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5-9-9 13:14:00

yinxiaobing同学:

我说的也有点儿过,如有得罪,请勿见怪。

关于这个问题我另开了一个主帖可能讲的更清楚一点。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3031-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9 20:42:00
以下是引用leezoe在2005-9-2 12:39:17的发言:

不过这种聪明是不可比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两国的生活水平、制度、经济体制、消费方式和观念不同,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决策。在我看来,美国的体制是先进的,中国现在消费资信,消费观念等方面都在逐步想这方面靠拢了。

说到风险,我觉得也不可以以偏概全的说美国老太的风险就大,因为中国老太一味的存银行,也会存在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利率下降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也是相当大的。

我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9 21:39:00

我同意35楼的意见,下面是我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们必须时刻都要以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不能以感情等去对待版主所提的问题。

其次,我认为两位老太太都有自己聪明之处。1.第一位老太太,她虽然是积攒了一辈子的钱,只享用了很短时间的效用,但是我们要记得,她在积攒的钱的过程中已经是得到了自己的效用,她有一个目标去奋斗,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效用。当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如果都按照她那么做,也是对于资金流通的阻碍,不利于社会发展。2.第二位老太太她从物质上得到了更大的效用,当然也在精神上有着一定的负担,因为有风险的存在。两位老太太的行为只是我们所有人中的一格的代表而已,正是因为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消费偏好和行为,才会为市场上创造更多的丰富的机会。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点看法而已,希望能和大家有交流。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4 21:53:00
要看两位老太的性格的,从文章的意思看,我觉得还是第一位快乐,因为她有奋斗的目标,她有梦想,所以即使辛苦,也不会有很多怨言。而第二位一辈子都生活在还债的负担中,尽管她多享受了很多年的房子,但她的心里却是不轻松的,有很大的压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5 15:48:00

我认为后者在每次偿还时,钱就重新流入社会进行作用,在自己享受住房的同时也帮助了社会运转,而后者相对储蓄较多较晚,对资本的社会流动帮助不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5 16:00:00

效用的大小不能直接用实物的价值来判断,它还取决于心理满足程度。

所以无所谓聪明与否。只要自己愿意,就是对自己理性的回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7 19:06:00

时间性收益不算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8 00:10:00
两位老太各自有各自的偏好,不好比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 10:04:00

经济学里,“偏好”一般是不能用来判断“聪明”与否的。关键是两个老太太是否满足“显示性偏好公理”(ARP)。现代经济学的“偏好”是去伦理化的,只要满足若干公理,则被认作“理性的”。“理性”与“聪明”无必然联系。

赞一个。。理财的根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 13:25:00

"聪明"这个词涉及到了个人偏好,判断标准不同自然结果就不同.呵呵.在这个论坛里,高鸿业出这题的目的达到了.

两个老太太都是理性的因为他们各自的判断标准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 21:45:00

确实是消费者偏好问题,看个人喜好吧,没有聪明不聪明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 10:42:00

楼上诸位有些见解颇为精辟,佩服佩服,呵呵

没看过这本书,但我想既然问到哪个老太太聪明,证明他认为应该有高下之分。

如果我答就这么来解释。

先作几个合理的假设。 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假定她俩都偏好平滑消费流,设两人初始财富均为零,而一生收入流完全相同,且两位老太收入都用来消费或投资。最后都只剩下房子。 假设投资其他资产收益与投资住房收益完全相同,那么如果把第二位老太供房看作是对房屋的投资,且假定第一位所租住房与后者所供房完全一样,又假定房屋并无折旧,那么可以得出两人生活状态并无区别的结论——初始财富相同,获得同样平滑的消费流(住同样的房子),最终遗留财富也完全相同。

但由于存在房屋折旧,所以第二位遗产其实并没有第一位多,假定房屋寿命刚好在她死亡时完结,又假定两者均无其他财产,那么在不考虑不确定性和给后辈留下遗产所带来效用情况下,第二位老太确实比第一位老太聪明,因为她获得更高水平的平滑消费流。

如果考虑到自有住房的安全感及其他等等带来的效用提升,那么第二位可能还要聪明多一点。

又如果假设房屋投资收益高于其他投资(这对于一般个人而言是成立的,因为她很可能只是把它存定期罢了),那么可以很容易得知第二位老太的房屋肯定比第一位老太的房屋大一点,那么她就更聪明了。

不过由提议可得知两者生活都比较拮据——一个到死才有钱买房,一个到死才供完房,那么考虑到第二位老太终日担心房屋有被收回的可能性,且如果假设现金流并不均匀也就意味着必须厚着面皮去借贷(借不到就惨了),她的聪明得打个折。

综上所述,我认为第二位老太聪明点,不然现在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哭着闹着要供房,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9 21:13:00

