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6366 33
2015-01-28

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我倒也不想吐槽祖父母当了一辈子“英雄妈妈”的社会后果,那就是我们永远有一群烦到死的亲戚和“别人家的小孩”逼着我们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于是有人逼着人去找个有房的谈朋友,没房的众屌则通通off the list.那么对于多数无房的人来说,“是否应该买房?”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学术上的讨论可见于哥伦比亚大学魏尚进的《The Competitive Saving Motive: Evidence from Rising Sex Ratios and Savings Rates in China 》(积极储蓄的动因:中国男女出生比例失衡和高储蓄率带来的启示)。这篇文章的逻辑很有意思,即男女比例的失调导致了储蓄率的上升,而储蓄率的上升抬高了很多地方的房价,于是使得当地的女孩家庭也不得不选择提高储蓄率。用这个视角来解释的话,可以认为,毕竟婚姻市场上仍在存在“门当户对”的情况,那么男方也必然倾向优先选择信息更匹配的情况。


当然,在其他大陆学者对于房价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直接与性别比相关的变量并不常见。主要决定房价的因素是位置、通勤、是否学区(哑变量)、房屋年龄、绿化情况。注意,很多研究都指出是否有个医院对房价没有正向或负向,或显著的影响。所以你如果要以住房为一项投资手段,那么是否有医院就不应当作为主要的决策因素···

其实我想说的是,面对你的亲戚们的话语时,能让你在话语上进行有效对抗的,便是一套新的世界观体系。除开一般的“文艺腔”式的路数,另一种办法则是:


算账


当然是算账,任何一项投资是否值得,都是要算账的。我看到过有说一个破产日本中年人的故事,他八十年代中期刚毕业工作的时候,每年能挣到1000万日元,而且工资还会不断增长。于是他贷款购买了6000万日元的房屋。等到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的时候,他的收入一下子缩水到300万日元了。所以无法支付房屋的月供,只能申请个人破产,最终丢掉工作而流浪街头了。


这个故事构成了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中许多人的生存状态的写照。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运气那么差,正好撞见经济萧条之前贷款买了房子,又没工作几年以至于没有积存,等到危机到来的时候毫无应对之力。但大量的负资产家庭的出现着实突破了以往“无产阶级”的概念,形成了“负资产阶级”。→_→


再说房价波动一下那就是一辆车的多了或者没了的事,所以···算算···算算···


“马克思创造了无产阶级,董建华创造了‘负资产阶级’!”——“负资产阶级”同样出现在香港,金融危机后香港的房价大跌所创造出的一批“负资产阶级”,成为今天香港政治鸡飞狗跳的某种滥觞。

那么经济危机到资产价格危机的逻辑是怎样发生的呢?前几天在阅读沈凌老师的《被“误读”的房价收入比》后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即“货币幻觉”现象:这是欧文·费雪和凯恩斯等人主张的一种货币理论,即人们对货币的名义价值的会有反应,而低估其实际购买力的变化程度。那么就是老百姓会不断满意于不断增长的名义收入。德国在二战后马克计价的收入名义增加了80%,而实际收入增加应该只有30%多(具体数字待考证),但德国人民还是很满意收入的增长。


货币幻觉的现象似乎更容易在经济高速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伴随收入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于贷款的名义偿还能力会迅速增加。伴随着全社会的乐观情绪,不断暴涨的信心导致更多的投资行为。那么在中国这样一个高速成长的经济体中,对于房价的一定超额估值就有一定的内在逻辑。


而这个逻辑的成立边界在哪里呢?我认为是“货币面纱论”发生作用时。这个理论认为商品交易过程最终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货币仅起到中介的作用。马克思虽然对于货币面纱论没有直接的论述,但他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理论的内容基本可以契合货币面纱论的说法。即在交易发生时,不同的货币多寡代表的是不同的劳动量的多少。这个逻辑可以直接推导至以“商品总价”/“单位劳动收入”的计算公式,即得到相应的“房价收入(劳动量)比”。很明显,这个计算内容的逻辑成立的前提是劳动是均质的,无差别的,不会发生变化,收入回报也不会发生变化的情形。


那么当一个经济体停止其高速增长时,仍旧持续的通货膨胀最终仍会形成很大的福利感丧失。表面上的非理性繁荣逐渐会为一种疏离和剥夺感所取代,使得社会的平均信心水平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进而开始一种“痒而不痛”的状态。


通货膨胀最终会为“理性预期”所抵消,进而沦为一种货币现象。有道是之前的非理性有多繁荣,一旦出现货币政策的失误,泡沫破灭的程度就会有多厉害。日本经济至今仍然未能恢复七十年代那种朝气蓬勃的状态,内在的逻辑就是如此。

也就是说,当经济停止快速增长时,简单的通胀或许能够支撑资产价格一段时间,但在此之后,资产价格的下跌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台湾的“后物质主义化”也有近年经济增长乏力的因素作用。

小结一下:现在你似乎还是应该买房?

本文所叙述的逻辑其实可以用这样一组流程图来进行解释:


本文的逻辑简化图示,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增长或停滞并不一定会导致货币幻觉或是理性预期。此处的归纳仅限于假定“通货膨胀持续发生”的情形。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就曾经是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体。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在零三年前后,中国人也曾有一段“轻松买房”的年代。

但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认为在“60%”水平会出现增长幅度的收敛的前提是,我朝和美国等领先国家之间的商品与要素市场均是自由流通的,内部也是一个依照市场规则进行运作的经济体。这样才能使得“一价定律”发挥作用,从而在减少劳动回报的差异过程中,逐渐提高每个人的实际收入水平。但须知过大的收入差距几乎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巨大的贫富差距或许会提升房屋作为一种奢侈品的价格,但在收入差距越发扩大的今天,如果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形,那么无论怎么调控,资产价格该跌的还是会跌的。


而既然你的房贷偿还之路很可能是一场超过十年的漫长旅程,那么未来会不会出现经济萧条,仍旧可能是一个你需要关心的问题。

(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8 08:15:38
媳妇非要买房子,没办法,日本人的例子学习了,待会转达给媳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8 08:24:15
ZF管的事,兄弟您也去唱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8 08:37:22
我也不想买,丈母娘那关过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8 10:53:24
房东坐地起价,更不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8 17:09:51
店小二訁上菜 发表于 2015-1-28 08:37
我也不想买,丈母娘那关过不了
2015年新三宝,媳妇丈母娘老丈人,不买房不行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