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880 2
2015-01-24
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路线】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1.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交于督脉直至巅顶(百会穴)。
2.分支
巅顶部的分支:从头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头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
下分为两支:
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经大腿后面,进入胭窝中。
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胭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特征】本经脉长八尺,多血少气,寄于壬水,申时(下午15~17时)注此,左右各六十七穴。


【本经腧穴】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 、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 、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主要病候】恶寒,发热,鼻塞,鼻衄,头痛,目痛,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


【资料】
《灵枢经◎经脉篇》:“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角原作循误);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髀外下原有“从”字,删。)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出其端(三字原阙)。”










1.睛明 Jīng míng
【别名】泪孔,精明,泪腔,目内眦,泪空。
【穴名解】本穴在目内眦,粘膜组织上,近于睛,能治风热目疾,以复其明,故曰“睛明”。本穴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故治一切目病,对郁热之症最宜。他如暴赤肿痛、眦痒、翳障亦效。
【标准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取穴法】闭目。目内眦的内上方0.1寸凹陷处取穴。
【类属】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交会穴。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功效】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滋阴明目。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
【配伍】配球后穴、光明穴治视目不明。
【刺灸法】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l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文献摘录】
《甲乙经》:“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
《铜人》:“治攀睛,翳膜覆瞳子”
《大成》:“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流泪......小儿疳积,大人气眼冷泪。”



2.攒竹 cuán zhú
【别名】员在,始光,明光,夜光,光明,眉中,眉本,眉头,员柱,小竹,圆柱。
【穴名解】眉犹竹叶,穴在眉内侧端,喻如新篁攒生,本穴犹竹叶之蒂柄,故名“攒竹”。治瘈瘲、戴眼、头目风热诸疾。五十年前,余见小儿天吊,一韩姓老医以毫针刺攒竹及眉上,其取三穴,稍微捻转,其睛立正,病家叹为神奇。
【标准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取穴法】在眉头边缘,入眉毛约一分的地方。
【功效】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刺灸法】平刺0.5~0.8寸。禁灸。


3.眉冲 méi chōng
【别名】小竹
【穴名解】冲,和也。取本穴时必使患者眉目舒展,现出冲和气势,由眉少上止发际是穴,故名“眉冲”。治癫痫、头痛、鼻塞。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功效】疏风清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眩晕,鼻塞。②癫痫。
【刺灸法】平刺0.3~0.5寸。禁灸。