谁都不比谁聪明

完全是个人的偏好问题

楼上说的:综上所述,我认为第二位老太聪明点,不然现在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哭着闹着要供房,呵呵

大家现在要去按揭并不是第二钟做法聪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0 16:21:00

这个问题用微观经济学常识比较好回答,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包括货币、体力、精神、时间等等。前者虽然享用的时间短暂,但其总成本较低;后者虽然享用时间较长,但其货币成本、精神成本等却付出较多。因此没有好坏之分。

在中国社会保障机制不太健全的现阶段,本人更提倡前者消费形式,因为后者的消费形式存在的风险过大,可能导致倾家荡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1 00:35:00

第一个奶奶的做法不利于资金的流动 银行可不欢迎这样哦

第二个奶奶虽然承担风险 但是风险和收益并存 风险大了收益一般来说也大 而且利于资金流通

但更重要的是她在精神上可以得到第一个奶奶得不到的愉悦 这就是消费偏好的问题了 当然了各人有各人的偏好 至于你们喜欢哪种?我想也是第二种吧,现在房产泡末那么厉害,不知道买了房子能享受几天人就没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30 18:53:00

考虑人文因素,只要有老太太自己心里感觉幸福,感觉值得,她的个人效用也就达到最大了.无论那种行为都无所谓聪明与不聪明之分.不过从个从所享受的福利来看,后面的老太太就划算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30 21:55:00

同意九楼斑竹的意见,的确是偏好的选择问题,不过现代人估计会更倾向于后者吧,随时代观念的不同而由所转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 02:33:00
是消费者偏好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 02:56:00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认为前者是比较好的,因为:前者为风陷规避者,不会担心因为随即因素的扰乱而导致债务的偿还困难,相反因为有着目标取向的支持(意味着会有强大的自我暗示),会有一种积极努力实现目的的愿望,生活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在目标实现后的成就感会比较大,可能对晚年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抱有更加健康的心态.

而后者,时时要计算.留意自己的经济支出与收入,做到收支均衡,所以她可能要为这些事心烦,长久持续可能会造成心理疾病.因为这不但关系到自身的经济问题,而且还要关系到自己的名誉,人品(例如因某问题导致偿还债务延时而导致信誉度下降)问题.所以在还清债务期间引发各种神经官能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 3:01:2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 09:21:00

无聊的问题伴随而来的是无聊的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 09:55:00

这是一个在外部经济约束条件下的消费偏好的问题,外部约束(经济发展环境,信用状况以及流动性约束都构成外部经济的约束条件)不同,消费偏好不同,那么个人的选择也不相同。比较同意9楼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 09:55:00

我觉得两个老太太各有自己的偏好,中国老太太在储蓄中避免了还款的紧张,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而外国老太则为自己的物质上的满足付出了精神上的紧张和担忧。

如果这个美国老太供不起住房了,房子住了一年被收回了,我们再讨论谁聪明,答案又是如何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 12:09:00
,反映的问题很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 13:47:00

看分析是要偏向什么了

我认为后者更聪明一点,虽然承担了风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2 15:57:00

按照国外的生活方式,她们会认为第二个聪明,并且能一代一代的创造更多的财富

反而我们中国,我们更多的是注重老了以后还能为下代创造财富,现在的财富真的很难,所以有了较小的滚雪球总比没有好,有了上代的基数,所以再重复上代的供房问题,或者投资问题,第一个能的后代能多于第二位了

现在又有一种方式:那就是,我现在的房子在供,但是在供房的同时可以用房子去贷款,用贷款去创造更多的财富

所以我个人支持第一个老太太,我们是国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4 12:58:00
关键是看他俩是否是风险偏好者 ,无疑美国老太太是一个风险偏好者,而中国的老太太是一个风险回避者,所以他俩的选择都是理性的。在这美国老太太的做法无疑影响了他终生的现金流,而中国老太太手中的现金流要多得多,这是它可以做的选择也更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4 18:51:00
我选外国老太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4 19:20:00

这个好像是储蓄悖论哦,对私人来讲,储蓄有益,但是对国家来讲,过高的

边际储蓄率是不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4 20:17:00

这个故事很早前就听过,前者是中国式老太太,后者是美国式老太太,她们之所以处理同一件事的方式不同,完全是这两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习惯不同决定的,中国人向来保守,不愿冒险,做事喜欢稳妥,不喜欢欠人家的,这种心理负担很重.美国人则不同,他们提倡自由,是享乐主义者,往往提前消费,只要最后能还清也无可厚非.

这个故事还让我想到<项链>,为了买价值昂贵的项链还给朋友,她从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变成了勤劳节俭的老妇人,这说明在还清债务的压力下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这是难得的精神财富.有压力才有动力,我赞成第2个老太太的做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6 00:22:00

各有偏好

不必分出高低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