立正,病家叹为神奇。
【标准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取穴法】在眉头边缘,入眉毛约一分的地方。
【功效】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刺灸法】平刺0.5~0.8寸。禁灸。
3.眉冲 méi chōng
【别名】小竹
【穴名解】冲,和也。取本穴时必使患者眉目舒展,现出冲和气势,由眉少上止发际是穴,故名“眉冲”。治癫痫、头痛、鼻塞。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功效】疏风清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眩晕,鼻塞。②癫痫。
【刺灸法】平刺0.3~0.5寸。禁灸。
4.曲差 qū chā
【别名】鼻冲
【穴名解】本穴由眉冲旁开稍下,距神庭一寸五分,以其不平,故名之以“曲”;又以其横列不与发际诸穴相齐,故名之以“差”(差,音池,参差不齐也)。本穴与曲池字音相近,差字之音,可稍变。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
【功效】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鼻塞,鼽衄。②目视不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5.五处 wǔ chù
【别名】巨处
【穴名解】本穴前为曲差,后为承光,两旁为上星、目窗。加以本穴在其正中,适为五处穴位。其所治症,均以目病为主。其通关窍,解郁热,则小异而大同,似有五处同功之意,而本穴居四者之中,故名为“五处”。“五”为数之中,“处”居也,止也。本穴居中,功兼其四。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功效】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头晕。②中风偏瘫。③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6.承光 chéng guāng
【穴名解】诸阳之精,汇集于目,而目乃有光明。目之神,内合于脑。《道藏经》曰:“脑得目之阳神而能思”。故人在思考时,多闭目内视,凝神注脑,俾得目神之助。故名本穴为“承光”。又以其能通窍安神,治青盲、目翳,在功效上亦有承光之意也。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功效】疏风泄热,清头明目,醒脑安神。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头晕目眩。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7.通天 tōng tiān
【别名】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归。
【穴名解】人之全体;以头为天。在躯干。则以胸廓为天。本穴主要功能,在于通彻上窍。故其主治头项痛、鼻塞、口喎、衄血、头重、耳鸣、狂走,以及瘈瘲、恍惚、目盲、青光、内障等等上窍不灵之症。《针灸大成◎百症赋》:“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鼻司呼吸,亦通天也,故名为通天。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功效】疏风清头,通利鼻窍。
【主治】①鼻塞,鼻中瘜肉,鼻疮,鼻渊,鼻衄。②头痛,目眩。②中风偏瘫,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8.络却 luò què
【别名】强阳,脑盖,及行,胳却,络郄。
【穴名解】郤,音隙,同郄。从邑、从谷,义孔隙也,骨肉之交也。《庄子》:“批大郤,道大窍。”谓通至上之隙穴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抵顶,由本穴,左之右、右之左,斜行交百会,即所谓“上额交巅”也。凡脉之横行者为络,隙之大者为郄。本穴在经络为横行,在孔窍为大隙,故名“络郤”。“郤”有误为“(各阝)”者。当知“郤”从“邑”,“却”从“部”也。有取别名“络(各阝)”者,乃因误所致。
窃以针灸之道,荒芜已久,音讹字误,不知凡几。欲纠斯偏,着要正误。但中医文献之误,何只针灸为然。内、难、金、伤诸经,莫不如是。每念及此,感慨丛生,每思加以校正,奈年矢躜催,岁不我待,空作玄想耳。试观《金匮》首章,仲景以俞穴募穴,区别人身前后,故曰风中于俞(俞穴在脊背)。寒中子募,(募穴在胸腹),而后世抄传竟误“俞”为“前”,误“募”为“暮”。而注音又依“前”、“暮”立注,岂不谬之益谬乎?
如“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也子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索其大意,清浊、上下、浮急、表里、湿邪、雾邪、关节、肉腠、极寒、极热,伤络、伤经,全是对偶。所云风寒俞募者,即以表示邪中人身前后。且对照下文伤经伤络,原文本自明白。只是后世抄写传讹,误“俞”为“前”,误“募”为暮,以致讲解者,舌东唇西,格格难通。若一复其原,作“风中于俞”,寒中于暮”,则教者学者,简捷多矣。此言有似节外之枝,但因“俞、暮”二字,有关针灸穴位,不觉言长。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功效】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耳鸣。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9.玉枕 Yù zhěn
【穴名解】玉,贵称也,又坚也。脑为人体至贵,穴在枕骨坚节之旁,为人寝息着枕之处,故名“玉枕”。治头眩与耳目之疾,及有关头上诸病也。
【标准定位】在头后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功效】疏风清头,通经活络,通窍明目。
【主治】①头项痛,目视不明。②鼻塞。③脚癣。
【配伍】配大椎穴治头项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0.天柱 tiān zhù
【穴名解】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其支柱,穴在颈上,故名“天柱”。凡病颈项痛痿,不能支持头脑者,谓为天柱骨折,绝症也。小儿有患之者,刺本穴或能得救。《针灸大成》云:“治头风、目眩、鼻塞、项强诸病”。以穴位之所在也。
【标准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缘后发际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功效】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①头晕,目眩。②头痛,项强,肩背痛。③鼻塞,咽喉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