4.曲差 qū chā
【别名】鼻冲
【穴名解】本穴由眉冲旁开稍下,距神庭一寸五分,以其不平,故名之以“曲”;又以其横列不与发际诸穴相齐,故名之以“差”(差,音池,参差不齐也)。本穴与曲池字音相近,差字之音,可稍变。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
【功效】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鼻塞,鼽衄。②目视不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5.五处 wǔ chù
【别名】巨处
【穴名解】本穴前为曲差,后为承光,两旁为上星、目窗。加以本穴在其正中,适为五处穴位。其所治症,均以目病为主。其通关窍,解郁热,则小异而大同,似有五处同功之意,而本穴居四者之中,故名为“五处”。“五”为数之中,“处”居也,止也。本穴居中,功兼其四。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功效】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头晕。②中风偏瘫。③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6.承光 chéng guāng
【穴名解】诸阳之精,汇集于目,而目乃有光明。目之神,内合于脑。《道藏经》曰:“脑得目之阳神而能思”。故人在思考时,多闭目内视,凝神注脑,俾得目神之助。故名本穴为“承光”。又以其能通窍安神,治青盲、目翳,在功效上亦有承光之意也。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功效】疏风泄热,清头明目,醒脑安神。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头晕目眩。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7.通天 tōng tiān
【别名】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归。
【穴名解】人之全体;以头为天。在躯干。则以胸廓为天。本穴主要功能,在于通彻上窍。故其主治头项痛、鼻塞、口喎、衄血、头重、耳鸣、狂走,以及瘈瘲、恍惚、目盲、青光、内障等等上窍不灵之症。《针灸大成◎百症赋》:“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鼻司呼吸,亦通天也,故名为通天。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功效】疏风清头,通利鼻窍。   
【主治】①鼻塞,鼻中瘜肉,鼻疮,鼻渊,鼻衄。②头痛,目眩。②中风偏瘫,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8.络却 luò què
【别名】强阳,脑盖,及行,胳却,络郄。
【穴名解】郤,音隙,同郄。从邑、从谷,义孔隙也,骨肉之交也。《庄子》:“批大郤,道大窍。”谓通至上之隙穴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抵顶,由本穴,左之右、右之左,斜行交百会,即所谓“上额交巅”也。凡脉之横行者为络,隙之大者为郄。本穴在经络为横行,在孔窍为大隙,故名“络郤”。“郤”有误为“(各阝)”者。当知“郤”从“邑”,“却”从“部”也。有取别名“络(各阝)”者,乃因误所致。
窃以针灸之道,荒芜已久,音讹字误,不知凡几。欲纠斯偏,着要正误。但中医文献之误,何只针灸为然。内、难、金、伤诸经,莫不如是。每念及此,感慨丛生,每思加以校正,奈年矢躜催,岁不我待,空作玄想耳。试观《金匮》首章,仲景以俞穴募穴,区别人身前后,故曰风中于俞(俞穴在脊背)。寒中子募,(募穴在胸腹),而后世抄传竟误“俞”为“前”,误“募”为“暮”。而注音又依“前”、“暮”立注,岂不谬之益谬乎?
如“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也子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索其大意,清浊、上下、浮急、表里、湿邪、雾邪、关节、肉腠、极寒、极热,伤络、伤经,全是对偶。所云风寒俞募者,即以表示邪中人身前后。且对照下文伤经伤络,原文本自明白。只是后世抄写传讹,误“俞”为“前”,误“募”为暮,以致讲解者,舌东唇西,格格难通。若一复其原,作“风中于俞”,寒中于暮”,则教者学者,简捷多矣。此言有似节外之枝,但因“俞、暮”二字,有关针灸穴位,不觉言长。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功效】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耳鸣。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9.玉枕 Yù zhěn
【穴名解】玉,贵称也,又坚也。脑为人体至贵,穴在枕骨坚节之旁,为人寝息着枕之处,故名“玉枕”。治头眩与耳目之疾,及有关头上诸病也。
【标准定位】在头后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功效】疏风清头,通经活络,通窍明目。
【主治】①头项痛,目视不明。②鼻塞。③脚癣。
【配伍】配大椎穴治头项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0.天柱 tiān zhù
【穴名解】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其支柱,穴在颈上,故名“天柱”。凡病颈项痛痿,不能支持头脑者,谓为天柱骨折,绝症也。小儿有患之者,刺本穴或能得救。《针灸大成》云:“治头风、目眩、鼻塞、项强诸病”。以穴位之所在也。
【标准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缘后发际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功效】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①头晕,目眩。②头痛,项强,肩背痛。③鼻塞,咽喉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可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4 13:55:29

11.大杼 dà zhù
【别名】背俞,本神,百傍,百劳,大俞,风府。
【穴名解】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杼篦,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歧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称为“大杼”。考风府傍近诸穴,其治多关于风。
按针灸穴位命名,当在《内经》成书以前。故有疑《内经》之书出自战国杂家之手,追述轩歧之遗事耳。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法】正坐,从脖子后正中往下,先摸到一个凸起最高的骨头,叫第7颈椎;再往下摸为第1胸椎,从第1胸椎下凹窝左右两旁向外各量1.5寸的地方,就是本穴。
【类属】八会穴之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功效】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12.风门 fēng mén
【别名】热府,背俞,热府俞
【穴名解】本穴与督脉之陶道相近,陶道喻其旋转也,凡物体转动,则必生风。风生则大气清凉,正合本穴能治诸般热症之义。本穴内应肺体,为呼吸气息出纳之道路,故名“风门”。如旧式风匣前后风门。养生家所称之“橐籥”也。由此观之,治气管病当能有效。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二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
【类属】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
【功效】宣肺解表,疏风清热。
【主治】①伤风,咳嗽。②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配伍】配肺俞穴、大椎穴治咳嗽、气喘;配合谷穴治伤风咳嗽。
【刺灸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及肩部。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可灸。




