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6-2-26 02:39:00
顶3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6 20:52:00

真佩服前面几位仁兄,把这道题分析得面目全飞,这道题显然是考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理论),他认为一个人是在一生的范围来考虑他的消费,人们偏好于一生平滑的消费,在年轻或退休的时候可能会是负储蓄,需要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而中年时期则是正的储蓄。第一位老太太的消费流显然不是平滑的,那么自然第二个老太太就聪明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6 21:05:00

怎么做都无可厚非,思想不能统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7 23:08:00
同意5楼的说法,本质上是一个风险承担与偏好上的选择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8 22:50:00
效用不同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9 00:45:00
请问前一个老太太买到房子之前是住在什么地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3 13:33:00

我选第1个,因为一个人生活在债务的阴影下是不开心的,痛苦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3 22:06:00

In fact this problem can be analysis with standard Euler equation to obatin interporal optimization solution. It is hard to give an anwer to the question, because it is at normative groud. Purely based on positive economics analysis, they differented only due to their different discount factor, one is patient and the other is impatient. Both of them has optimized, since they have satify the transversality conditio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5 12:16:00

96楼提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事实是,第一个老太太很有钱,她一生都有地方住。

从消费来看,住房的需求是永远伴随人一生的,因此无论是租房还是贷款买房,效果都差不多,贷款买房以期升值来的合算。

以前,房子可是参加工作后单位就有分配的啊。这笔财富现在怎么被国家收回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5 21:54:00

都不聪明,前者是我用青春赌明天;后者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就其原因,看到风险\偏好\文化....

然而,题目中13章的前提和内容只是讲了西方国民收入问题

这里应该是为了解决边际储蓄和消费的关系问题

没有标准答案

.......一家之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2 10:20:00

在市场经济中,敢于冒风险才能称为聪明吧!一味回避那是有些愚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8 00:05:00
如果今天大家都成为第二个老太太,那么“房奴”将更多;如果今天大家都成为第一个老太太房地产商也不会成为调控的难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6 10:59:00

i think the later woman is reasonable

because the most value is consume not other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6 11:35:00

They are all rationa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6 12:42: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9 10:21:00

当然是后者更聪明了。其实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美国人喜欢提前消费,和我们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有很大不同。提前消费会让我们更早的享受生活,我们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我们的消费理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 18:51:00
不是有经济人假设吗?应该是谁对自己的行为感觉更好谁就更聪明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3 10:54:00
两位老太太的做法无所谓聪明与否,取决于二者的偏好.第一位老太太偏好先攒钱后买房,而第二位则偏好于先有房在还债,如果两者得到的效用没有差异,那么两者的做法就是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2 21:53:00

这两个老太太的购房行为不应视为投资而应试消费,因此早日享受当然会有更大的效用.所以,我认为从消费视角看这一问题是关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3 20:52:00

回复:(baitaozhe)关于两个老太太的宏观经济学问题

第二个更聪明些。这个主要是考察平滑消费概念

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者通过平滑消费可以增加自己的效用。可以把住房看作一种耐用消费品。显然第一个老太太没有去平滑“住房”这种消费,而第二个老太太则作到了平滑消费,也就是在她一生中都享受到了住房带来的好处。她用来平滑的方法就是住房贷款。

所以说第二个老太太更聪明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30 20:50:00
这个说的有道理,平滑消费是最优的,人们为了获得平滑消费,将资源平分在各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31 14:49:00

理论上肯定是后一位老太太聪明 道理不言而明

但现实中存在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以及还贷的风险(如贷款利息的上升、收入流的意外减少等等) 所以不能断定就是第二位老太太明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1 09:33:00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俩位老太太的做法都无可厚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 10:26:00
她们的无差异曲线肯定不同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 18:03:00
以下是引用傲视群雄在2005-8-22 20:37:00的发言:
如果世上的人都像第二位老太太那样的话,那我们的社会都成什么样了啊

如果世上的人都像第一位老太太那样的话,那我们的社会都成什么样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 18:11:00
以下是引用霜岳在2005-9-4 16:24:00的发言:


依我看,这是唯一的明白人。呵呵。

当然不是说其他人说的没有道理--都沾一点儿边,但都没说到点子上。

同意,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3 00:06:00

永久性收入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3 16:48:00

付出总是要伴随一定的风险的,后者老太太在风险投资中度过,但是同时也享受到了住房的乐趣,后者回更明智点,趋向现代人的消费理念

  后者积累一辈子钱,为买一栋房,但中间没有经历买房的风险,在心理上趋于稳定.更保守@

    大多,是两者的偏好及消费观念的 差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30 17:49:00
后面的老太聪明,因为国家时时都在不断向我们发行债券,借老百姓的钱,我们这些百姓也不妨就贷着过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31 00:51:00
以下是引用leeleel在2005-8-26 11:52:00的发言:

人的行为由偏好和约束共同决定。

在经济学中,强调的是约束条件而不是偏好的差异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

实际上,考虑到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定,更加符合经济学特点的问题,不是问谁更聪明,而是问:什么样的约束条件导致了这种行为差异。

------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肯定地认为第二个老太太一定更聪明, 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在经济学的论坛上, 竟然会有那么多人不假思索地把行为差异归结为偏好差异.



你看到了问题实质,要把这个问题与社会保障体制联系在一起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