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9-6-5 13:46:00

第二个更聪明!

因为她会融资,能够利用金融杠杆来调配自己的生活,如果居住环境以及相应的心理感受也算是收益的话,她的收益要远大于前者,虽然她支出了利息和承受力一定的压力!

她把自己对未来的预期,借助金融杠杆平均的分配到一生中,最大化的利用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5 14:46:00
这道题有一定倾向性,大部分都会认为后一位的作法比较合理,如果这道题这么出:第一个老太太住了一天自己的房子去世了;第二个老太太遇到金融危机断供了。你认为哪个老太太聪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5 14:50:00
以下是引用angela_lwt在2009-6-5 14:46:00的发言:
这道题有一定倾向性,大部分都会认为后一位的作法比较合理,如果这道题这么出:第一个老太太住了一天自己的房子去世了;第二个老太太遇到金融危机断供了。你认为哪个老太太聪明?

随即的、外在的、不可预测的事件,是无法讨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5 12:50:07
都死了  才有了房子   哈哈  都不聪明   应该在年轻的时候买一个自己能承受的最大的房子   过10-20年后在把这个大的换个小的    那么 还没死就有自己的房子了  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5 13:31:24
这个问题问一下没学过经济学的人都会回答是后者聪明(一个住了一天,一个住了一辈子,你说哪个聪明?),现在学过经济学的来回答却产生了千奇百怪的答案,真是有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4 10:00:15
不是老太太聪明,是高鸿业聪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4 10:24:41
这还关系到两个老太太的心理问题,那个一直积蓄的老太是保守的消费者,而那个一开始贷房的是积极的消费者。宏观经济学里说我们都是风险厌恶者,后面的老太太在享受住房的同时也承担着压力,而前者却一直没有住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4 22:27:06
这个不太好回答~~~对于两个老太的做法,看具体的情况~~
投资有风险,大家度知道~~是不错~~
     有没有想过,在社会主义国家,房子是有钱买好呢?还是就这么欠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5 15:44:46
1# baitaozhe
两个老太太的所处的条件不一样导致了不同选择。其实是美国和中国的社会保障程度不同造成的。社会保障程度高,更有安全感,敢于贷款;社会保障程度低,缺乏安全感,储蓄是应对风险的最优策略。两个人的策略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没有对错之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0 23:03:34
如果,单纯的从购买价格贵贱来看,可以从“资本现值“分析:
R=R1/(1+r)+R2/(1+r)+.....+J/(1+r)
R为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
计算一下。。。。。可以得出。。。。。
不过,本人还是觉得第2个老太太,比较聪明一些。
所谓,消费带动生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0 23:26:04
同意 风险的态度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1 23:58:09
我认为后者更加聪明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3 08:32:09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4 13:58:05
当然是后者,当然这不太符合我们传统的消费习惯,能提前消费的前提是预期有稳定的现金流入,否则就是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 14:52:51
结果那个享受了一辈子的老太太要让那个辛苦一辈子的老太太来埋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 15:36:23
关键是两个老太太在相当于同样的收入下,谁的效用更高的问题,显然是第二个老太太
当然这不考虑风险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出的那么极端,并且考虑风险的存在,那么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比如,第一个老他太住到最后还清贷款,第二个老太太住了半辈子,然后第一个老太太有一定概率因为突发的时间还不了贷款而要受到起诉并没收房子,那么两个人的效用就要重新评估了,具体办法应该参照微观中的VNM效用函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 20:09:18
“聪明”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说实话这样的问题很主观化,但是也挺有意思。
若单纯从个人所获取的效用上来说,后者获取的效用更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3 16:37:16
支持偏好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3 16:42:00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后者老太的效用水平肯定高于前者老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4 02:19:43
一个人的消费应该和持久收入有关,第二个老太太的行为更为理性,题目想说的是这个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4 11:49:27
从效用的角度来说,后者更聪明,第一个老太太过的很苦而效用也很低,第二个也很苦,但效用会高一些,萨缪尔森对幸福有一个经典的定义,即幸福=效用/欲望,根据这个定义,第二个老太太更幸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5:43:29
我觉得这个故事并没有完,借鉴一下这次的次贷危机,可以题目扩充一下。美国老太,没还完钱就死了。中国老太为孩子留下了房子,美国老太留下了一屁股债。
而且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有健全的养老金制度,人们也会减少储蓄。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毫无疑问,并没有好坏之分,二者的消费都是理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8 15:07:53
理论上说应该一样的收益,只是消费层级上的差异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8 18:59:43
第一个老太:美国
第二个老太:中国
结论是美国爆发次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8 19:50:15
用博弈来分析,外国老太太聪明。就像是你给人恩惠,希望别人还你,一样。你首先得到了恩惠,但你还不还是另一回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3 22:53:30
主要是从消费理论来分析的,因为这个题是出现在那一章。当然如果不在这一章的话,可以从各个方面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5 14:33:23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节俭悖论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5 16:51:38
这个主要考察的是不同的消费理论的问题吧。。。。应该从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来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5 17:55:26
价值取向不能用聪明与否来衡量,学习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0 15:22:34
应该说效用和偏好的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