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贷款,还是不贷,这是个问题。
媒体最先推出这个话题的正方与反方,竟是两个老太太。数年来,媒体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着这个杜撰的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她很老的那一年,如释重负地叹息道:“我终于交完了贷款买房的钱。”而这个时候,中国的一位老太太也在叹息:“我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媒体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美国老太太的消费理念是好的,中国老太太的理念是糟的。
到底孰优孰劣?我们先听听钱钟书那个著名的关于吃葡萄的理论。他说葡萄永远只有两种吃法,一种是从最好的那颗吃起,这个人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永远在享受着最好的那颗;另一种是从最差的一颗吃起,他同样也是幸福的,因为永远有最好的在前面等着。
两老太太的做法,是各自的思维习惯不同而已,没有好与糟,没有优与劣。或者,也好也糟,也优也劣。“没有钱也要住间房”,那位美国老太应该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的“房奴”。她用按揭的方法早早将房子坐在了屁股底下,但苦日子也开始了,不敢吃不敢喝,刚拿到工资,钱在手里还没焐热,就到银行把钱还了回去。这样的日子,痛是肯定的了,但同时也快乐吗?如果是,那得需要有多大的承受力呀,除非能做到中国俗话说的“泰山压顶不弯腰”。否则,真正的快乐只能熬到还贷结束的那一天。这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生活之重。
倒是中国老太太“有多少钱办多大事”的买房哲学,更适合我们的传统心理。以老百姓难有盈余的财产,根本不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媒体一直夸大着美国老太的借钱先享受的得意,却把她身后可能遭遇的风险遗忘了。我们有句老话叫:“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话糙理不糙。
最近,理财专家刘彦斌在电视上一再提醒人们,不要过度消费,不要让债务缠住你的一生,要量入为出,他甚至告诉爱冲动消费的年轻人,三十五岁前不要按揭买房。这是多年来少有的、百姓难得听到的实在话。
作为普通百姓,生活你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这叫踏实。美好生活如画卷,它应该徐徐展开,你不妨慢慢享受这个过程,而不要指望一朝醒来,眼前就有了豪宅香车。对甘蔗理想的吃法是从尖儿吃起,这叫渐入佳境。
美国老太倒是住了一辈子大房子,可精神也跟着绷紧了一辈子。中国老太老来得福,终于住上了自己买的房子,物质享受确实迟到了多年,但多年来她精神上始终快乐。“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她一开始就知道,最好的一直在前面等着自己。(作者单位:沈阳邮区中心局报刊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