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即服务”的估值难题英国《金融时报》
理查德•沃特斯 报道
在科技行业的成长股中,那些“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简称SaaS)产品的销售公司享受的估值属于最高之列。忘记利润这一传统意义上的衡量指标吧:就连成立15年以上、估值近400亿美元的行业领D者Salesforce.com,至今也尚未盈利。
只要投资者相信SaaS公司总有一天会盈利,他们就会甘愿看到,销售与营销费用吞噬掉这些公司营收的一半或一半以上。这一新行业中的其他公司应当向Salesforce.com的老板马克•班尼奥夫(Marc Benioff)公开致谢,感谢他多年来说服华尔街忘掉亏损,学会喜欢上他正在赢得的长期客户关系。但音乐停下来时会发生什么呢?
Box的首次公开发行(IPO)筹备工作,提醒我们注意许多所谓SaaS公司接下来会面临的困境。
Box向企业销售文件存储与协作工具,已从私募市场融资约5.5亿美元,以便加快增长。在刚过去的9个月里,该公司的销售与营销费用与其总营收相当。
2014年初,SaaS行业各公司的高估值引发了第一波质疑声浪,Box成为受害者之一。它被迫暂停了IPO计划,当时,Workday、Splunk和ServiceNow等其他不久前上市的同类公司的收入乘数大幅下降。
随着SaaS行业再度春风得意,Box杀了个回马枪——但期待低于以往,给出的预期估值比去年私募市场投资者所给估值约低40%。该公司也找到了一个更管用的兜售自己的办法——拉开幕布,展示从回头客那里赚到的利润(公布的是2010年以来的数据)。
但是,即便这让投资者感到放心,也能说服投资者相信,Box在SaaS市场中竞争激烈的一块领域中是能够保护自己的业务的,投资者又将如何给Box估值呢?
一个可能的方法是,剔除销售与营销影响,考察现有顾客的“内在”经济价值。2011年,Groupon提交IPO申请时便尝试了这一方法。这家曾经呼声很高的“每日一购”公司主张,评价它时不应考虑消耗掉55%营收的营销支出。但美国证交会(SEC)有不同的考虑,并强制Groupon重新计入营销费用。
没错,多数SaaS公司的业务模式都比Groupon更强劲、更行之有效。但对于正努力评估一个致力于快速增长的行业的投资者而言,该行业若关闭销售与营销“助推器”,仍会对估值产生重大影响。
Box以减少支出应对去年的IPO推迟。以整体数据来看,这一措施对其令人艳羡的增长率几乎毫无损伤:最近9个月的营收增长了80%,而前一年同期增长了110%。
然而,正如SaaS公司永不疲倦地指出的那样,以营收增长来评价它们是错误的,相反,应该以总营业额衡量。总营业额既涵盖营收,也涵盖已接受预订但推迟到未来期间的所有销售额的增加(或减少)。
以这种标准衡量,事情远没有那么激动人心。Box的增长率会降低到只有46%,而上一年增长率则调整为109%。
换句话说:所增加的延后营收仅相当于预订营收的7%,而上一年为32%。这意味着,今天收到的多,明天收到的就少。
这一情况,可以视为是减少营销支出的直接结果。此外,还可以看作,Box缩短了向客户收费的周期,以此从运营中产生更多现金,降低从市场筹集资金的需求。
这看似良好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也抛给投资者一个难题:在这类公司开始越过被延长的增长阶段后,如何对它们进行估值?在Salesforce终于开始考虑作为一家更成熟的企业如何经营时,它本身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Box提醒了人们,只要投资者准备用更多的巨款来为他们轻率的预期买单,未来往往看起来是光明的。但是,当支出放缓、企业增长的局限性显现时,投资者的兴奋感也会很快消失。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