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7-12-31 11:40:00

我感觉还存在外部性的问题,提前消费者如果没有创造与这消费量相对应的财富,就相当于超过了自己创造了财富进行额外的消费,就象一个人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干却可以凭一张长期的信用卡一直消费到死为止,而他却不用还钱.这个人的消费存在很大的负外部性,谁能保证他在死之前一定能还清所有的贷款?

而推后消费者给社会带来的却是正的外部效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 15:42:00

觉得很难用聪明与否来判断,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预期影响人的决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 00:18:00

中国老太太年轻的时候从事皮肉生意,住的是别人的房子,老了做不动了,钱也够了,就自己买呗.

美国老太太年轻的时候也是窑姐,但是考虑客人都是采野花的,干脆就自己按个房子接生意,来得熟客也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3 18:15:00
呵呵,看了这么多,觉得社会的消费观念正在迅速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4 18:05:00
效用分析吧,同时也刺激了经济发展嘛,不用把钱存起来,存起来就不流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4 21:01:00

3楼将问题带到了一个新高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4 21:49:00

   这其中涉及到是否存在借贷约束,要是资本市场充分而且社会保险健全的话,选择第一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问题的差别在于:

   1,美国信贷业市场完善,相对来说借贷约束较小。美国老太太比中国老太太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2,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受教育背景不一样,平均来说美国老太更偏好风险。而且美国的保险市场也能相应减少这种风险。社会保障的健全更能降低分期付款的风险。

   相同点:

  都是在客观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8 22:46:00

第一个老太太储蓄起来的钱不一定不进入流通,储蓄通过银行这个中间人可实现企业的间接融资,照样可流动。此外第一个老太太在漫长的储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可多得的投资机会时(如百年一遇的牛市等机会),物质收益有可能会更高。

我想题目中的“聪明”无非就是少投入高产出的问题吧,在投入方面,两个老太太同样投入了一辈子的时间,后者还投入了还本付息的精神压力和房子的折旧;在产出方面,她们都获得了一套房子,但后者提前获得了住房的效用,即房子给她带来的满足程度。

所以评价的结果是考虑她们的物质投入+精神投入是否大于物质产出+精神产出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9 23:59:00

第一个老太太命短

第二个老太太命长点 但一直过的憋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4 16:18:00

我是读法律的 但对经济学很感兴趣

在这个帖子中开始感受到什么叫做经济学 当然我知道这只是皮毛而已

希望以后可以学得更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7 01:52:00

我觉得后者更加聪明!

我们不妨这样看,两位老太太到了天堂,她们身后都留下了什么,

前一位留下了崭新的房子,那可是她一生积攒下来的财富,没有得到消费也带不来天堂,所以她辛苦一生却没能享受这一生的财富。

后者留下住上几十年的老房子,她一生的财富已经被她配置到她的人生里了,她一生的效用是最大化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8 16:47:00
个人的看法不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8 17:19:00

请注意,如果这两个老太太的房子是一样的价值(假设房子不折旧),那么刚刚够买房子的老太太就会是用较少的钱购买,因为银行的贷款利率比较高的。所以如果单从最终的资产价值来看,刚刚买房的老太太更聪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4 01:13:00

其实这个问题谈论个人是没意义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理性人,他会选择在他的环境中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我们不要再去讨论个人了。我的观点是,重要的是环境,一定意义上等于我们现在说的制度。脱离环境讨论个体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可比性。

举个例子,中国的老太太即使想贷款买房子,她能借到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甚至某个银行晕了头想贷款给她,她都不想要,因为她还不起!

美国的老太太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因为人家一大堆的社会福利,养老金,退休金,根本不发愁,未来的现金流几乎是没有任何风险的。中国太太有吗,他甚至连下一顿哪个孩子愿意给她吃的都不确定呢?

如果整体经济环境不好,人们对未来没有信心,彼此之间也没有信心,就不可能花未来的钱。

我一直认为,经济的增长和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是指数式的,你越发达,你的增长速度越快。

美国发达的金融业使得他们不但能够在瞬间对世界各地进行资源配置,现在甚至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创新,用未来的资产来发展现在的经济。

按揭贷款,股市,期货等,这些都是对未来资产的提前利用。象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但是这些,没有一个好的,以市场发展为导向的制度,是举步维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5 11:25:00
认为跟老太太的偏好有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4 21:52:00

就是美国老太太

所以美国的次贷危机那么严重(个人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8 13:46:00

都不是很聪明!