13.肺俞 fèi shū
【别名】肩中外俞,肺念。
【穴名解】本穴能通彻肺气,故名“肺俞”。俞为腧之简,腧为输之化。以下诸俞穴,俱同此意。本穴主治肺风、肺痿、咳喘、上气,五痨、骨蒸,诸关肺脏之病。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类属】肺的背俞穴
【功效】疏风解表,养阴清热,宣肺理气。
【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配伍】 配风门穴治咳嗽喘;配合谷穴、迎香穴治鼻疾。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4.厥阴俞 jué yīn shū
【别名】厥俞,阴俞,心包俞,关俞,厥腧。
【穴名解】即手厥阴经心包络之俞也。穴在肺俞之下,心俞之上,内应心包络。心包络为手厥阴经,故换言而称‘厥阴俞”。即内景膏、肓之间也。主治呕逆、烦闷及有关心包之病。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类属】心包的背俞穴。
【功效】疏通心脉,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闷。③牙痛。小儿数岁不语(心气虚)
【刺灸法】斜刺0.5-0.8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15心俞 Xīn shū
【别名】背俞,心念,心腧
【穴名解】本穴与督脉之神道平。心藏神,为心脏之俞,故名“心俞”。其治为有关心脏近旁诸症,以及食道气道诸病。如心风、偏瘫、狂痫、神乱、胸闷、吐衄、目瞤、健忘等等。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类属】心的背俞穴
【功效】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癫痫。④梦遗,盗汗。
【配伍】
1、心痛、惊悸:配巨阙穴、内关穴治;
2、失眠、健忘:配内关穴、神门穴治。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6.督俞 dū shū
【别名】高盖,督脉俞,商盖,高益。
【穴名解】即督脉之俞也,故名“督俞”。凡关腰、脊骨髓头脑之病,俱可酌取。又如寒热、心痛,腹鸣、气逆诸病,本穴均能治之。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取穴法】俯卧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理气宽胸,调理脾胃。
【主治】①心痛,胸闷。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气喘。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7.膈俞 Gé shū
【别名】七焦之间
【穴名解】本穴内应横膈膜,而为之俞,故名“膈俞”。凡膈肌有病,如格忒、心跳之类,均可取此穴。本穴穴意为血之会穴,因动脉血管贯膈下行,静脉血贯膈上行。全部膈肌与血液循环大有关系,故本穴治吐衄、血晕诸病。又食道下行,亦由膈肌穿过。故又治胃脘痛、反胃、积气、食不下、胀满、支肿、周痹。凡有关膈肌及血症者,俱可取此。以其有关瘀血,故亦治脏毒便血等症。但多宜灸法。
【标准定位】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法】俯卧,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类属】八会穴之血会
【功效】宽胸降逆,活血化瘀,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配伍】配内关穴、足三里穴治呕吐、呃逆;配足三里、血海穴、肓膏治贫血。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8.肝俞 Gān shū
【别名】肝念               
【穴名解】肝在膈下,本穴内应肝脏而为之俞,故名“肝俞”。其治在肝,如诸风掉眩、满闷多怒、咳引两胁、目翳生泪、疝气、挛筋、转筋引腹、小儿惊风,以及黄疸,积气等症,皆可取此。
【标准定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类属】肝的背俞穴
【功效】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熄风。   
【主治】①胁痛,黄疸。②目疾,吐,衄。③癫狂,脊背痛。  
【配伍】
配期门穴,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主治肝炎,胆囊炎,胁痛。
配百会穴、太冲穴,有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头昏头痛,眩晕。
配肾俞穴、太溪穴,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
配大椎穴、曲池穴,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
【刺灸法】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文献摘录】
《针灸甲乙经》 :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千金方》 :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
《铜人》:治目生白翳。
《针灸大成》:黄疸,鼻。


