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李克强77次提改革 金融电企国企部门是重点
2014年03月06日 06:54
来源:凤凰财经综合
13人参与 1评论
凤凰财经综合 据香港《经济日报》消息,中央未来特别注重的还有国企改革。继石油后,多个重大行业如金融、电力等都将迎来改革机遇,民资发展空间偌大。
中石化之后国企改革续来
【揭开序幕】中石化上月宣布为油品销售业务引入民资,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为国企改革揭开序幕。董事长傅成玉昨称,开放油品零售业务,民资持股比例不会设上限。
中石化将在销售环节率先启动改革,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表示,中石化拟开放的油站及相关的油库与管道,其中油站是重点,这部分民资参股并非单纯数字问题,因中石化将一并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他解释,民资参股比例取决于两方面:一、中石化如何判断对成品油销售网络的终端控制力,例如当集团的油站全数被民资控制后,油站如不向中石化炼油厂买油,集团将如何保证炼油厂利益。二、集团怎做到上下游一体化,统一配置资源。
分析指中石化会逐步开展改革,集团旗下经营成品油销售的泰山石油[1.23% 资金 研报]或会为此轮改革打头阵。《证券日报》报道,泰山石油的主要经营地区为泰安、青岛及曲阜,在上述地区占有市场优势,是下游销售板块中极具代表性的公司。虽然近年中石化着重发展的油站便利店业务,但这非其核心业务之余,亦非集团擅长之范畴,故中石化亦有机会于这方面引入民资。
中石油设平台着手民企化
另一方面,中石油已着手推进改革,已建立六大合资合作平台,分别是未动用储量、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管道、海外业务、金融板块及炼化。
大摩:中石化内在值可提升近2成
【引入民资】李总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金融、石油等领域都在改革范围之列。作为首间宣布引入民资的中石化,落实引入民资将提升估值,股价可看好。
近似和黄分拆屈臣氏
国企改革需时,同时亦需董事会配合,以中石化和中石油为例,中石化董事会已授权董事长在社会和民资持股比例不逾30%情况下行使交易的权力;中石油则是低于总资产25%的投资或收购由董事会决定。两者在处理交易的弹性上,中石化明显占优。
若中石化落实引入民间资本,将有助释放其千亿资产的价值,情况如同和黄分拆屈臣氏。大摩早前亦表示,引入民资可以释放销售业务的隐藏价值,潜在资产重估有可能导致内在价值提升10%至17%。
策略上,基于中石化具有先行者优势,加上决策具弹性,成事的机会较同业为高,且潜在价值提升空间值得憧憬,可于6.70元水平买入,初步上望7.07元,若达标可考虑先行沽售部分获利,待企稳后把目标上调至7.50元。
国企规模大开放机遇多
【摩拳擦掌】总理李克强于昨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改革一词多达77次,充分显示中央对改革的重视。国企改革是整体改革的重点之一,中央在两会前已发放明显讯号。
市值占MSCI中国指数逾8成
李总提及要破垄断的范畴共涉七大行业,大部分属国家主要经济命脉行业。就规模来看,2012年十大国企总收入是全国所有国企利润总和50.6%,全国国企的市值总和占MSCI中国指数达84%。鉴于国企在内地整体经济规模占比庞大,开放国企势将带来举足轻重影响。
继中石化后,市场关注哪些行业会跟随展开改革,从而为股市带来连串投资机遇。李总表示,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讯、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瑞信:内银内险具分拆潜力
瑞信认为,国有银行倾向出售一些分拆后能独立运作的业务,如信用卡中心及租赁业务。至于保险业,不少大型保险商都已引入私人投资者,但进一步开放行业,将有助保险商集中提升利润及专注于保险业务。
公用事业方面,中信证券[-2.02% 资金 研报]指该行业上市的多属国企,并可再细分为两类:
一、发电类企业:介乎公用事业与市场类企业之间,随着电价市场化逐步推进,电企市场属性会增强。
二、电网、燃气及水务这类公用事业的性质较强,具自然垄断特性,加上定价由政府决定,改革进度料较慢。
房策中性首都经济圈成亮点
【调控难紧】李总昨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房地产领域的是以住房保障机制为小标题,包括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等。
还看银行放贷及流动性
关于房地产调控内容只有寥寥数句——即为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宇嘉表示,从报告内容来看,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概念更弱化,把更多精力放在保障房。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称,房地产未有新调控政策属意料之内,原因有三:
一、三中全会已提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政府主导的调控政策势必减少。
二、近期国内一二线城市房价涨幅放缓,故无必要出台国N条遏房价。
三、商业银行对于房地产贷款态度偏冷,已成为压制房价的重要因素。
对于楼市调控政策难再加重,也符合业内今年来的预期。因此,今次政府淡化楼市调控的取态,并不能为楼市未来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积极作用。未来楼市发展仍需观察银行放贷情况,以及流动性变化。如此一来,是次政府工作报告对楼市影响属中性。
首都经济圈促住房需求
但近期热议的京津冀首都经济圈概念有望成为房地产发展机遇。随着城市圈推进,未来京津冀之间功能定位调整,将出现产业于区内转移,并伴随人口迁入。这当中除了相关产业受惠,房地产作为安置人口的重要一环,自当有所裨益。
据首都经济圈规划中人口和基地建设规模,海通证券[-1.47% 资金 研报]对经济圈建成后新增商品房建筑面积情况进行预测。据规划,到2015年,该区域内的城区总人口将由2010年的165万人增至300万人。到2020年,城区总人口将达400万人。由此预测,至2015年和2020年,首都经济圈内的新增商品房需求面积分别达4,725万和8,225万平方米,并为相关房企带来新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