后者用一辈子的资本仅投资了一套房子,她本来可以让资本通过更多的投资渠道获利,让本金翻倍而变的富有,然后购买更大更豪华的房子。

而第一个老太太,没有使财富增值,也没有享受到自己辛苦了一辈子的劳动成果,但所承担的风险最低。

如果是我,那么趁着年轻何不做一些更大风险的投资?到了35岁以后再考虑投资房产。毕业后10年时间的资本积累再加上投资收益应该是很可观的。靠,到时候“汤臣一品”也拿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9 11:10:00
这是观念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5 11:49:00

虽然没看完,但大部分人都是支持贷款消费的老太太,应该没错。

不知道这次两房、次贷、救市、全球经济衰退之后,对两个老太太的评价是不是会有些变化?

[em01][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31 14:01:00

在不同的制度下

其实两个太太都是很聪明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 12:45:00
后者引发了次贷危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 22:10:00

大多数选择美国老太太的例子,其实有两个潜在的假设,假设世界上只有这么两个老太太,假设在纯经济利益的条件下,很明显美国老太太比较合理。

可是,如果世界上不仅仅有两个老太太,还有第三个老太太她的选择不同于前两种老太太的选择,比如说租了一辈子的房子,到死也没有自己买房子,如果你选择,是不是应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呢?我倒是觉得第三个老太太住的舒服,自己选择的机会更多。我说这个的意思是,给你一个二选一的情况,实际上你面临的机会成本会很大,提问的方式本身就说明了一种回答问题的倾向,非此即彼。你自己选吧!

可是,如果在不仅仅考虑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如果你一辈子都背负着债务,你觉得你的生活会幸福吗?如果你一辈子在别人的“另眼看待(那个老太太借钱住新房)”下生活,你的生活会幸福一辈子。我说这一点的意思是,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利益,毕竟人的一生不是经济利益一样东西,更多的是快乐。意思很显然了,那就是美国老太太的消费模式,不适合现在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何必非要学美国老太太的情况呢?现在问题不就已经出来了吗?!!

对我而言,别人的东西始终是别人的,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永远都不是自己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 22:18:00
购房贷款,还是不贷,这是个问题。

  媒体最先推出这个话题的正方与反方,竟是两个老太太。数年来,媒体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着这个杜撰的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她很老的那一年,如释重负地叹息道:“我终于交完了贷款买房的钱。”而这个时候,中国的一位老太太也在叹息:“我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媒体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美国老太太的消费理念是好的,中国老太太的理念是糟的。

  到底孰优孰劣?我们先听听钱钟书那个著名的关于吃葡萄的理论。他说葡萄永远只有两种吃法,一种是从最好的那颗吃起,这个人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永远在享受着最好的那颗;另一种是从最差的一颗吃起,他同样也是幸福的,因为永远有最好的在前面等着。

  两老太太的做法,是各自的思维习惯不同而已,没有好与糟,没有优与劣。或者,也好也糟,也优也劣。“没有钱也要住间房”,那位美国老太应该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的“房奴”。她用按揭的方法早早将房子坐在了屁股底下,但苦日子也开始了,不敢吃不敢喝,刚拿到工资,钱在手里还没焐热,就到银行把钱还了回去。这样的日子,痛是肯定的了,但同时也快乐吗?如果是,那得需要有多大的承受力呀,除非能做到中国俗话说的“泰山压顶不弯腰”。否则,真正的快乐只能熬到还贷结束的那一天。这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生活之重。

  倒是中国老太太“有多少钱办多大事”的买房哲学,更适合我们的传统心理。以老百姓难有盈余的财产,根本不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媒体一直夸大着美国老太的借钱先享受的得意,却把她身后可能遭遇的风险遗忘了。我们有句老话叫:“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话糙理不糙。

  最近,理财专家刘彦斌在电视上一再提醒人们,不要过度消费,不要让债务缠住你的一生,要量入为出,他甚至告诉爱冲动消费的年轻人,三十五岁前不要按揭买房。这是多年来少有的、百姓难得听到的实在话。

