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应总统要求,美国国会一致同意通过决议:从1941年12月7日起对日宣战。
12月11日,德国、意大利分别向美国宣战。这样,美国有了抛弃原来宣布的中立政策而与德、日、意法西斯作战的名正言顺的借口——我们美国希望和平,但日本却向我们进攻,德国、意大利向我们宣战,我们不得不为保卫自己而战。这也使二战爆发后一直笼罩在美国的反对美国参战的“孤立主义”言论——在两大洋屏障后的美国是安全的,不管欧洲和亚洲如何炮火连天,美国将继续生活在和平和繁荣中——倾刻间烟消云散,美国参战的国内阻力降到了最小。
美国参战需找借口,但为获取这个借口,为何直接向日本施压而不是向德国施压呢?野村的一个观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释这个问题。野村在1941年11月14日向东京的汇报中说,虽然美国人对是否向德国开战的问题意见不一致,但是他们对“在太平洋地区进行战争的问题,没有丝毫异议”。英国学者托因比也认为野村的观点是正确的,托因比还讲,在这种国内形势下,如不先对付日本,而先“集中力量对付德国。这样做就会授人以柄,给罗斯福ZF的许多敌人提供再好不过的攻击材料。”(《轴》1086页,1099页)一句话,先对付日本,美国国内阻力小;先对付德国阻力大。这从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援助与德国作战的英国的租借法案中可以看出。该法案在参议院以60票对31票,众议院以260票对165票通过。但反对票数之多说明,反对援助英国的孤立派的势力仍然较强大。孤立派激烈反对租借法案,认为这实际等于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美国的国内状况决定了美国首先对日本施加最大的压力。所以日本空袭后,总统也不同意陆军部长要求立即对德宣战的建议。可能总统认为,在德国没对美宣战之前,要求国会对德宣战,会在国会引起孤立派的反对。既然德国马上就会对美宣战,那时美再对德开战,在国内将不存在任何阻力。
还有,美国对日本施加压力,影响作用较大;对德国施加压力,影响作用较小。美国于1941年7月25日宣布对日本的贸易制裁前,日本所需要的石油、橡胶、铜等几乎都需要进口,而且主要从美国和东南亚进口。虽然日本一直在侵略中国,但这种进口基本是畅通的。贸易制裁后,日本从美国、东南亚进口所需石油、原料受到限制。这对日本经济和日本军队能力造成较大威胁,从而较易“激怒”日本。而德国国内矿产资源比日本丰富些。例如,1940年,日本国内原油产量仅33万吨,而德国原油产量为156万吨。另外,德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能够用化工方法生产一些汽油替代品——合成燃料。1940年生产合成燃料即达411万吨。还有,德国通过它的占领国和中立国的供应,能获得大量原料、燃料。1940年,罗马尼亚向德国供应了150万吨石油产品,德国还从西欧获得880万吨液体燃料,从各占领国获得铜13.5万吨,铅2万吨,锡、镍各9000多吨。因此,原、燃料基本能够满足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即使宣布对德国的贸易禁运,其影响将远比日本小。另外,英国海军已经在北大西洋和地中海对德国、意大利进行了海上封锁,其他洲的国家的商品几乎不可能通过海路运到德国。对德国的封锁早已存在时,美国再宣布对德贸易制裁,并不能对德国增加多少困难,对德国刺激作用也小。
另外,美国破译了日本密码,美国很容易掌握对日施加压力之后,日本对此的反应状况。即美国容易了解对日施加压力的效果。而对德国,美国却做不到这一点。
最后,由于英国海军的海上封锁,使德国水面舰队被限制在欧洲沿海活动,德国海军不能实施对美国的大规模攻击,不能为美国参战提供借口。
因此,罗斯福选定日本,并“让日本先打第一枪”,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并且,事态发展基本上按照罗斯福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的确,为此美国海军付出较大的代价,但是,这个代价是总统预知的,甚至可以说他事先安排的,也是他认为实现他的战略目标所必须的。那么,当他知道事态按他希望的方向发展时他会愤怒吗?当然,总统在公开场合时是愤怒的,他愤怒地谴责日本卑鄙的偷袭。而这是种愤怒是营造对日开战气氛所需要的。总之,都是要服从有利于对日开战这一目标。
据西方媒体报道,2001年9.11之前,美国情报部门的很多情报就报告:基地组织将对美国进行大规模袭击。情报可能虽未具体到基地组织将撞击世贸大厦,但作为正常反应,美国ZF应命令有关部门进入戒备状态。但美国ZF没有这样做。“美国‘9.11’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2004年)3月23日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称,布什在恐怖袭击前收到的情报显示,‘一场日益迫近的、灾难性的袭击将在美国发生,而且袭击者很可能是基地组织。’白宫前反恐协调员克拉克公开指责布什ZF在上台后8个月内对反恐重视不够,未将反恐列为‘紧急议程’,甚至在9.11事件前7天当他提醒布什和其他高官美国将面临重大恐怖袭击时,布什ZF仍未给予足够重视,也未采取任何相应的预防措施。前美国联邦调查局翻译最近也证实,美国在事前就已得到有关这次袭击的时间范围、手段和从事袭击的人员情况……克拉克则进一步指责,‘9.11’事件后第二天,当他向布什报告这是基地组织所为时,布什却指示他搜寻伊拉克与此有关的证据,执意要将伊拉克作为替罪羊。”(狄会深《布什反恐政策受质疑的原因和影晌》《当代世界》2004.5)2006年,一群美国科学家甚至怀疑美国ZF是配合基地组织炸掉世贸大厦,因为他们认为飞机撞击不应使世贸大厦坍塌,这些科学家参加的“组织在网站上指责ZF不诚实,说:‘几乎可以确定,世贸大楼是被遥控炸弹摧毁的。ZF不仅允许‘9·11’事件的发生,甚至也许导演了这件事,以方便推动政治议程。’”(见8月9日《强国论坛》、《美国75名科学家坚称:9-11袭击是ZF导演的阴谋》)。这些美国科学家的怀疑是否成立需要更多的调查,但小布什有极大嫌疑在学习罗斯福,“让基地组织先打第一枪”,让美国人民深恨“恐怖活动”。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义在海外大肆侵略:攻阿富汗,发动伊拉克战争,驻军中东,驻军中亚…… 。美国通过9.11,企图使自己的海外侵略穿上反恐外衣,使侵略有些“正义”的形象,以便“出师有名”,最大程度减小人民反战的阻力。这可能就是那些美国科学家所说,美国ZF需要9.11事件“以方便推动政治议程”。但是,如果说当年的美国对日本的战争,还有正义战争的要素的话,现在美国的对外战争,则全是为了侵略。侵略战争穿上反恐外衣,也掩盖不了侵略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