19.胆俞 Dǎn shū
【穴名解】胆附于肝,本穴内应于胆,而为之俞,故名“胆俞”。其所治症,多与肝俞合。兼取阳纲,可治目黄,兼取膈俞,可治劳噎,但俱以胆俞为主。其他各症,如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胀、口苦、舌咽干而痛、呕吐、骨蒸、目黄、食不下等等均可治之。
【标准定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类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
【主治】①黄疸,口苦,胁痛。②肺痨,潮热。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20.脾俞 pí shū
【穴名解】本穴与脾相应,而为之俞,故名“脾俞”。治胀满、吐逆、痃癖、积聚、痎疟、黄疸、食不化、羸瘦、泄痢等症。凡关于脾脏者,以本穴治之。兼取膀胱俞治脾虚、食不消。因脾阳虚则不健运,不健运则阳虚,阳愈虚,则水不化气,水不化气,则多湿,多湿故食不消。两穴并用,有助于渗湿也。譬如用药,君白术,须佐以茯苓也。
【标准定位】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类属】脾的背俞穴
【功效】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②水肿。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4 13:56:32
21.胃俞 Wèi shū
【穴名解】本穴与胃相应,而为之俞,故名“胃俞”。治胃寒,吐逆、胀满、肠鸣、腹痛、霍乱、转筋,小儿羸瘦,下痢脱肛,兼取魂门治胃冷、食不化。疾之虚寒者,宜用灸。本穴司胃之运输,功用多在胃经,若痛在胃府,则宜酌取三脘矣。
【标准定位】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类属】胃的背俞穴
【功效】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②腹胀,肠鸣。
【配伍】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2.三焦俞 Sān jiāo shū
【别名】悬极俞,大仓踰
【穴名解】本穴对人体上中下各部脂膜相应,而为之俞,故名“三焦俞”。治胀满、膈塞不通、呕逆、饮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强、少腹坚硬、注泻下痢、目眩、头痛、妇人癥聚。凡痛之有关脂膜者,俱应取此,以舒三焦郁滞之气也。
余于三焦另有别论,应以横膈以上连及头及胸腔上肢,为上焦。横膈以下,连及腹腔及下肢,为下焦。以由口至肛旁连肝、胆、脾、胰为中焦,乃各有部属,非横断三截也。
【标准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类属】三焦背俞穴
【功效】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主治】①水肿,小便不利。②腹胀,肠鸣,泄泻,痢疾。③膝关节无力。  
【配伍】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肠鸣、腹胀。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3.肾俞 Shèn shū
【别名】少阴俞,肾念,高盖
【穴名解】本穴与肾脏相应,而为之俞,故名“肾俞”。凡病之涉于肾者,如虚痨、羸瘦、腰痛、梦遗、胸胁胀满、耳聋、目黄、溺血、浊淫,以及女子带下,月经等病,均可取此。
【标准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类属】肾的背俞穴
【功效】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③耳聋,耳鸣,咳嗽,气喘。④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配伍】配太溪穴 、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配翳风穴、耳门穴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4.气海俞 Qì hǎi shū
【穴名解】气海为脐下纳气之处,上合于肺,与后天呼吸之气,息息相关。
本穴与任脉之气海穴相应,而为之俞。故名“气海俞”。俗称男子以气为主,因男子腹呼吸,依气海主持吐纳也。故本穴所治各症与气海穴略同。多合于肾俞、命门,即以其有助于肾之纳气也。郁者舒之,虚者补之。
【标准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培元益气,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肠鸣,痔漏。②痛经,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5.大肠俞 dà cháng shū
【别名】裂结踰
【穴名解】本穴与大肠相应,而为之俞。治肠鸣泻痢、绕脐切痛、腰痛、腹胀、食不化、大小便难。诸症之关于大肠者,皆可取此以舒之,故名“大肠俞”。凡取用大、小肠俞穴,可与足阳明之太乙门互参。按本穴既为大肠之俞,其于大肠定有通感。至如阳明府证,大肠有燥粪,甚则狂躁神乱,治法取本穴及阳关。以医理揆之,刺阳关者泻督脉也,刺本穴者泻大肠也。若究之病理,大肠热邪所以出升头脑者,应有导致而然也。其或本穴与阳关之间,有微细横络,可以通督上脑也。由此观点,再再揆之,则本经背部诸俞,俱可横通督脉。若于采用本经背部俞穴时,兼取两俞中间之督脉穴,则疗效或能更大。余常闻某针医惯用背部俞穴取效脏腑诸症,其或先得此意矣。
【标准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法】再要不,在两侧髂骨最高点的连线上,自正中线向左右两侧额用食指、中指并拢比二横指处取穴。
【类属】大肠背俞穴
【功效】通肠利腑,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疮出血。②腰痛。③荨麻疹。
【配伍】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支沟穴治便秘。
【刺灸法】
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2、向下平刺2~2.5寸,透小肠俞,局部酸胀,针感可向骶髂关节放散。
可灸。