  作为普通百姓,生活你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这叫踏实。美好生活如画卷,它应该徐徐展开,你不妨慢慢享受这个过程,而不要指望一朝醒来,眼前就有了豪宅香车。对甘蔗理想的吃法是从尖儿吃起,这叫渐入佳境。

  美国老太倒是住了一辈子大房子,可精神也跟着绷紧了一辈子。中国老太老来得福,终于住上了自己买的房子,物质享受确实迟到了多年,但多年来她精神上始终快乐。“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她一开始就知道,最好的一直在前面等着自己。(作者单位:沈阳邮区中心局报刊分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01:44:00

经典。。。

后者享受了风险带来的回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22:12:00

对她们自己来讲各自的做法都是"最聪明的",这个问题里涉及两位的消费观念和偏好、风险倾向性问题,

如果让她们相互交换消费方式,我猜想对她们都是不会愿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6:18:00
从个人角度讲,后者得到了较大的效益,所以她比较聪明,但是,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讲,这种行为增加了金融风险,所以即要支持又要控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7 15:02:00

2楼的mr=mc怎么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4 19:55:00

我们不能只看两位老人的房子一事,应将其置于它们人生当中来分析。虽然后者享受到了房子的优越条件,但她却要背负债务,而债务却一定会影响甚至改变她的后半生!

福祸相依,有得有失!

莫泊桑的《项链》,其中女主人翁Mathilde的遭遇就是这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4 23:10:00

我想发表一下我的一些愚见。首先,我们看储蓄和投资的关系。每个居民都有收入,没有任何人会吧所有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或投资。但是到底是投资好还是储蓄好呢?这要分很多情况,首先,投资的增加会使得国民收入有倍乘的增加,反过来拉动很多企业进行生产,增加了居民就业,使得经济的到很大提高,内需旺盛,收入又会增加,这是一个好事情,所有,就我个人来看我鼓励人们去消费而不应该把钱存的过多。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货膨胀,我们想象,在过去一角钱可以换一个冰棍,而如今呢?也就是说现在的钱已经在货币量的增加的过程中贬值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说,如果一个公务员女士在过去能挣到600一个月而如今2000一个月,看似是增加了,但是购买力是不是增加了呢?显然不是,因为现在的物价已经比以前提升了好几倍,所以,钱会贬值,这是一种货币幻觉,存着还不如当即消费了呢。所以,当中国老太太用以前低收入的储蓄购买现在的房屋时,已经是不划算的了,而美国老太太确实当即消费,根据货币流量计算的利率还贷很是核算。同时,从幸福度和效用满足度上来说也是不好的,反过来美国老太太消费同时享受着幸福,效用和生活有了满足和保障,很好。而中国却不是如此,很不好。节俭不应在经济上提倡。我个人的一点意见,如有不对敬请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4 23:10:00

我想发表一下我的一些愚见。首先,我们看储蓄和投资的关系。每个居民都有收入,没有任何人会吧所有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或投资。但是到底是投资好还是储蓄好呢?这要分很多情况,首先,投资的增加会使得国民收入有倍乘的增加,反过来拉动很多企业进行生产,增加了居民就业,使得经济的到很大提高,内需旺盛,收入又会增加,这是一个好事情,所有,就我个人来看我鼓励人们去消费而不应该把钱存的过多。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货膨胀,我们想象,在过去一角钱可以换一个冰棍,而如今呢?也就是说现在的钱已经在货币量的增加的过程中贬值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说,如果一个公务员女士在过去能挣到600一个月而如今2000一个月,看似是增加了,但是购买力是不是增加了呢?显然不是,因为现在的物价已经比以前提升了好几倍,所以,钱会贬值,这是一种货币幻觉,存着还不如当即消费了呢。所以,当中国老太太用以前低收入的储蓄购买现在的房屋时,已经是不划算的了,而美国老太太确实当即消费,根据货币流量计算的利率还贷很是核算。同时,从幸福度和效用满足度上来说也是不好的,反过来美国老太太消费同时享受着幸福,效用和生活有了满足和保障,很好。而中国却不是如此,很不好。节俭不应在经济上提倡。我个人的一点意见,如有不对敬请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