26.关元俞  Guān yuán shū
【穴名解】本穴与任脉之关元相应,而为之俞,故名“关元俞”。凡病之关于元气者,如男子阳萎、泄遗,女子癥瘕、白带及便难,泄痢虚胀等证,皆可取之。元穴之所谓俞者,犹运输也。输入输出,即补泻也。
【标准定位】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功效】壮阳补肾,调理下焦。
【主治】①腰骶痛。②腹胀,泄泻。③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  
【配伍】 配气海穴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7.小肠俞 xiǎo cháng shū
【别名】三焦踰,八辽踰
【穴名解】本穴与小肠相应,而为之俞。故名“小肠俞”。治三焦、膀胱津少、淋漓遗尿、小腹胀满、心烦、血痢、五痔、淋浊、带下,凡病有关小肠者,皆可取此。按小肠外围为水,与三焦膀胱均有连系,故本穴所应之症,常有选三焦、膀胱两经之穴,协助取效者。
【标准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1骶后孔。
【取穴法】在第18椎(第1骶椎)下左右向外各量1.5寸的地方。
【类属】小肠背俞穴
【功效】通肠利腑,清热利湿。  
【主治】①腰骶痛,膝关节痛。②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③遗精,白带。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8.膀胱俞 páng guāng shū
【别名】傍光俞
【穴名解】本穴与膀胱相应,而为之俞,故名“膀胱俞”。治小便赤涩、遗尿、泄痢、腰背腹痛、女子癥瘕。凡病之有关膀胱者,皆可取此。
【标准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取穴法】在第19椎(第2骶椎)下左右向外各量1.5寸的地方。
【类属】膀胱的背俞穴
【功效】通调膀胱,清热利湿。
【主治】①小便不利,遗尿。②腰脊强痛,腿痛。③泄泻,便秘。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9.中膂俞 zhōng lǚ shū
【别名】中膂内俞,脊内俞,中膂,旋俞。
【穴名解】膂,傍脊肉也。本穴当人体全长之折中,故名之以“中”,内应脊膂之肉,故名之以“膂”,因名“中膂俞”。肾脏藏于膂肉之内,故本穴治肾虚、消渴、腰脊强痛、肠泄、赤白痢,以及肾病连及胁腹者,均可取此。以其有关于膂,而兼通于肾,由肾而及小肠也。小肠外围为水,水有关于肾,故能通之。
【标准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取穴法】在第20椎(第3骶椎)下左右向外各量1.5寸的地方。
【功效】清利下焦,益肾壮腰。
【主治】①泄泻。②疝气,腰脊强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0.白环俞 bái huán shū
【别名】玉环俞,玉房俞,环俞,解脊踰。
【穴名解】白者,洁也;环者,旋也。凡此等穴名,均出于养生家静坐有得乃名之。古人张紫阳谓:“心下,肾上,脾左,肝右,生门在前,密户在后,其连如环,其白如棉,方圆径寸,包裹周身之精萃。此即玉环也”其处与脐相应,为人之命脉根蒂,本穴虽与白环不正对,而气机相通,正应其处,因名为“白环俞”,又名“玉房俞”。揣“房”字之义,当为男子之精室或女子之胞宫也。本穴作用可以想见、当不止方书所载也。
凡诸养生之道,均须清心寡欲,以求神志湛然,则身心得以静养,而可却病延年,非枯坐偷闲己也。
所清心下、肾上、脾左、肝右者,即心居其下,肾居其上,脾居其左,肝居其右也。此之所谓心者,乃七节旁之小心。非膈上肺下之排血器也。故又曰,生门在前,密户在后。如此者,上下左右前后,六合之内,指定不移矣。但非静中有得,不能知之。
所谓密户者,养生家藏精处也。所谓精者,不仅有形之精液,凡诸神志意识,皆是精华,均宜严守密藏也。马融《广成赋》云:“纳僬侥之珍羽,受王母之白环。”即人身最贵最密处也。“僬侥”喻小体,王母喻受生也。
【标准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
【取穴法】在第21椎(第4骶椎)下左右向外各量1.5寸的地方。
【功效】温补下元,调理气血。
【主治】①遗精,白带,月经不调,遗尿。②腰骶疼痛,疝气。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